春气为生发之气,在人体为肝气,所以春分时也是人体肝气最盛的时候。肝是主疏泄的,喜舒畅而恶抑郁,肝气需要舒发,不能压抑。压抑会使肝气郁结,使人感觉烦躁、忧虑、情绪波动,并引发头痛、腹胀、失眠、肥胖、高血脂等许多问题,女性朋友还可能发生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症状。
怎样舒发肝气呢?肝气是与人的情绪息息相关的。当情绪压抑的时候,肝气就会压抑。情绪得到疏导,肝气就能舒发了。春天到了,花草树木都把枝叶舒展开来,尽情沐浴阳光雨露。我们也要这样,把面部表情放松,让心情舒展开来,多笑一笑,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这是春季养肝的首要工作。
春天是我们“宠爱”自己的季节。这个季节我们可以尽量听从内心的愿望。想做的事情,马上去做;喜欢的东西,尽情欣赏;想吃的美味,开心地吃。不用纠结,不要担心发胖,只要心情是愉悦的,肝气就能升发,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新陈代谢会加快,吃下去的东西会充分转换成能量,使我们精神百倍。
北宋有一位鼎鼎大名的易学大家邵雍,对于节气很有研究,懂得天时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他特别注重应时、惜时、乐时。
邵雍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出了一本诗集叫《击壤集》。在这本诗集的序里,他写了几句特别好的话: “《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 ”
在《击壤集》里,有这么一首诗:
乐春吟
宋·邵雍
四时唯爱春,春更爱春分。
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
好花方蓓蕾,美酒正轻醇。
安乐窝中客,如何不半醺?
在这首写春分的诗里,邵夫子“乐时”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善于从四时风景中寻找乐趣的邵夫子,把春分的位置排到了最喜欢的第一名,可见春分节气之美。天气不冷不热,花正含苞,酒正轻醇,舒舒服服地窝在自家小院里,与自然万物共享大好春光,真是其乐陶陶!
15.春分时节的食方:三花舒肝解郁茶
春分节气,如果做不到完全放松心情,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些疏肝理气的药食来帮助舒发肝气。怎样选择呢?大凡疏肝理气之品,都有芳香的气味。因为芳香能打开人体气的通道。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我常常想,这是不是老天爷有意地安排,让空气中充溢着花朵的芳香,帮助人们舒发肝气呢?
因此,在诸多药食中,我特意选了三种香花搭配成一款花草茶推荐给朋友们。在春分花发时节,喝这个茶特别应景。最好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好像喝药似的灌下去,而是要悠闲地品味这杯茶。喝之前先欣赏欣赏水中的花形、花色,闻一闻它馥郁的香气。这香气也是药性的一部分,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舒发肝气。
读者评论
借我一生了了:老师,按照您的玫瑰花泡茉莉花治肝火型失眠。效果非常好。非常感谢。
16.“且将新火试新茶”寒食时节,风热袭人
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
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
——唐 ·王冷然《寒食篇》
这首保存在敦煌文书中的唐诗,说明当时的人们多么重视寒食节。寒食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它的起源极为久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的火神崇拜。远古时人们观天象以定季节,每年春天看见大火星(心宿二)出现在东方,就认为是新年的开始。此时会禁火,将旧火全部熄灭,表示过去的一年结束,然后重新钻木燃起新火,称为改火,使人事与天象保持一致。
春秋战国时,禁火习俗又加入了“子推绵山焚身”的传说元素。到唐代,寒食节已演变成一个禁火、祭祖、踏青的全民节日。唐宋的诗人写了大量关于寒食春游的诗词,比如苏轼有一首著名的《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意,“且将新火试新茶”这一句里的“新火”,它不是诗人随手写的,而是反映了上古延续下来的改火习俗。
寒食原本在冬至后105日,与清明节气相邻,以前寒食节要过三天,后来就确定为清明前一日。寒食是仲春之末,清明是暮春之始。
寒食节时,家家不生火,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历代以来,寒食的饮食习俗花样不少,有从远古传说演变而来,有从祭祀的贡品而来,后世又渐渐地加入应季应时的元素。
寒食节的饮食有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蒸寒燕等等,各地不同,但基本为素食,因这个季节不宜吃过于油腻滋补的食物。在素食中又以米、麦、面为主,都是粮食,属于“甘”味,暗合“春吃甘,脾平安”的四季五味养生之道(关于“四季五味养生之道”,详见《回家吃饭的智慧》)。
17.寒食时节的食方:寒食祛邪粥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道传承将近两千年,既具备深厚文化内涵,又有应时养生作用的寒食粥。
寒食平安粥
原料:大麦仁、杏仁(超市购买去皮的杏仁瓣)、麦芽糖(可用蜂蜜代替)
做法一(需要有能制作五谷豆浆的豆浆机):
1. 将大麦仁和杏仁泡一晚。
2. 将杏仁和大麦仁放入豆浆机,加入清水,开机煮熟。
3. 加麦芽糖或蜂蜜调味。
做法二(不用豆浆机):
1. 将大麦仁和杏仁泡一晚。
2. 将杏仁放料理机,加清水打成浆。
3. 将杏仁浆和大麦仁一起煮熟,小火多煮一会儿,使麦仁煮到软烂开花。
4. 加麦芽糖或蜂蜜调味。
功效:健脾益气、消食和胃、润肠排毒、滋养五脏、改善睡眠
允斌叮嘱
1. 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这里用的是甜杏仁(超市购买)。
苦杏仁入药,有小毒,一般在药房出售。
2. 关于大麦仁和杏仁的比例,消化不良、吃东西后腹胀或是大便稀溏的人,麦仁多放一些;咳喘、有痰或大便干结便秘的人,则可多放一些杏仁。
3. 粥里放麦芽糖可以增强健脾养胃的功效。脾胃虚弱特别是偏寒者,还有小朋友,最好是放麦芽糖。胃热者则可选择加蜂蜜。
古人认为,寒食、清明时的风,适合放风筝。郊游时将风筝放飞,祈求带走晦气。这个时节的确多风,而风为百病之长,会携带各种病邪侵入人体。仲春之末,风夹带着热,风热袭人,引起咽喉和鼻腔不适,风热感冒,或是使人感觉口干、心中烦热。此时喝这道粥正相宜,能去风燥、除烦热。
这道粥很清润,既能滋补,又能消食,还能排毒,符合春季食养不宜滋腻过补的原则。老人、小孩、体弱者都可以喝。
暮春
清明
清明,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交清明节气。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养生重点第一是“护生”(此时禁止伐树、打猎,以免影响动物植物的繁育和伤害人体的“生生之气”,让外邪及病毒上身)。第二是“发散”,不适宜收敛,应该疏泄肝气和排出体内的宿毒,宜吃清明菜抗病菌。
18.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春光最明媚,正是抗流行病的关键阶段
从清明节开始,进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暮春。这是春光最明媚的时候。西晋文学家张华为此写过一首诗:“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异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这1700多年前的暮春景致,与如今并无不同。前人所感受到的春日阳气,膏泽甘雨,和畅祥风,如今依然年年应时而至,滋养万物和我们的身体。相应的,古人所总结的顺时生活之道,也值得我们借鉴。从养生方面来说,这个月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护生”。古代在此时禁止人们伐树、打猎,以免影响动植物的繁育。而我们也应护养好人体的“生生之气”,预防外邪及病毒侵袭。
第二是“发散”。这是阳气外泄的时节,不适宜收敛,应该疏泄肝气和排出体内的宿毒。古代在暮春之月会举行乐舞表演,天子大臣亲自观看,让人们借此机会舒展心情。古人甚至将春天的“发散”延伸到社会层面,认为此时不能征收财货,而是应该施行仁政,广开仓库,将存贮的粮食拿出来赈济天下。现在我们则应在这个月外出春游,亲近自然,舒展心情,同时注意饮食排毒。
这个月有两个节日:清明节、上巳节,借此机会,人们可以尽情体验最后的春日时光。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交清明节气。古人认为天有“八风”,其中有一风叫清明风。春分后十五日,清明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把这个节气定名为“清明”。
作为节日,清明现在是全民祭扫的日子。这是承继了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在这个节日,人们外出扫墓,也借此机会郊游踏青,为的是呼去胸中陈积的浊气,吸收天地阳气。
清明踏青时,一个重要活动就是采摘野菜。这个时候生长的野菜,大多具有消炎抗菌、清肠排毒的功效,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预防春天的流行病。
清明节所吃的野菜,有一样不可不试,就是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的田艾。田艾采回来,通常加米粉做成“青团”、“艾粑”或“清明果”来吃,是南方过清明节必备的一样应季美食。因为是清明时吃的,人们就索性把它叫做“清明菜”。
田艾的学名叫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有的朋友以为田艾是艾草,其实它不是中医艾灸用的那种艾蒿。田艾与艾蒿一样属于菊科,也有菊科植物特有的香味,但它不像艾蒿那样苦,高度也比艾蒿矮得多,一般只有巴掌高。
田艾还有个名字叫“棉艾”,因为它全株布满了白色的绒毛,像棉花一样。开的花也小巧,黄黄的,只有小米粒那么大,团簇在一起,被白色的绒毛衬托着,很可爱。
清明时,田艾刚开花,这个时候既鲜嫩,药性又好。小时候,我们采摘田艾,只轻轻掐下嫩尖,不伤根,这样它还能继续生长。田艾既是野菜,也是药。它的主要作用是化痰止咳、祛风除湿、抗菌解毒,特别是对于呼吸道和皮肤表面的问题效果很好,比如痰多咳喘、荨麻疹、青春痘、皮肤感染等,对于高血压也有调理的作用,还能治疗蚕豆病。
19.清明时节的食方:艾粑、清明粥
清明节气阳气外泄,各种病菌也活跃,是抗流行病的关键阶段。此时吃清明菜,主要是为了取它抗病菌的功效。清明菜可以包饺子、包包子,在南方,比较普遍的吃法是做成青团或艾粑。
艾粑
原料:田艾(清明菜)、糯米粉、红糖
做法:
1. 采摘新鲜田艾的嫩尖,洗干净,切碎,剁成茸。
2. 锅里水烧开,放入田艾,不要盖锅盖,大火煮30分钟,加入红糖化开,关火。
3. 将煮好的田艾连同锅里的水趁热一起与糯米粉混合,用筷子搅拌,等到不烫手时,用手揉匀成团。
4. 搓成长条,切成段,然后一个个揉成椭圆形,放笼屉里,用大火蒸20分钟。
功效:调中益气、去水肿、止白带、解毒
允斌叮嘱
1. 田艾尽量剁成茸,这样吃的时候口感才细腻。也可以用料理机打碎。
2. 煮田艾时不要盖锅盖,否则会发黄,颜色不鲜亮。
糯米食物不好消化,吃多了胃不舒服,而田艾有调理胃痛的作用,与糯米是很好的搭配。如果觉得做艾粑麻烦,还可以煮个简单的清明粥。
清明粥
原料:田艾2两、糯米2两
做法:
1. 糯米用清水泡一夜。
2. 采摘新鲜田艾的嫩尖,洗干净,切碎。
3. 将糯米和田艾一起加水煮成粥。
4. 可以加少许糖调味。
功效:明目,调理迎风流泪、高血压
这个粥既养肝肾,又清淡,很适合家里的老人来吃。田艾在对抗春季呼吸道疾病方面,有特别的功效。如果咳嗽痰多的人,可以用它煮一个糖水来喝。
清明止咳糖水
原料:新鲜田艾半斤(或干品1两),冰糖
做法:
1. 加水煮15分钟,滤出汤汁备用。
2. 锅里再次加水,放入冰糖,和田艾一起煮15分钟,滤出汤汁。
3. 把两次的汤汁混合在一起,一天之内分两次喝下。
功效:调理咳嗽、气喘、慢性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0.“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宜近水赏花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上面这篇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字,是“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前半部分。它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在浙江绍兴兰渚山的兰亭集会,过上巳节,举行“禊礼”(一种祈福仪式)。那里风景清幽,大家作“流觞曲水”之戏,将酒杯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而下,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当日天气晴和,柔风习习,众人纵情于山水之间,快然自足。
这可是文坛的一件大事。史书上连当时各人作诗的结果都详细记载下来了——有11人各作诗两首,15人各作诗一首,还有17人没作出诗来,被罚了三觥酒。大家一共写了31首诗,集成一本诗集,王羲之为诗集写了一个序,就是《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不仅文采飞扬,书法更是绝佳,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多么风雅又有趣的春日集会!令后世无数人追慕不已。古代文人就是这样过上巳节的。
农历三月三为上巳节。此时,要出游近水赏花,吃上巳菜。此风俗自古代代相传,深含养生的真义。
上巳节最初是在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为了简便就定在了三月初三。这个节日在清明前后,渐渐被清明代替了。但是,上巳节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卫生保健节日,清明节的祭扫和踏青还不足以体现它的内涵。
一年有两大出游的节日,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九月九重阳节登高,三月三上巳节戏水。古人秋游爱登山,春游则多近水,这里面大有讲究。
上巳戏水的习俗由来已久,在《诗经》中便有叙述,《论语》中曾晳自述其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孔子所赞赏,说的也是这个。
古人在此时去水边,是为了举行“祓禊”——在水滨洗濯,以祓除不祥和祈福。《兰亭集序》又被称为“禊帖”,就是因为它讲的是上巳节“祓禊”之事。
上巳节戏水,其实也是古人卫生保健的一种方式。暮春,气温回暖了,让人们都到水边洗浴,可以洗去冬日的积垢。同时,大家一起出游,也达到了春日舒发肝气,愉悦身心的养生目的。
杜甫有诗说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时,女子也可出游,人们都到水边去看美人。此时允许男女相会、对歌,而文人雅士也趁机在水边举行雅集,才发明了“曲水流觞”之戏。总之,上巳节是全民尽情欢乐的开心日子。
今天,上巳节这个名称虽然很少人知道了。但是,人们还在过三月三。比如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有泼水节,算是上巳节洗浴的遗存。而更多的地方,则保留了上巳节的食俗。
在所有的习俗中,可能饮食的生命力是最强的,代代传承,很难被遗忘。上巳节要吃上巳菜,这个风俗到现在还在很多地区流行。
什么是上巳菜呢?就是荠菜。
荠菜,在民间有许多别名,比如地菜、地米菜、菱角菜、枕头草等。它是野菜中味道最鲜美的。因为吃的人多,现在有人工种植的,许多菜市场都可以买到。如果踏青时采摘,看到叶子有羽毛状开裂,中间抽苔开细碎小白花,结小小的三角形果荚的就是荠菜。
荠菜是春天男女老少都应该吃的一种菜。它能帮助我们预防春天的流行病和传染病,包括风热感冒和麻疹。它还可以调理上火后嗓子疼、眼睛发红、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