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根据发货数量进行派车。
(6)进行。
出库管理的流程如图4-9所示。
2.物流仓储中心业务运作的基本程序
仓储作业过程既有装卸、搬运、堆垛等劳动作业过程,也有货位安排、理货检验、保管、货物记账、统计报表等管理过程,以及收货交接、交货交接、残损处理等商务作业。其流程顺序就是“入库-保管保养-出库”。
1)仓储的入库运作程序仓储的入库运作程序如图4-10所示。
(1)入库前的准备工作。仓库工作人员应根据仓储合同或者入库单、入库计划,及时地进行库场准备,以便货物能够顺利地按时入库。仓库的入库准备需要由仓库的业务部门、仓库管理部门、设备作业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入库工作。
(1)接运。货物接运的主要任务是向托运者或承运者办清业务交接手续,及时将货物安全接运至仓库。
(2)验收。全面了解验收物资的性能、特点和数量,根据相关要求进行验收,即按照供货单位提供的质量证明书、合格证、发货明细表等均须与入库实物相符进行验收。
检验货物是仓储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检验数量、检验外观质量和检验包装三方面的内容,即复核货物数量是否与入库凭证相符,货物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货物包装能否保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4)入。
①安排货位,即必须将安全、方便、节约的思想放在首位,使货位合理化。
②在搬运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一次连续搬运到位”,力求避免入库货物在搬运途中的停顿和重复劳动。
③货物堆码是指货物入库存放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它直接影响着货物保管的安全、清点数量的便利及仓库容量利用率的提高。
④验收合格的商品,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建立各种资料及给货主签回验收单。
2)仓储的保管保养
货物保管保养是指仓库针对货物的特性,结合仓库的具体条件,采取科学手段对货物进行养护,防止和延缓货物质量变化的行动。进行物资保管保养的一般步骤如图4-11。()严格验收入库商品。要防止商品在储存期间发生各种不应有的变化,首先在商品入库时要严格验收,弄清商品及其包装的质量状况。
(2)适当安排储存场所。由于各种商品的自然属性、包装、尺寸等不同,对保管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在安排入库商品时,根据商品性能和温湿度要求,合理选择库房,妥善安排储存场。
(3)苫垫。货物的苫垫是商品保管保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露天存放的物资在垫垛以后,再加以妥善的苫盖,就可以减轻物资受雨、露、潮气的侵蚀和受日光的暴晒程度。此外,合理的苫垫还能提高仓库的利用率和仓储作业效率。
(4)在库保管。
其一,控制好仓库温湿度。应根据库存货物的性能要求,适时采取密封、通风、吸潮和其他控制与调节温湿度的方法,力争把仓库温湿度保持在适应货物储存的范围内,以确保货物质量安全。
其二,防治仓储商品霉腐。商品的霉腐是指商品在储存期间由于受到某些微生物的作用所引起的生霉、腐烂、腐败和腐臭等质量变化的现象。通过控制影响霉菌生长的几个环境因素,创造不利于霉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可达到防霉腐的目的。
其三,仓储金属商品防除镑。商品镑蚀是指金属商品表面在环境介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作用,从而发生质量的变化。通过分析商品镑蚀的原因,采取涂油防镑、气体防镑、可剥性塑料防镑,以及物理机械除镑、化学除镑等方法达到仓储商品的防除镑用。
其四,防治仓库虫害。商品中发生虫害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杀灭,常会造成严重损失。分析仓库害虫来源,通过药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达到除去仓库害虫的目的。
其五,仓储安全管理。通常,仓储中的安全工作主要有:危险品的养护、防火及防监等工。
其六,搞好仓库清洁卫生。垃圾、尘土、杂草为霉菌、害虫提供了生存空间,而霉菌、害虫的繁殖直接导致了仓储商品霉变、虫蛀、变质等。因此,要保管好商品,必须经常清除这些杂物,保持库房的整洁。
(5)在库检查。检查在库储存商品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商品在保管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情况,发掘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或处理。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时应特别注意商品温度、水分、气味、包装物外观、货垛状况是否有异常。
(6)异状处理。在检查时发现问题,要彻底地调查情况,分析原因,根据产生异状的原因、异状程度,迅速采取措施,做出相应的处理。
(7)出库复查。商品出库时,应仔细进行复查。出库时还可以查看垛内垛外的包装和商品有无异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凡发现包装有破损的商品,出库时应修补加固后方能出库。
3)仓储的出库运作程序仓储的出库运作程序如图4-12所示。
(1)出库前的准备工作。出库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货物原件的包装整理;零星货物的组配、分装;包装材料、工具、用品的准备;待运货物的仓容及装卸机具的安装调配;发货作业的合理组织。
(2)核对出库凭证。物资出库凭证,不论是领(发)料单或调拨单,均应由主管分配的业务部门签章。凡在证件核对中有物资名称、规格型号不对的,印鉴不齐全、数量有涂改、手续不符合要求的,均不能发货出库。
(3)备货。保管员对商品会计转来的货物出库凭证复核无误后,按其所列项目内容和凭证上的批注,与编号的货位对货,核实后进行配货。
(4)理货。理货是针对实行送货制的出库货物,将货物按地区代号搬运到备货区号,再进行核对、置唛、复核和待运装车等。
(5)全面复核查对。货物备好后,为了避免和防止备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工作人员应按照出库凭证上所列的内容进行逐项复核。
(6)登账。仓库发货业务中,有先登账后付货和先付货后登账两种做法。先登账后付货是指核单和登账的环节在一起,由账务员一次连续完成;先付货后登账是指在保管员付货后,还要经过复核、放行才能登账。
(7)交接。出库货物经过全面复核查对无误后,即可办理清点交接手续。货物交接要清楚。出库发运之后,该货物的仓库保管业务即告结束,仓库保管人员应做好清理工作,及时注销账目、料卡,调整货位上的吊牌,以保证货物的账、卡、物一致,及时准确地反映物资的进出、存取的动态。
4)仓储作业过程的特点
(1)作业过程不连续。尽管存在就站直拨、就港直拨的情况,但人库的每批货物不论时间长短都会在仓库中储存一段时间,所以每批货物从人库到出库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进行的。
(2)作业量不均衡。仓库每天、每月发生的作业量有很大的差别,这种日、月作业量的不均衡主要是由于仓库人库作业和出库作业在时间上不确定、不均衡,是由批量大小不等造成的。
(3)作业对象复杂。除专用性仓库外,仓库的作业对象可能是各式各样的物品,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品种。不同的库存物品可能要求不同的作业手段、方法和技术,因而仓库作业情况就会比较复杂。
(4)作业范围广泛。仓库的各个作业环节大部分是在仓库范围内进行的,但也有一部分作业是在仓库以外的范围内进行的,如接运、配送等作业可能要在生产企业、中转仓库、车站、港口或者用户指定地点进行,所以作业范围相当广泛。
4.3库存管理
4.3.1库存的含义与影响
库存的含义
库存是指处于储存状态的商品。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库存是仓储的最基本的功能,除了进行商品储存保管外,它还具有整合需求和供给、维持物流系统中各项活动顺畅进行的功能。企业为了能及时满足客户的订货需求,就必须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商品库存。配送中心为了维持配送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预先储存一定数量的商品来满足订货需求。企业存货不足会造成供货不及时、供应链断裂、丧失市场占有率或交易机会;整体社会存货不足会造成物资贫乏、供不应求。而商品库存需要一定的维持费用,同时还存在由于商品积压和损坏而产生的库存风险。因此,在库存管理中既要保持合理的库存数量,防止缺货和库存不足,又要避免库存过量,发生不必要的库存费用。
2.库存管理的作用
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1)库存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在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间存在库存,也就是说,在采购、生产、销售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库存使各个环节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同时,库存可以调节各个环节之间由于供求品种及数量的不一致而发生的变化,把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起润滑剂的作用。对于库存在企业中的角色,不同的部门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库存管理部门力图保持最低的库存水平以减少资金占用、节约成本。销售部门愿意维持较高的库存水平和尽可能备齐各种商品来避免发生缺货现象,以提高顾客满意度。采购部门为了降低单位购买价格往往利用数量折扣的优惠通过一次采购大量的物质来实现最低的单位购买价格,而这样不可避免会增大库存水平。制造部门愿意对同一产品进行长时间的大量生产,这样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费用,然而这样又往往会增加库存水平。运输部门向于大批量运送,利用运量折扣来降低单位运输成本,这样会增力卩每次运输过程中的库存水平。总之,库存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目标存在冲突,为了实现最佳库存管理,需要协调和整合各个部门的活动,使每个部门不仅是以有效实现本部门的功能为目标,更要以实现企业的整个效益为目标。
高的顾客满足度和低的库存投资似乎是一对相冲突的目标,过去曾经认为这对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现在,更要以实现企业的整个效益为目标,通过应用创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同时伴随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强化部门协调,企业可同时实现这对目标。
2)库存管理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如果把视野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范围来考虑库存问题的话,就会发现有问题的库存数量将会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在整个供应链水平上分享交流信息和共同协调进行库存管理,这样往往会形成不必要的大量库存,同时也可能降低顾客的满意度。比如,过去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对各自供应商及时、准确交货的承诺并不能完全信赖,因而它们的储存往往超过实际需要的库存量,以防万一出现供应商延期交货或不能交货的情况,这种超过实际需要的库存常常被称为“缓冲库存”。同样,在过去,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与各自的顾客(需要方)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从而对顾客的需要,特别是最终消费者的实时需要难以把握,往往依靠预测来安排生产。由于预测与实际往往存在差距,容易产生库存不足(缺货)或库存过剩的现象。另外,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大量突发性订货往往准备“缓冲库存”。据有关资料统计,这种缓冲库存差不多占整个零售业库存的三分之一。因此,从供应链整体来看,过去这种传统交易习惯导致的不必要库存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将反映在销售给顾客的产品价格上,从而减少了顾客的满足度。因此,在供应链范围进行库存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库存水平,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维持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顾客的满足度。当然,实现真正的零库存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及时生产方式下的努力目标。
随着组成供应链的企业间关系从过去建立在买卖交易基础上的对立型关系向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型关系的转变,供应链各个企业间交流、分享信息,协调进行库存管理成为可能,而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出现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3.库存不当的弊端
库存的作用是相对的,库存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当库存过大时,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占用企业大量资金。通常情况下,库存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比重较大,库存管理不当会形成企业大量资金的沉淀。
(2)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与管理成本。库存材料的成本增加直接导致了产品成本的增加,而相关库存设备、管理人员的增力卩也势必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3)掩盖了企业的众多管理问题,友卩计划不周、采购不力、生产不均衡、产品质量不稳定及市场销售不力等。
(4)由于库存产品过期过时可能会带来企业利益的损失。
(5)由于市场价格的下降可能会带来企业利益的损失。
(6)由于库存大量的产成品可能会影响企业新产品的上市,失去市场竞争机会。当库存过小时,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7)由于产品脱销而错过销售机会,同时降低企业信誉度。
(8)难于解决订货、生产、销售各阶段的突发情况。
(9)由于紧急订货可能带来价格上涨。
(10)增加了接受订货生产期或延期交货。
(11)增加了应对产品脱销混乱带来的间接人员和管理。
(12)受季节等因素影响,大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作业水平的下降。
4.3.2库存合理化
库存合理化是指以最经济的方法和手段从事库存活动,并发挥其作用的一种库存状态及其运行趋势。具体来说,库存合理化包含以下内容。
(1)库存“硬件”配置合理化。库存“硬件”是指各种用于库存作业的基础设备。实践证明,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数量不足,其技术水平落后,或者设备过剩、闲置,都会影响库存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如果设施和设备不足,或者技术落后,不但库存作业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可能对库存物资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如果设施和设备重复配置,以至库存能力严重过剩,也会增力被储物资的成本而影响库存的整体效益。因此,库存“硬件”的配置应以能够有效地实现库存职能、满足生产和消费需要为基准,做到适当合理地配置仓储设施和设。
(2)组织管理科学化。库存组织管理科学化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存货物数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既不能缺少,也不能过多。
②货物存储的时间较短,货物周转速度较快。
③货物存储结构合理,能充分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④货物存储空间合理,能充分满足不同的流通环节和不同地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