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
与人相处时,要考虑三个因素,就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
人的情绪反应,往往走在理智前面。譬如,我今天心情不错,看到每一个人都觉得颇有善意,在言行互动上也较为正向积极;反之,则可能形成一连串的不悦与误会。
人有情绪,但是应该予以调节及控制。如果请教《EQ》(情绪智商)一书的作者,则方法有以下五种,就是:运动,善待自己,改变观点(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为人服务(如担任义工),以及信仰宗教(寻求精神寄托)。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分析,由情绪的来源进行思考。情绪若不来自人我互动(如亲情、友情、爱情),就是源于个人的感受。以人我互动来说,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要谈人际关系,上上之策莫过于参考儒家的观点。
与人相处时,要考虑三个因素,就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先谈真诚。人有可能不真诚,如言不由衷、交浅言深、言行不一、引人误会、故意欺骗等。无论原因是无知、天真、恶意或无奈,都会造成各种后遗症。因此,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言行表现都要恰如其分,绝不说一句违心之语,常常想到孔子所不耻的“巧言、令色、足恭”(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态度过度恭顺),如此与人相处就站稳了第一步,可谓立于不败之地了。
其次,谈到“对方期许”,可以由察言观色着手,若有机会再多作沟通。对待父母、长官、老板、前辈,我们怎能不察言观色呢?
如此将可做到: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至于沟通技巧,更是现代人必修的学分,其内容不外乎明确获知彼此的意愿、能力、做法与期许,以减少认知上的落差与对结果的错误期待。至于第三点“社会规范”,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应该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共识。
人我互动的方式上了轨道,人际关系对情绪的影响自然也转向正面了。接着要思考的是个人感受问题。我在美国求学时,功课压力很大,每天必须花十二小时以上才念得完教授指定的教材。长期下来,宿舍里的同学见了我就问:“你什么时候崩溃?”
我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由此领悟了美感的重要意义。我的方法之一是:睡觉时打开收音机,锁定的是音乐电台。我的睡觉其实与昏倒差不多,但是在昏睡中,音乐产生纾解与治疗的效果,使我第二天起床时恢复了八成的精神,让我可以再接再厉,最后顺利在四年之内获得了学位。那么,我所说的“美感”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天晚上将睡未睡时,听到一首老歌,一刹那之间觉得心情完全平静下来,像是感动又像是幸福,但是已经排除了情绪的杂质,超离了喜怒哀乐。简单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只要让我听到这么美好的歌曲,人生再苦也值得。”后来我念到阿拉伯诗人纪伯伦的文章,谈到“美,就是我一见到她,就甘愿为她奉献一切,甘愿不向她索取任何回报。”正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从此以后,我养成一种习惯,只要听到动听的歌曲,看到感人的电影,阅读精彩的小说、散文、诗词时,使我当下觉得“既感动又幸福”的,我就购置一份收藏在手边,形成我的秘密武器,亦即我的美感泉源。有了这样的装备,我的情绪经常得以调节,也随时可以归零,回到原点再重新出发。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如不如意,首先要看主观的欲望是否太多太高;其次,则是自己的心态问题,就是有无了解及化解不如意感受的方法。我们也许无法消除由外而来的不如意,但是却不妨练习培养美好的情绪,主动把握美感,在美的品味中体验“再苦也值得”的心境。若想活得愉悦,与其等待世界改善,不如先由内心开始,美化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先后在台湾辅仁大学、耶鲁大学学习,专攻宗教哲学。2009年6月,在央视《百家讲坛》
主讲《孟子的智慧》。其在教学、研究、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
【心香一瓣】
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
交谈时要多为对方着想。很多时候双方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因为你从左边看,他从右边看,所以你们越说越远。换一个角度看,你会发现:怪不得,原来如此!
所谓误会,不是谁犯了错误,而是你们的思想从头到尾就没有出现过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