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8526700000038

第38章 相夫教子贤内助——黄硕

黄硕,又名黄月英,何许人也?尽管她既聪明又贤惠,但知其为谁人者,却是寥寥无几。可若提起她的丈夫,则是不只在中国这块土上,就连欧罗巴洲、亚美利亚洲、甚至荒蛮落后的阿非利加州也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黄硕,祖籍湖北襄阳。其父黄承彦乃东汉末年沔南(今湖北、陕西、河南交界地)一带名流,为人“高爽开朗”,善与志士贤达交往。当时董卓作乱,诸侯割据,战祸频仍。许多如黄承彦辈不愿意抛头露面,出世为仕,所以便或隐居山林,或泛舟江湖,静观世事之变。

诸葛亮(字孔明)家世也不平庸,他原籍琅琊都(今山东沂水南),祖父诸葛丰曾为东汉的司隶校尉(驻守京城负责军事和治安的武官),父亲诸葛圭曾为山东(今山东泰山)郡承,生有三子,诸葛亮居中。其兄诸葛瑾,曾事东吴孙权经年,弟诸葛君。诸葛圭英年早逝,当时尚未成年的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君便由其叔父诸葛玄收养眷顾。不久诸葛玄被拥有重兵的袁绍任命为其属地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相当于当今的地市级干部)。诸葛亮与弟弟跟随叔叔一同南下至豫章。后豫章太守易人,诸葛玄携两个侄子投靠好友荆州牧(荆州的长官)刘表,定居于襄阳。不久诸葛玄病逝,时年十五岁的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迁居南阳的隆中,过上了自耕自食的隐居生活,所以他在《前出师表》中有“躬耕于南阳”和“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述说。他自幼勤奋好学,这时更加苦读史书与兵法,再加上他天赋聪颖,所以他年纪不大已是满腹经纶了。诸葛亮与弟弟居住的具体地方叫“卧龙岗”,因此,诸葛亮便自号“卧龙先生”,其实他当时只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诸葛亮在躬耕南阳隆中时,不只苦读史书、钻研兵法,还广泛结交名士,与博陵(今河北蠡县)的崔州平、汝南的孟公威、颍川的石广元、徐元直等名流均为挚友。但这几个人中惟有诸葛亮关心世事,胸藏大志。他经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乐毅自喻。黄承彦也是在这个时期结识了年少他近廿岁的诸葛氏的。两人一经相识,便不断往来,经常谈论的除了国之时事,便是诗书文章。黄承彦对少年诸葛亮的才华和抱负非常钦佩,过从也就更加密切。一次,两人又在林荫深处促膝谈论诗文,诸葛亮拿出自己的一首新作请求黄承彦批评指正,黄展卷一看,原来是一首寄寓事态人情的诗歌,内云: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事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卧眠不足。

黄氏从此文中进一步看出了诸葛亮的不同凡响,他淡薄荣辱、胸藏大节。以后必将有所作为。不久,黄又在诸葛亮草庐床头的条幅中看到了他亲手书写的这样几句话:“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由此,他更加了解了这位少年的远大志向,现在安于躬耕和琴书,都是在“等待天时”。于是,他突发奇想,要把自己的爱女英儿嫁给诸葛亮。

黄硕也是一位博学多才,品行端庄的女孩。论才智学问、言谈举止是完全配得上诸葛亮的。只是她的相貌不容恭维,有关记载以“发黄肤黑、体态丰硕”形容她。而诸葛亮则是“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用现在的话形容他纯粹是一位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帅哥。两相比较,相去甚远。黄承彦反复掂量思忖,最终还是决定向诸葛亮面陈自己的心事,并很豁达地说:“小女的相貌确实不堪与你匹配,但论才智品德,虽不敢说与你比肩,但也相差无几。”

诸葛亮对黄承彦的学问为人是十分敬仰的,相信他不会有半句诳言。便欣然回答说:“我深知黄老先生的为人和学识是晚辈的学习榜样,经您教养的女儿也一定不同凡俗,我愿意与之相识,向她请教学问”。诸葛亮的这几句话十分得体,对黄承彦的渴求既没有拒绝,对婚事也没有明确态度。只是同意先认识一下,结果如何,那就要看黄家小姐的本事了。

诸葛亮眼中的黄硕,并不十分丑陋,只是头发不够乌黑明亮,皮肤不够细嫩白净。倒是她超凡的聪明才智和洞悉天下大事、深明大义的气魄令他折服。再加上黄硕的温婉贤惠和善解人意,已使诸葛亮觉得她就是自己理想的妻子“非她莫娶”了。黄硕因为早已了解父亲的心思,对诸葛亮更是“心有所许”,所以每次与他相见均表现得不卑不亢、进退得体,既有大家闺秀的矜持和严谨,也有多情才女的机敏与甜柔。所有这些,都被深谙世故的黄承彦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审时度势,在这对少男少女都希望有人从中撮合的时候,他先向诸葛亮开口了:“你与小女相识已有些时日,对她的印象如何?”诸葛亮稍做思索,便很率真地回答说:“令爱的天赋秉性均酷似先生,后天所受的教养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给予的,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淑静贤德的品行,不仅堪称巾帼之俊杰,就是许多须眉丈夫也远不及也。晚辈能与之相交,实为一大幸事。”黄承彦听了以后,爽朗大笑说:“小女承蒙你如此褒奖,实乃她之幸事。既然如此,我也就把早已深藏于心的话挑明,你找个媒人、择个吉日把她娶过来吧。”就这样,诸葛亮与黄硕结成了百年之好。

黄硕成了诸葛夫人之后,男耕女织之余,两人便相互切磋诗书学问,琴瑟和鸣,生活十分美满。诸葛亮崇尚“静”字,他以为,在学、才、智三者之间,“静”是关键,心浮气躁,无以为学;而不学则无才识,一介莽夫,纵有大志也无法实现。黄氏了解丈夫的操节与情怀,便在草庐门框两旁贴上了她亲手写就的对联。上联是“淡泊以明志”,下联为“宁静以致远”。除此以外,还根据丈夫经常对她说的“不学无以成才,学而有才还应‘接世’,为世所用”的主张把一柄七星宝剑悬挂于墙壁之上。如此一来就把诸葛亮崇文尚武、志在报国的宏图大略彰显无遗。

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山时,黄硕嫁他已经十年,这时的“卧龙先生”政治见解更加成熟,文武韬略越发无可比拟。这除了他自己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外,妻子的从旁帮助也是个重要原因。

一次,诸葛亮对妻子说:“自从娶了你以后,咱们这种隐于山林亦耕亦读的生活很有情趣,我已经‘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了”。黄硕听后甚为惊诧,但仍微笑着说:“我不相信这是你的真心话,一定是在和我开玩笑呢。因为你经常对我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应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难道你现在改变这种想法了吗?如果真的这样,那就是我的过错了,是我的无能影响了你,使得你的大好年华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坚强意志也因时间不断消磨,一棵参天大树就要枝枯叶落,从而为世人不予接纳,只落得个守着穷庐悲惨地苟活,后悔莫及的后果。而这正是我黄氏不愿意看到的。你还是振奋起来,结束这种隐居生活吧。”

处于东汉末年乱世之际的许多知识分子,都面临着或“仕”或“隐”的矛盾,结果怎样,外部条件是很重要的。如果当年的黄硕对丈夫的“久乐耕锄,懒于应世”的消极态度予以纵容和支持,那么,聪明盖世的诸葛亮很可能就埋没于山林之内、黄土之下了。

在黄硕的激励之下,诸葛亮深藏于心的大志得以复苏,又适逢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因他外出未遇,待到刘、关、张第三次亲临草庐请求他出山时,他痛快答应了,并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作了精辟分析,付诸笔墨,于是著名的《隆中对》问世了。

其实,《隆中对》的形成,黄硕也是功不可没。其中,对荆州战略地位的剖析和对刘表的评价多是她的见解。她之所以熟知荆州的地理意义和刘表的为人,这是与她的家世分不开的。她的父亲黄承彦早为沔南名士,与荆州刺史(掌管州军政大权的官员)刘表有着姻亲关系,两人的妻子是亲姊妹,黄硕称刘表为姨夫,自幼与刘家多有往来,所以《隆中对》中有这样一段话:“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指刘表)不能守。”其主为什么不能守?这是因为“刘表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对有识之士“不能待之亦不能用”。这就把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刘表的致命缺点,剖评得十分精当了。风华正茂(时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在刘备的诚邀和妻子的鼓励下终于迈出了草庐之门、隆中地界,一心一意辅佐汉之后裔刘备拼打天下。在联吴灭曹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终于巧取了益州(今四川成都),建立了蜀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汉在与曹魏的长期斗争中,诸葛亮不负刘备临终托孤之重任,亲率大军,六次北伐,两出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征战司马懿。而所战之地多为崇山峻岭,道路崎岖难行,运输粮草十分不便。诸葛亮很快发明制作了“木牛流马”作为运输工具,不仅行动快捷,且“人不大劳,牛马不食”,对战争的取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木牛流马”的创作,连足智多谋、狡诈诡谲的司马懿也莫名其妙,大为赞赏。其实这一发明的专利也应归属黄硕。

早在诸葛夫妇隐居南阳隆中时,一次,将有贵客来访,诸葛亮便嘱咐夫人回内室梳洗打扮,以迎接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很快到达了,黄硕闻声款款而出,施礼问候。诸葛亮原以为她不会这么快就梳洗完毕,担心她仓促中仪表不端。谁知,出现在客人面前的她,竟然上下焕然一新、光彩照人,与原来的黄硕宛若两人。待客人离去之后,诸葛亮便跟随其后进了妻子的内室,谁知刚一迈进门槛,他便惊得目瞪口呆,只见靠近窗户一张桌案上摆有许多面具,桌案的一旁还有几个木制的用人正在快速地推磨斫麦。经询问,黄氏告诉他,所有这些都是她自己研究制作,用于化妆,改善面部肤色的。诸葛亮听后非常高兴,“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来,在黄氏研制的基础上,诸葛亮又加以改进,使其精密程度更高、实用范围更广,遂在若干年后与司马懿的山道大战中,出现了不用粮草喂养、行动灵活、承载量大的运粮工具——木牛流马。此前,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南岭,七擒孟获的战争中所用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等避瘴气瘟疫的奇效之药,也都是黄硕精心研制而成的。

黄硕不仅才智过人,品行端庄,还是一位勤俭持家的能手。早在南阳隆中时,她与丈夫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到了诸葛亮贵为汉相后,她依然本色不改,坚持着粗茶淡饭、布衣素裙,没有丝毫首相夫人的阔绰。诸葛亮辅佐幼主刘禅把蜀地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感谢拥戴他。一年,当地蚕茧丰收,大家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织做了两套华贵的丝缎衣服,赠与丞相和夫人。黄硕谢绝不受,但推辞不掉,只好收下了。然后命相府侍卫把衣服送交国库收藏。这件事很快在相府内外传开,对相国夫人这种节俭廉洁、公而无私的美德交口称赞。一时间举国上下出现了“人怀自励”、大小官员皆“躬率以俭,恶衣蔬食”、“宅舍弊薄,资财无余”、“出不从车骑,无异凡人”清正廉明的大好景象。

诸葛亮终日为国操劳,无暇顾及家庭,教育儿子诸葛瞻的责任全部由黄氏承担。公元234年时年54岁的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黄氏强忍悲痛更加悉心抚育儿子,经常用乃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育他。诸葛瞻不负父亲的期望和母亲的教诲,长大以后又是一位才华横溢,满腹经韬纬略的佚丽男子。十七岁被汉后主刘禅招为驸马,三十七岁与儿子诸葛尚同时为国捐躯。诸葛氏一家效忠于刘汉,他们的动人事迹一直在蜀地流传。黄硕作为一代豪杰的结发妻子,含辛茹苦几十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学智慧和相夫教子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