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不屈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王聪儿
满族贵族统治中国以后,人们所熟知的是“康乾盛世”,赞扬他们的治国本领和体恤百姓的作风。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影视剧,把乾隆皇帝描绘得近似焦裕禄和杨善洲式的好干部,这实在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误导。历史上真实的乾隆和历代皇帝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大剥削者。还是在清兵刚刚入关、爱新觉罗福临作为清世祖当上了皇上以后,便曾三次下令,在京畿一带实行“指民田为官庄,作私田为它宅”大肆抢掠农民的“圈地”活动。后来这种情形愈演愈烈,竟出现了“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结果是大批没有立锥之地的农民纷纷外逃,流散到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交界的终南山和大巴山等山林地区,栖身于简陋的窝棚之中。所以这些贫苦百姓有“流民”和“棚民”之称。到了乾隆晚期,官场腐败更趋恶化,河南、湖北、陕西等省又屡遭旱涝灾害,普通百姓的生活愈加贫困,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于是,产生于宋代、活跃于元、明之际,崇尚光明、提倡“五戒”(杀、盗、淫、酒、妄言)和平等互助的“白莲教”,在这些地区又秘密活跃起来。
在湖北襄樊一带,白莲教组织分布较广,他们发展教徒的口号是“习教者,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这对贫苦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入教者众多。
王聪儿,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生于湖北襄阳一个贫苦家庭。幼年丧父,由寡母靠着为富人佣工把她养大。她六七岁的时候,便开始乞讨。身穿破衣烂衫,光着脚板,走门串户,讨口吃喝。她没有机会受到正规教育,但她聪明伶俐,在风雨磨练中身体也很矫健。长到十多岁时,母亲不愿意再让她沿街乞讨,便把她送进一家马戏班学习杂耍儿。从此,这个吃尽苦头的小女孩又开始了卖艺生涯。学艺更苦,不论是盛夏严冬,都要起早贪晚练习拳脚棍棒、翻滚跌打。经常弄得鼻青脸肿,伤痕累累。母亲曾经抚摸着她那带伤的手臂说:“孩子,你也太苦了。怪妈妈无能,亏待你了,也对不起你的爸爸。”
王聪儿却抽出手臂,双手搂抱着瘦弱的妈妈说:“您别难过,我一点都不觉得苦,马戏班里还有比我年龄更小的人呢,有的太笨,学艺太慢,还要挨师傅的打骂,那才叫苦呢。等我学成能挣钱了,您就不用外出奔波,也和有钱人一样,可以在家享清福了。”
妈妈听了女儿的话,笑了,说:“你是个不同一般的女孩子。
王聪儿跟着马戏班子,到处卖艺,几年功夫,便走遍了荆襄各地,还曾远到鄂北和河南。她在欣赏了各地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目睹了家乡之外的老百姓同样生活在饥寒交迫的挣扎之中。她开始觉得社会很不公平,有钱有势的人,不劳而获,反而可以欺贫凌弱;穷人辛勤劳作,却一辈子都挺不起腰板来。这样的社会必须改变,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改天换地,穷人翻身”的念头。
她长到十六七岁时,已经出落成很招人喜欢的姑娘了,便有些纨绔子弟、流氓阔少寻机调戏她、欺侮她。其实,她的拳脚功夫完全可以制服他们,但她独木不林,一个人对付不了成帮结伙的恶棍,便只有尽量躲避。一次,又有个阔少在她卖艺的场地,向她挑逗,言语下流,行为不轨。这次,王聪儿大怒了,她双手叉腰、秀眉倒竖,厉声喝道:“别以为你家有钱有势,便可以横行霸道。本姑娘不吃你们这一套,赶快走开。”
那人听了淫声大笑:“呵,长能耐了,还自称什么本姑娘,本少爷才不吃你这一套呢。来,让本少爷好好欣赏欣赏你这本姑娘。”说着,便要搂抱。跟随那阔少的两个下人也起哄说:“快让我们少爷亲亲抱抱。”就在这两个人的话音刚落,人群里忽然走出一个年轻小伙子,生的膀大腰圆、虎头虎脑,他抢在那阔少跟前,一句话没说,狠狠一拳,直捣他的前胸。只听“啊呀”一声,那阔少打着趔趄倒退了几步。那两个下人见状,自觉不是对手,便急忙扶着主子离开了,但嘴里却嘟囔着:“知道你是县衙差役的头领,不和你一般见识。”
他们说的不错,这个小伙子名叫齐林,当时在襄阳县衙做事,负责管理那些差役。他也出身于贫苦之家,从小行侠仗义,好打不平。当上了县衙差役的头领后,仍不失侠肝义胆本色,经常为一些遭到恶人欺凌的人讨回公平。王聪儿了解了这些以后,对他很为钦佩,觉得他身在“泥潭”而“不染”,难能可贵。为了答谢他的解救之恩,便亲手为他绣了个荷包。齐林知道了王聪儿的身世后,很同情她,收到了她的谢礼,开始只是高兴,后来细一琢磨,觉得“荷包”不单是谢礼,里面好像还藏着一个妙龄女孩的情意。他知道王聪儿身手不凡、性格刚毅、不畏权势、不惧邪恶,两个人有不少相同之处。于是,他决定向她求婚。
两个人结婚以后,才知道齐林原来是荆襄地区白莲教的首领,教徒称他为“大师傅”,威望很高。在他的引导下,王聪儿也很快加入了白莲教,并脱离了马戏班,全力帮助丈夫宣传教义,发展教徒。因为白莲教主张男女平等,王聪儿的宣传又极具感染力,很快便发展了许多教徒,其中还有数百名青年女子。后来齐林又以襄樊州县总差役的身份,把手下千余名差役都发展成白莲教徒。通过他们又把白莲教的势力扩展到湖北北部、河南、四川等地。这其中自然有王聪儿的不少努力。她聪明智慧,语言生动流利,待人亲切,乐于助人。虽然她只有十七岁,但人们都尊称她为“二师傅”或“齐二师娘”。
就在齐林与王聪儿新婚不久,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清王朝广发重兵,疯狂镇压鄂、豫、皖、川、陕等省白莲教及其支派的活动。而这时齐林和王聪儿也正秘密打造兵器、储存粮草、训练年轻力壮的男女教徒,准备待机起义。齐林担心妻子年轻稚嫩,,便劝她只做些宣传鼓动工作,不要亲自参加武装斗争。她反驳说:“我知道你是关心我的安危,怕我在刀枪拼杀中出了闪失。但我必须参加,我的教徒姐妹们各个个都在摩拳擦掌,急等着与朝廷兵官拼个死活。我倒担心你,身有官差,名声在外,朝廷发现你带头造他们的反,会加倍仇恨你。所以你的风险比我大多了,千万小心。”齐林望着妻子那张“孩子脸”,暗里赞叹:“在大户人家,她还是父母跟前娇生惯养的孩子,而她却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乞讨和卖艺生涯。现在又要率众与强大的王朝对抗,她太苦太可爱了。”想到这里,他把她揽进怀里说:“聪儿,我要做的事太危险了,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死,我不怕,就是太惦记你,你还太小啊。”
孰知,这对新婚夫妇的话,竟成了诀别之言。因为起义的秘密泄露,还没有等到第二天的到来,清王朝在襄樊地区的官兵,便向他们伸出了魔爪,大规模地搜扑缉拿白莲教首领。除少数人逃脱外,大部残遭杀害,这其中便有齐林。他死得很壮烈,也很凄怆。
清廷官兵知道齐林的妻子王聪儿,也是白莲教首领,并且是谋划起义的骨干,便想通过齐林诱捕她。
狱官对齐林说:“听说你刚刚娶了个年轻貌美、拳术高强的妻子,你如果写封书信让她来到这里,向我们表示悔过,并保证你今后也安分守己,不再与朝廷作对,我便可以让你们夫妻回家,过平安日子。”
齐林知道这是诱骗,妻子来了只能陪他赴死,别无生路,便果断说:“快收回你们这套愚蠢的伎俩吧,我不会让她也死在你们手里的。”
结果齐林死的非常艰难。他们对他用了“腰斩”的酷刑,而且让刽子手在他的腹部下端动刑。这样受刑者便不能很快死亡,头脑清醒,痛苦异常。当时这位反清英雄,不叫疼、不流泪,只是一再吃力地说:“请热心人传话给聪儿,她要继承我的遗志,领导大家反清到底。”
王聪儿在这次著名的“六省教案”中,有幸逃脱了,她隐藏在襄阳城郊一座名为“青莲寺”的尼姑庵中,削发乔装。听到了丈夫殉难的消息后,她痛哭一场。然后,擦干了泪水,跪向齐林死难的方位发誓说:“大师傅,我二师傅向你保证,一定不辜负你的嘱托,要继续领导众教徒,高举反清大旗,斗争到底。我永远不会屈服于清朝的反动统治。”
十七岁,是女人的花季。而她,一个漂亮的女孩,全然没有安闲和舒适。她是战士,与反动的统治阶级斗争,是她的天职。
齐林有个大徒弟名叫姚之富,也是一位绝世英豪。师傅的鲜血,更加激励了他的斗志,他偷偷到齐林的墓地祭拜以后,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发展教徒、准备起义的事业中。他设法找到了“齐二师娘”王聪儿,并拜她为“总教师”,两人共同担起了反清重任。
到了嘉庆元年(1796)初,湖北各地的白莲教起义,风起云涌,其势汹涌澎湃。其中,姚之富和王聪儿的起义军成为主力。
王聪儿不只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与敌人交战中她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显现了她天赋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精神。她还是一位出色的治军能手,如果说姚之富是司令官,她则是优秀的政治委员。她爱兵如手足,要求却极为严明,提倡起义军做“仁义之师”,绝不能骚扰百姓。违反纪律者,严惩无情。齐林有个徒弟叫曾大寿,因为作战勇敢,取过几次小胜,便当上了起义军的小首领。但他自恃有功,桀骜不驯,竟敢破坏军纪,侮辱民女。王聪儿知道后,对他严加斥责,令他改正。他非但不肯悔悟,连错误都不承认。公开顶撞首领,并妄言起义军如果不容他,他可以投奔官军。王聪儿大怒,下令当众斩杀了他。从此,军内号令更加严明,行动一致,为起义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她的几百名亲兵女徒,是战友,更是姐妹。她对她们关怀备至,所以那些年轻女人,都心甘情愿跟着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这一年的四月至六月,姚之富和王聪儿领导的万名起义大军,转战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枣阳(湖北襄樊市所属)邓州(属河南)等地,四下出兵,打击清兵,取得不少胜利。此后姚之富和王聪儿又乘胜带领起义大军,由湖北经由河南邓州、南阳向西北挺近,在襄邓平原上纵横驰骋,主动出击。当时总领湖北军务的永保拥有“京营劲旅及大兵万余”,但在起义军面前,却是畏首畏尾,“徒尾追,不迎击”。起义军很快闯过枣阳,击伤清直隶总督庆成。接着,直捣郑州,围困南阳,南阳屯兵头目景安急奏朝廷。嘉庆皇帝见了奏报勃然大怒,连骂永保“无能”,并下令将其“逮入京治罪”,改派惠龄继任其职。
嘉庆二年(1797)初,这支起义大军又兵分三路,实行了大规模的流动作战。王聪儿和姚之富率中路(军)“出南阳,掠嵩县、山阴”。为了分散清军兵力,他们又采取了“不迎战、不走平原,惟数百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的机动灵活战术,使得清兵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王聪儿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已经锻炼成一位成熟的指挥官。她勇敢无私,每次战斗都是冲锋在前,有记载说:“齐二寡妇每临战,戴雉尾,衣红锦战袍。于马上运双刀,矫健如飞,所向无敌。有时跷一足,自山顶疾驰而下,从无蹉跌。”她曾在一天内连斩清之官兵二人,使得敌人闻其名而丧胆。
是年六月,王聪儿和姚之富又率襄阳起义军,经陕西向四川挺近。在跋山涉水的行军中,王聪儿总是把战马让给体弱患病的战友们骑坐,自己徒步而行。到了夜间宿营时,尽管她已十分疲惫,但仍强打精神或为战士们在篝火上烘烤湿衣,或缝补破旧衣裳。历经四个月的艰辛,这支农民的子弟兵,终于在四川东乡与四川白莲教起义军会师。两军营帐相连,占地三十余里。白日,旌旗迎风招展,战马昂首嘶鸣;夜晚,灯光点点,摇曳闪烁,蔚为壮观。川东的贫苦百姓们见了这种阵势,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主动送粮送草,支持起义大军。
两支起义军统一编制番号,王聪儿、姚之富部称襄阳黄号,四川的徐添德部称达州青号,王三槐部为东乡白号。这三股大军如果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利用四川地域辽阔,多奇山峻岭,距清都遥远等优势,前途不可估量。但值得惋惜的是,在东乡会师的第二天,他们竟又分开,各自为战了。
王聪儿、姚之富率部折回湖北。而清廷当时最为担心的是,这支起义军返回湖北,便派重兵在夔州白帝城围堵。面对强大的清军,王聪儿决定大胆迎战,并要速战速决,以利尽快转移。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起义军以指挥官的大智大勇和众士兵的敢打敢拼,终于冲破了清兵防线,顺江东下,快速挺近湖北归州(今湖北秭归)、巴东一带。从此,王聪儿的行动更为清廷所关注,她成了他们的心腹大患,在官方文书中屡见这位起义军“总教师”之名。嘉庆皇帝曾对臣僚们说:“若得生获姚之富、齐王氏,则功成八分。”
襄阳黄号起义军终于又回到了襄阳。王聪儿回到故地以后,先去祭奠了齐林,她在他的墓前动情地说:“大师傅,二师傅之所以不愿意留在四川,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不肯远离你和你我的故乡”。这句话明白无误地道出了她的心胸狭窄和浓厚的小农情结。
嘉庆三年(1798)二月,王聪儿、姚之富又领兵,渡过汉水北上,攻克了西安西南的盩庢(今陕西周至)县城,后又曾打到西安近郊焦家镇,旨在进攻西安城。由于西安城防坚固,清兵众多,他们自觉不能取胜,便又折回湖北。
三月,起义军在湖北三忿河槐树沟,遭到清军围剿,王聪儿和姚之富率众顽强抵抗,起义军和清兵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百余里之内,横尸遍野。”
三月六日黎明,清军将王聪儿和姚之富所率三千兵士,逼至槐树沟山上。山上沟壑纵横,地势险峻,林深茂密,不适于起义军拼杀。而清军在各隘口都派重兵把守,起义军转移无路。王聪儿见此情形,便下马挥刀,左杀右砍,杀死杀伤清军多人。她自己也多处受伤,鲜血染湿了她的红色战袍,显得更为鲜艳夺目,威风凌然。后来,她带领大家登上山顶,举目四望,满山遍野都是拖着长辫子的敌人。天渐渐黑下来了,起义军已经是一天水米未进,攀山与拼杀已经使他们十分疲惫。她与姚之富刚刚坐下,大批清军便从四面蜂拥而上。王聪儿借着敌人的火把,清点了身边的人数,只有十几个人了。她知道败局已经不可挽回,生命走到了尽头。她吃力地站了起来,从容镇静地对大家说:“兄弟姐妹们,怪我领兵无能,指挥失利,把大家带上了这前进不能、后退无路的绝境,我悔愧难当,错不可恕。我们不能让清军生俘,那样不仅活不成,反而要受辱。我先去了,给大家领路。”说完,纵身一跳,高山无情,把一位盖世女英雄摔到了沟壑深处。
随后,姚之富和那十几名起义军男女战士,也毫无惧色跳下了山崖,结果无一生存。
敌人追到山崖时,王聪儿尚未气绝,清军头目急忙审问。王聪儿轻蔑地一笑说:“别问了,我就是襄阳起义军首领王聪儿,现在暂时失败了,再过二十二年,我还是一位起义军领袖。只要清朝不灭,会有许许多多后来人与你们作对。”说完,安然走了。
刚刚二十二岁的女英雄,竟与清廷斗争了五年,杀死清军无数,她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部英雄史诗,以自己的卓越功绩被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