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山海经
8525300000017

第17章 卷十海内南经

这一章比较有意思的是“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一篇。现代学者考证,这其实代表了上古时期中国人在法制上的一些特殊制度。我们在“阅读延伸”中对这种制度做了相关介绍。

此外,有关“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氐人国”等条目,它们或者与刑法等相关,或者是对一种仪式化装扮的误读。

伯虑国、离耳国(1)、雕题国(2)、北朐(qú)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

【注释】

(1)离耳国:离,割、割掉。也就是说这个部族的人,会将耳朵割去。(2)雕题国:据考证这个国家的人多在额头上雕刻花纹。雕:雕刻花纹。题:额头。

【译文】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都在郁水的南岸。郁水发源于湘陵南山。另一种说法认为伯虑国叫做相虑国。

【阅读延伸】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认为“雕题国”应该是被施行了“墨刑”的罪犯和流犯所发展和衍生而来的。

墨刑,又称为“黥刑”,指在犯人脸上刺字并涂墨。被施行了墨刑的人流窜或逃亡到南方,从而逐渐发展并组建起“雕题”部族,合情也合理。

后来,古代中国东、南各处的部落或国家,比如吴、越之地,或因崇拜先祖,或因爱美之心,或因其他需要,逐渐把“刺身文面”发展成为一种生活习俗,并数代沿袭。从这一行为,不难看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人类学上的意义。

沿着诸位学者给出的线索,我们可以由此来类推《山海经》中的众多离奇部族,比如“一臂国”等,或许大多与刑罚及受刑的族群有关。了解这些观点和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山海经》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价值。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1),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2)。

【注释】

(1)反踵:学者考证为“支踵”,意思是“后脚跟分叉”。(2)管:一种乐器,或解释为钥匙。

【译文】

枭阳国在北朐国的西面。那里的人长着人的面孔和一张长长的嘴唇,他们身子黑黑的,还长着长长的毛,他们的后脚跟是分叉的。一看见人,他们就张口大笑。他们左手还握着一根竹管。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1)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2)之。是请生(3)。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注释】

(1)请讼:告状。(2)执:逮捕、收押。(3)请生:指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思。

【译文】

夏朝国王启的臣子叫孟涂,是主管巴地的大神。巴地的人到孟涂那里去申诉告状,而案件中衣服上沾有血迹的人则被孟涂拘禁起来。这显示出孟涂爱惜生命,有好生之德。孟涂住在一座山上,这座山在丹山的西面。丹山在丹阳的南面,而丹阳是巴的属地。

窫(yà)窳(yǔ)(1)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貙(chū)(2),龙首,食人。

【注释】

(1)窫窳:也是传说中的天神,原来的样子是人面蛇身,后被贰负及其臣子杀死,它便化成上文所说的样子——龙头,野猫身,并且吃人。(2)貙:一种像野猫而体形略大的野兽。

【译文】

窫窳长着龙头,生息活动在弱水中。它处在“狌狌知人名”的西面。窫窳的身形像貙,长着龙头,是能吃人的。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1)、黄蛇。其叶如罗(2),其实如栾(3),其木若蓲(ōu)(4),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注释】

(1)缨:牵引。也有人解释为“系在脖子上的帽带”。(2)罗:捕鸟的网。(3)栾: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树根黄,树枝红,树叶青。(4)蓲:即刺榆树。

【译文】

有一种树木,它的形状像牛,一拉就能把它的树皮剥落下来,被扯下的树皮的样子就像冠帽上缨带或黄色蛇皮。它的叶子像罗网,果实如同栾树的果实,它的树干则像刺榆,人们称它为建木。这种建木生长在窫窳所在地西方的弱水附近。

氐(dī)人国(1)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注释】

(1)氐人国:有学者考证,这个国家也就是《大荒西经》中的“互人”。

【译文】

氐人国在建木的西面,那里的人们长着人的面孔,但却长着鱼儿那样的身体,他们没有脚。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1)。其为蛇,青黄赤黑(2),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注释】

(1)心腹之疾:心腹间常患的病。(2)青黄赤黑:这些颜色并列,表示这种蛇是彩色的、杂色的。

【译文】

巴蛇能吞吃下大象,吞吃三年后,它才吐出大象的骨头来。据载,有才能和德品的人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患心痛或肚子痛之类的病。这种巴蛇的颜色是青黄赤黑等诸色间杂。另一种说法认为,巴蛇长着黑色身子和青色脑袋,它活动在犀牛的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