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山海经
8525300000015

第15章 卷八海外北经

这一章的关键知识点,在于“钟山之神,名曰烛阴”、“共工之臣曰相柳氏”、“夸父逐日”等几条文字。

“夸父逐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但据一些学者考证,它的真正含义是古人对太阳进行观测,从而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

而“相柳氏”等篇,则有关于天文学,它们分别代表着天空“苍龙星”的运行规律。人们观测并记录它们,也是为了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无(qǐ)(1)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

【注释】

(1):同“启”,无嗣。传说这个国家的人住在洞穴中,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死掉了就埋,但他们的心不腐烂,死后一百二十年能重新变成人。

【译文】

无国在长股国的东面,那里的人不生育子孙后代。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1)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2),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注释】

(1)瞑:闭眼睛。(2)息:呼吸。

【译文】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烛阴睁开眼睛就是白昼,闭上眼睛便为黑夜;他一吹气就是寒冬,一呼气便为炎夏。他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他的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活动在无国的东面。他长着人一样的面孔和蛇一样的身子,全身呈现赤红色,住在钟山脚下。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1)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2)五谷(3)种。禹厥之,三仞(rèn)三沮(jǔ)(4),乃以为众帝(5)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yú)(6)有一蛇,虎色(7),首冲南方。

【注释】

(1)厥:通“撅”,挖、掘。(2)树:种植。(3)五谷:五种谷物,泛指庄稼。(4)三:表示多数。仞:通“牣”,充满。沮:败坏,这里是陷落的意思。(5)众帝:指帝尧、帝喾、帝丹朱、帝舜等传说中的上古帝王。(6)隅:角落。(7)虎色:虎文,即老虎皮毛的颜色纹理。色:毛色纹理。

【译文】

天神共工有个臣子叫相柳氏,他长着九个头,这九个头分别从九座山上取得食物。相柳氏所触动的地方,逐渐被掘成沼泽和溪流。后来,大禹杀死了相柳氏,相柳氏的血流过的地方散发着腥臭味,以致那里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了这些地方,填塞了多次,可那里又多次塌陷下去。大禹把挖掘出来的那些泥土用来修造了帝台。这些帝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这个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还生着一副青色的蛇身。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他们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共工台在相柳的东面,台子是四方形的。共工台的每个角上都有一条蛇,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相似,蛇头一般向着南方。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1)长而无肠。

【注释】

(1)为人:生成的样子,人的外形特征。

【译文】

无肠国在深目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体高大而肚子里却没有肠子。

聂(shè)耳之国(1)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2),为人两手聂其耳。县(xuán)(3)居海水中,及(4)水所出入奇物。两虎(5)在其东。

【注释】

(1)聂:通“摄”,牵、引。(2)文虎:即雕虎,老虎身上的花纹如同雕画出似的。(3)县:同“悬”,无所依倚。这里指孤单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它的词义为“漂浮”,表明这个国家的人生活在海上。(4)及:抓住、赶得上。(5)两虎:即指上文的两文虎,原来图上的画像就是如此。这种说明图画上的物像、人形、山状、方向、位置等的文字,自《海外南经》以下比比皆是。因为原画已失,仅剩说明文字,图画与文字不能配合着视读,所以,文中所指所述往往有不甚了了之感。

【译文】

聂耳部族在无肠部族的东面,那里的人们驯服、使唤着两只花斑大虎。他们正用手牵拉着自己的耳朵。聂耳部族的人们住在海水环绕的孤岛上,能抓到出入海水的各种各样的怪物。有两只老虎在它的东面。

【阅读延伸】

晋朝的《山海经》专家郭璞认为,“聂耳之国”应该是讲这个国家的人耳朵长,他们走路时要用手提着自己的耳朵。

但学者张春生考证说:这个“聂耳”之国也就是下文所讲的“离耳国”,都是指这个国家的人要把耳朵割去或割成某种形状。他认为这里的“两手聂其耳”,其实是表示正要实施割术。

张先生从刑罚的角度出发,推算这个部族大约为被实施割耳刑罚的人所发展、衍生而来。这个推断很有见地。因为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引导我们去认识《山海经》中的很多奇怪的部族。比如一目国,比如雕题国,比如一臂国,等等。这些部族的形成也许就与刑罚和被流放的犯人密切相关。

按照文意考察,这个部族应该处在今天的海南岛。海南岛是中国古代流放犯人的偏僻之地。若提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被流放者,当属北宋的苏东坡了。明成祖朱棣时逃亡的建文小皇帝,也曾在海南岛上驻足。

夸父(1)与日逐走(2),入(3)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4),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5)。

【注释】

(1)夸父:《大荒北经》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这段话也许说明了夸父的血缘关系。(2)逐走:竞走,追逐。(3)入:接近。(4)河、渭:指黄河和渭水。(5)邓林:指桃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很快他就接近了太阳。这时夸父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就喝掉了黄河和渭河的水。喝完了这两条河里的水,夸父还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泽中的水。但他还没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时所抛掉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阅读延伸】

夸父,这位“与太阳赛跑”的神话英雄,在《山海经》中出现多次,最引人注意的有两处:《大荒东经》提到他被应龙杀死;《大荒北经》则在同一条文字里记载他先是渴死,紧接着又记载他被应龙杀死。这些记载,单从字面上体会与理解,充满了迷人的神话色彩,它展示了夸父的勇气和悲壮,很能激励和鼓舞人。然而在现代科学背景下,这种说法就显得很荒诞,很不可信。

远古神话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学者们认为“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山海经》的撰述者不清楚他所依据的古代图画的真正含义;第二,抄录、转述《山海经》的人漏抄了文字,曲解了字义。

学者们结合上古文献,考证出夸父实际上是“逐日影”,不是“逐日”。这在《大荒北经》的记载里可以印证,它说夸父“欲追日景(影)”,而不是“追日”。这个错误的出现,明显是由于转述、抄录时的脱漏。此外,单就“追”这个字而言,它的字义本应是“循着、随着”,而不是“追逐、追赶”。

上述第一个原因则与《山海经》中的天文观测紧密相连。学者们认为夸父应该是古代的天文官、历官,他负责观测日月星辰,为执政者们提供历法等支持。他观测日影等的天文活动,正反映在《大荒经》的撰述者所依据的古图上,比如,夸父的手杖不过是他的测量工具,等等。撰述者们无法了解夸父活动的意义,便曲解了他,神话了他,从而产生了流传千古的“夸父追日”。

学者们最近的研究表明:“夸父逐日”以及与之相关的邓林、寻木等传说,其实质应该是古代的天文历法官员“夸父”,在冬至之日立表测影,从而确定方位来观测太阳运动的行为。这种说法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博父国(1)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注释】

(1)博父国:有人认为这个博父国就是夸父国。

【译文】

夸父国在聂耳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长得高大威武。他们右手握着青色蛇,左手握着黄色蛇。桃林在夸父国的东面,那里生长着两棵非常高大的树木。另一种说法认为夸父国叫博父国。

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1)欧(2)丝。

【注释】

(1)据树:据学者们考证说,这个人凭依桑树一边吃桑叶一边吐出丝,像蚕似的。他们推测这大概是古图上的形象。(2)欧:同“呕”,吐。

【译文】

欧丝野在反踵国的东面,有一女子跪倚着桑树在吐丝。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táo)(tú)(1)。有兽焉,其名曰駮(bó),状如白马,锯牙(2),食虎豹。有素兽(3)焉,状如马,名曰蛩(qióng)蛩。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注释】

(1)騊: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良马。(2)锯牙:如锯条一样的牙口。(3)素兽:白色的野兽。

【译文】

北海内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人们称它为騊。又有一种野兽,人们称它为駮,形状像白色的马,长着锯齿般的牙,能吃老虎和豹子。又有一种白色的野兽,形状像马,名称是蛩蛩。还有一种青色的野兽,形状像老虎,名称是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