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读
8524000000021

第21章 知客(1)

《大师与门徒》

教育的本性是爱欲

在不同类型的老师中,最为人神往甚至崇拜的就是所谓的“大师”。如今我们讲到大师,想到的大抵是一个有学术成就和地位的人,而最传统、最经典的大师指的则是孔子那样万世师表的人,或是耶稣那样改变人类社会的传扬者。他们作为老师,跟门徒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哲学、历史、文学范畴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题目。如何融会贯通地将音乐到建筑,再到哲学等各门类里的大师与门徒一一理清呢?给大家介绍一本很特别的书《大师与门徒》。

《大师与门徒》这本书也可译作《大师的教育》或《大师的课堂》,作者乔治·史坦纳是当今世上最博学的三个人文学者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意大利波隆那大学有名的大作家艾克和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三人都是学贯五经的大作家。

这本书虽然是乔治·史坦纳的演讲集,但绝对不是一本容易看懂的书。它沿袭了乔治·史坦纳过去几年写作和演讲的风格:做大量的引述,提大量的人名,在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中简单地带过几笔并看出中间的关联。他写的东西虽然不深,但是预设了读者的知识背景,对西方文化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看得懂他写的东西。但只要看得懂就会发现他写得非常好玩。比如书里提到一个在中国号召力很强的人,德国的海德格尔,他讲了海德格尔当年跟胡塞尔的关系。胡塞尔是现象学之父,当年曾经指导过海德格尔,海德格尔亦步亦趋跟随了他十几年,但是后来慢慢出现了叛逃之心。他表面上对师傅毕恭毕敬,但私底下在跟别人通信时却嘲讽自己的老师。

书里谈到这个师生关系时提到了亚里士多德拒绝柏拉图某些学术所引来的著名说法,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常常希望自己的东西能有人继承,未完成的事业能有人接续,可这种问题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严肃的教育学问题,甚至不是教育哲学所探讨的问题,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课题。这本书里谈了很多诸如此类的课题,比如提到了“师生恋”。史坦纳花了很多篇幅去谈的师生恋不是一般的师生恋,而是掺杂有欲望的师生恋。

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而在史坦纳看来,这个导师跟性欲是有关系的。在师生恋这个部分,英文原版中提到一个概念,说苏格拉底是一个“重欲者”,一个“情欲主义者”。在他的教育里面,无论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教育,还是最高级、最抽象的教育,爱欲都充满其中,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欲。

为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欲呢?在“想念篇”里有一个片段。苏格拉底曾经有一个学生,很崇拜他。苏格拉底长得是出了名的丑,又是一个老头,但是这个学生太爱他的智慧,自愿留下来陪苏格拉底睡觉。当时的希腊人谈恋爱大多指的是同性恋。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格拉底逐步引导他的学生,先以最大的自治力节制自己对学生的欲望,然后逐步引导他往更高的境界走。这个更高的境界跟欲望和爱欲无关。可是史坦纳讲,这难道不是一种最深刻的爱欲表达形式吗?所有的教育都牵涉到说服。教育像强奸一个学生,牵涉到一个学生作为门徒对大师的屈服、对他的奉献,打开自己,让他进入。所有这些描述,这种比喻和说法都可以形容为一种关乎肉欲的隐喻。所以史坦纳认为即便再灵性的教育都逃不过爱欲的一面。因为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灵与肉的结合。

我们常常以为教育是灵性的。在舞蹈和音乐教育里面,师生之间的身体接触是用不着讲的,而这个接触是你在锻炼学生的身体,使他去适应某种操作身体的方法。

同样的,在一个看起来很抽象的精神哲学讨论上面,学生同时也是处于不断屈服的过程,当然有时候可能是老师被屈服,因为老师是被学生引诱着层层深入,越讲越深,为了要进入这个学生的灵魂。

以前我曾经认为师生恋没有更深层面的问题可言,如果学生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因为一个人很博学而去爱他,是很无聊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是为了这个原因去爱一个人的话,为什么不干脆自己好好读书呢?那样自己不也可以变成一个很博学的人吗?后来我才了解,原来知识不是中性的,同样的书,同样的知识,由不同的人体现、构想甚至描述出来的时候是不同的,那些知识无法离开人和人的身体独立存在。

作者小传

乔治·史坦纳(GeorgeSteiner),当代备受尊崇但也极具争议的文学批评及翻译理论大师,同时以研究犹太大屠杀和西方文化之关系闻名。史坦纳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语言翻译面面观》、《马丁·海德格尔》、《蓝胡子城堡:对文化再定义之讨论》、《造物文法书》等等,其中《巴别塔之后:语言翻译面面观》已成为翻译理论经典,影响甚巨。目前居住于英国剑桥。

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

对动物的溺爱折射了对人类世界的失望

可能迟早有一天我会吃素,因为我发现自己对动物的感情好像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广泛了。已经到达一个什么地步呢?比如夏天我家里面有很多蚊子进来,明明咬得我满身都是包,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舍不得打它们。有时候吃东西,不小心弄了些碎屑留在餐桌上,看到一群蚂蚁来搬,我也不会把它们赶走,就静静地在那儿看着它们,直到它们把要搬的东西全部拿光为止。

我们对动物的这种感情,甚至溺爱,是不是反过来说明了我们对人类世界的失望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否表示我们对动物的感情其实只是一种投射,与这些动物本身无关?不止如此,甚至我们对动物的这种单方面的感情投射以及沉溺,更能够说明我们仍然活在一个以我为本、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里面。关于这一点,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TheCompanionSpeciesManifesto这本书,作者是DonnaHaraway(堂娜·哈拉维)。

哈拉维这个人说起来很特别,她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女性主义学者,而且是很极端很激进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她的专业是做科学研究的。这个科学研究不是说她从事任何的科学研究工作,而是研究科学这门学问。这是在最近十几年相当红的一门新学科,研究的是各种自然科学的基本假设,有点儿介乎科学史跟科学哲学的一个交汇。但同时,她也挑战很多我们人关于自然世界的种种假想跟看法,这本书就是一个典型。

书名TheCompanionSpeciesManifesto的意思是伙伴种类、伙伴物种宣言。请注意这个TheCompanion,它不叫宠物宣言,而是物种,什么叫“伙伴物种宣言”?她要写一本小册子出来,宣告发起一个运动,让大家正视我们人类生活、人类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东西是跟我们共生共存,一直繁衍到今天的,就叫做“伙伴物种”。这个伙伴物种宣言已经不是哈拉维的第一本宣言了。她曾经有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人工智能机器人》,后来被收录入她的一本很经典的论文集。今天我们很多人谈人机混合的概念其实都是来自这篇文章。什么是“人机混合”?想想未来的人类身上有很多非碳水化合物的东西,可能是一种晶片生命,比如人工大脑、人工手臂、人工眼,然而当各种人造机件跟人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还算是人吗?她在先前那篇文章里讲的就是我们谈净化,不能只是看生物,机件也在净化,人跟机件已经合并起来共同进化,成为一种崭新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