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平
梦想是人生的重要宝物之一,任何人都有他与生俱来的梦。回想成长经历,一路走来不断追逐着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五彩斑斓的美好的梦,这些梦是多么令人憧憬,多么令人遐想,多么令人陶醉。时光流到了今天,好多的梦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好多的梦正在不断地实现中,好多的梦还没有能够实现,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不管怎样,在实现了的一个个众多的美好的梦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我的大学梦。
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刚走上了一个小学老师的工作岗位后不久,得到学区教育专干田会海和中学校长闫文的信任和看重,推荐开城公社党委批准我到中学担任初一年级班主任并兼任该年级语文老师。这一工作变动使我非常欣喜而又有些忐忑不安,欣喜的是从小学到了中学工作,算是有了一个进步,不安的是怕教不好中学的课。尽管担心,但我还是鼓足信心,克服了一些学生比我年龄还大的胆怯心理,大胆管理,在教学资源十分奇缺的情况下,多方搜集有关参考资料,凭借自己仅有的新华字典、汉语词典、语文基础知识、新闻通讯写作知识等当时手头的工具书,精心备课,认真施教,受到了好评。就在我十分投入而又有些自信的时候,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中学语文课观摩教学,我们到邻校大湾中学先后观摩了杨清南、刘焕章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范例。杨清南曾因“右派”言论被开除,在大湾一个村里接受劳动改造,因他是知名学者,被当地录用为中学民办老师。不观不知道,一观吓一跳,我的那一点“墨水”太微不足道了!学识的差距和知识的拥有量简直和人家不能相比,使人心中发憷!当然,杨清南是北师大的高材生,刘焕章是兰大中文系的函授生,我一个小小师范生怎么能和他们相提并论呢?
也难怪我们这一代人了,出生于“吃食堂”年月,上学在“文革”时期,成长中理应得到的良好物质和文化营养却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影响,可谓生不逢时!所幸“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后,中央一些被打倒的老干部陆续出来工作了,开始逐步恢复一些领域的正常工作,特别是“文革”的重灾区教育领域,大中专学校开始恢复招生,但招生的重点规定在基层锻炼一至二年以上的具有初中以上毕业的工农兵学员,中等专业学校可适当招收一些初中应届毕业生做补充。那一年初春我作为当年初中应届毕业生有幸赶上了这一班车,推荐参加了春季大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被录取到了当时固原的最高学府———固原师范学校。
固原师范集中了好多下放改造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派”“臭老九”“反动权威”等当老师。我入校听说后也曾对他(她)们投去过异样的目光,但不久就被他(她)们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改变了看法,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她)们传授的已经被耽误了的文化知识。加上那时正好开始大抓教育质量,学校恢复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强调考试不及格补考,补考还不及格不升级不毕业。我抓紧时机刻苦学习,除了数学基础差勉强及格外,其他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都是好成绩,很受老师的看重。学校的李自强、固彦刚、丁文庆、慕岳、梁连成、毛锦绣、李光宁、杨大庆、赵迈祖、张志斌、沈爱伦、樊堂印等一批优秀的校领导和老师们给我留下来深刻印象。正当我们埋头苦学的时候,一个“白卷英雄”的出现打破了我们的求知梦,只读了一年多师范就被提前遗憾地毕业了。一次在地委宣传部工作的伯父处见到常来作客的文教局长张晓轩笑着问我:你这个小鬼能不能当个小老师啊?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此时才明白原来我们是要去当小学老师的。顺便问局长还能不能上个大学,他说能,去工作两年再上!我从固原师范那些老师的身上感到上大学一定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收获,从此想上大学就一直成为梦寐以求的期盼。
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投入到了繁忙的学校工作中,加上当时已经开始“反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政治形势,业已开始的大中专招生取消了考试,强化了推荐锻炼两年以上工农兵学员才能“上、管、改”(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我的大学梦就跌入了谷底。虽如此,求知的欲望没有减退,平日里结合工作经常翻看新华字典、词典和当时的《艳阳天》等一些小说,学校订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参考消息、红旗杂志等报刊几乎成了我的专用品,邮递员一来就直奔我办公室。还有后来批林批孔,儒法斗争,评水浒,红楼梦研究,学理论等资料都从伯父那里拿来认真翻阅,在翻阅中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历史和文学方面知识。
时光飞快的前行,一转眼“四人帮”被粉碎了,“文革”内乱结束了。1977年9月的一天早晨,我起床不久,习惯性地打开小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7点播出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一条“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今年起,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的新闻令我眼前一亮,兴奋无比,即就将此消息奔走相告,为了解的更准确我又不断收听了重播的这条新闻。一连几天到公社党办了解有没有文件,盼望三天送一趟报纸的邮递员老王师傅尽快能把当天的报纸送来,好让我仔细了解招生考试的详细内容。
与此同时,我的脑海里已经出现参加高考的路线图。“笨鸟先飞”,先从比较薄弱的数学复习,再复习语文、政治、历史,夜以继日的开始备考。正应了所谓“当你有了伟大目的的时候,你就将以劳动来代替休息”的名言。
在我加紧边工作边复习时,城郊区决定抽调我到招生办参加1977年10月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后首次招生工作,我更加觉得上大学的机会来到了。到城郊区招办,看到招生简章和自治区招生文件,规定已工作的考生工作满五年才能带工资上学时,心一下凉了,我如不带工资上学就会带来很大困难。权衡再三,决定忍痛放弃这次报考的机会,待满五年后再报考。
我一心投入紧张的招生工作中,经过我们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城郊考区考前一切准备就绪。开考的当日,整个县城的主要街道都悬挂起了营造高考文化气氛的标语。城区各个考点醒目处张贴红色大幅标语:“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坚持又红又专,接受祖国挑选”“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等激励上进的经典言辞,高考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人们街谈巷议,议论纷纷。这一天我和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一样不仅被这些高考文化舆论氛围所震憾,而且也为能够实现大学梦提悬了心!
当我熬到五年工龄满怀信心报考时,国家取消了带工资上学的规定,我一下子傻眼了,怎么这么运气不好呢!招生办主任周根银是上海人,非常器重我,他了解我的情况,了解我的心思,他有思路有点子,看到我非常沮丧,说不要紧,宁夏已经成立了成人大学教育学院,专门招收在职的中学老师进修,自主考试,你就等着报考这个吧,这是带工资上学的,一样上大学。我的眼前又亮了起来。
好事总是多磨的,好梦总是夜长的,轻而易举实现的不能算作是梦。宁夏教育学院虽已招生,但面向高中。全县仅有的几个名额那么多的高中都分不过来,什么时候能分到初中学校呢?我又迷茫了。有人说大学有多种多样,有围墙的大学,也有没有围墙的大学,为什么一定要去挤有围墙的大学呢,全国那么多青年不可能都去上。那时候的张海迪就成为许许多多没有机会上有围墙大学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我自然也不例外了,我也能自学,为什么不能呢!正好宁夏教育学院也开始函授招生,我报了名。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在北京成立,面向全国招生,我了解到后也报了名,开始了我的有教材有辅导的无围墙大学之路。就在我另辟蹊径为实现大学梦而发奋努力的时候,1983年4月中旬的一天,周根银老师和县教育局主办马守义给我协调到了一个考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的考试名额,几经周折我终于报上了1:4(即招1个,考4个)的报考名额。5月初在固原六小进行了专业招生考试,报考中文专业的考语文、历史和作文三门。说来也奇,考前一天我来到伯父家,第二天我早早起了床,正收拾好准备去考场,妹妹武娟来到屋子,我问武娟:你们高中课本有没有《劝学》这篇文章?她找出高三语文课本,翻到《劝学》给我,我问“学不可以已”是什么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止”的意思。我就反复把《劝学》细读了两三遍,直到全部明白,我才出门奔赴考场应考。第一场试就是“学不可以已”的命题作文,啊,太有灵感了!一场下来初战告捷,后几场我感觉更好,因为每考一场中总有好几个人中途退场,我暗暗自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六月下旬我终于接到了宁夏教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亲朋好友、同事们都为我高兴,为我祝贺,这真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然而,这时的我却很平静。我交接了工作,按照通知要求,办理了相关入学手续。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三叔父宋文域送我到车站,目送我默默离开车站,离开固原,到了自治区首府宁夏教育学院。新的生活开始了!
我分到中文系二班,不久,学院举行了隆重地欢迎新学员入学开学典礼,院党政领导全部出席,各部门、各系教职员工及全体学员参加典礼,院领导讲了话,大二年级学员代表致了欢迎词,新学员代表作了表态发言。特别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大二学员代表中文系陈一咨的欢迎词中引用唐代大诗人李白著名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把典礼推向了高潮。这首饱含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悲而不伤,悲而能壮,无可奈何中有乐观,前程渺茫中有自信,有似拨云见日,将愁绪一扫而空,具有震撼古今气势与力量的诗篇,恰恰映照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这场典礼是我首进大学之门后接受到的第一堂文明洗礼。
这就是大学,自由与知识的殿堂,浩如烟海的书籍,文化知识的交汇,思想交融的火花,人类进步的阶梯,真善美的探求……我深深地品尝到了。在这里,集中了一批丰富社会阅历经的佼佼者。这是精英聚集的地方,这是真理闪烁的地方,这是又一个梦想起程的地方。我还被院党委批准为班级党支部书记,承担起了学员思想政治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乘着梦想的翅膀高飞!闪一昌、王凤鹅、苏楷民、黄章凯、张兆栾、周光旦、冬炎、梁成、纳志学、林静初等一批治学楷模成了我效仿的典范,至今日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毕业后,我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从事起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至今。而今我回忆着这些星星点点,老师们的思想理念,知识才学,为人师表,无不影响着我,影响着我的成长,影响着我的前行。如果说我读固原师范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支点的话,那么读宁夏教育学院就则是撬动我人生的一根杠杆。它不知不觉中所赋予我生命的厚重和人生的积淀,是我一辈子也享用不尽的财富。我们收获的精神的财富,包括学习的态度,生活的方式,工作的境界,做人的根本,更多的青春的激情和生命的沉静,更多的心灵的洗涤和荡漾,更多的纯洁友谊和忠贞坚定以及对母校对师恩的无限怀念和感恩。
虽然,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大学不是人生的天堂,更不是人生的终点,它只是每个人锤炼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人行程中短暂小憩后奋力前行的加油站。一个人的一生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去加油充电,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不断地跟随这个时代的步伐。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梦想,并且在不同的年龄和时间段中产生梦想的基础也是各有差异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梦想会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想化,它推动着人们去奋斗不息,为了理想而努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只有把个人的追求和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梦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好最灿烂的图境。
(作者单位:宁夏党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