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843100000015

第15章 “针灸疗法”创始人皇甫谧的经络养生 (1)

皇甫谧,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钻研经络理论,在针灸方面成就斐然,被尊为“针灸疗法”的创始人,对我国中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倡导的经络养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未病先防、祛病养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略虽无形,但可定人命

所谓经络,就是中医中所指的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与分支,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认为,经络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换而言之,经络虽无形,但能定人命。

1决生死

所谓“决生死”,指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也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些话都旨在讲述经络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接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同时,人体气血,贵乎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会发生障碍,疾病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处百病

所谓“处百病”,指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医学家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这两句话均指出疾病的治疗、病体的康复,都必须从经络入手。中医认为,只有经脉畅通,才能运行气血;只有气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疗,以至康复,故经络对处百病非常关键。

3调虚实

所谓“调虚实”,调是调整,虚实是指症候,不是虚证,就是实证,人们患病后常常用虚实来概括说明症候的性质。中医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病邪盛而正气未虚,正邪斗争激烈所表现的症候;虚证,正气虚衰,机能减退,抵抗力低下所表现的症候。《灵枢·刺节真邪篇》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意思是,对实证要用泻法,如胃痉挛,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缓;对虚证要用补法,如胃弛缓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其收缩加强。这句话旨在说明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由于虚实证不同,尽管都针刺足三里穴,但采用的手法不一样,一个用泻法,而另一个用补法。

事实上,经络的作用不仅是治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治未病,也就是养生保健。通常身体将要发病或者刚刚发病时,往往可以从穴位和经脉上反映出一些初期症状。这时只要刺激经络,身体的各种自我调整系统就能够被激发,最终恢复自我平衡。因此,保健养生必须保持经络的畅通。

15个养生名穴不容忽视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认为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主要有十二正经、十五脉络。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记载,人体经络上共分布有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其实,在如此繁多的穴位中,对养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家很有必要了解的穴位仅仅15个而已。

1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部,在两耳郭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它与脑联系密切,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故百会穴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其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因此,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穴位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经常按摩,不仅可开发人体潜能,增加体内的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明性,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还可以治疗头痛、眩晕、脱肛、昏厥、低血压、失眠、耳鸣、鼻塞、神经衰弱、中风失语等症,对于养生非常重要。

2会阴穴

会阴穴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是阴经脉气交会之处。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经常按摩次穴位,不仅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对调节生理、生殖功能和保健养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鼻子和嘴巴之间,是脸部一个很重要的穴位。人中关涉到两个重要的经脉,一条是从会阴穴里面延伸出的,叫督脉,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也是最重要的阳经;另一条是从前胸正中线一直上来,直到头部的重要阴经脉,叫任脉。由于人中在这两条最重要的任督二脉交会处,在古代被称为寿宫,就是说人长寿与否要看人中;也被称为子停,就是说将来后代的发育情况如何也要看人中,此处是阴经和阳经的沟渠,从它可以看出阴阳的交合能力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人突然晕倒时,有个急救措施就是掐人中,大多时候晕倒的人都会苏醒,这是因为人突然晕倒由阴阳失调所致,此时掐人中可以通过刺激这个穴位,使其阴阳交合,从而苏醒。可见,人中穴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作用非常之大。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此处的三寸是指人四个手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因人而异。这个穴是胃经的要穴。众所周知,胃是人体的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被分解、消化和吸收,人体的其他脏器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整个身体来说极为重要。足三里穴正是担此重任,在该穴处按摩,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是长寿养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穴位之一。

5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经常按摩此穴,不仅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效,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等,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6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是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故颜面上的病,如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及其他五官方面的疾病等都可以通过按揉刺激此穴位使疾病减轻或消除。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指压该穴位有个小窍门,即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穴位的疗效,祛病健体。

7四白穴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眼眶下的凹陷处。取穴时可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1/2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便是四白穴。经常按摩此穴位,不仅可以预防皱纹、改善皮肤的功效,还能很好地预防和治疗眼及相关疾病,如近视、青光眼、赤痛痒、目翳、眼睑动、口歪眼斜、头痛、眩晕等。

8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经常按摩此穴位,不仅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还对腹痛肠鸣、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在保健养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9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上三寸,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点,具有健脾和胃、补调肝肾、行气活血、滋阴生津、疏经通络的作用。常按摩此穴位,不仅可治疗腹胀、肠鸣、脘腹疼痛、饮食不化、泄泻等胃肠疾病,还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脱垂、闭经、不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遗精、阳痿、早泄、小便不利、缩阳、遗尿等生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此外,三阴交穴的按摩还对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疝气、水肿、失眠等病症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10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按摩此穴重在补肾,能够提高肾功能,对于治疗肾炎、月经不调、膀胱炎、遗精、遗尿等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