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奇幻我和我的魔法师妹妹
8135000000086

第86章 95.忆:档案馆的扩大

而远离现代的事情,实在解读不出,也可以借用一大堆已经日渐成熟的“百家之谈”用其中最靠谱的猜想作为“糊弄”读者。

“档案馆的扩大”这一个阶段没有出现过定论,全部都是猜想。和之前“魔法师制度的重新建立”里的猜想不一样。

“魔法师制度的重新建立”里面可以看得出,编者“魔法史研究委员会”从口气上就可以说明对于这段时期的事件解读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正确率,那种语气就像是再说“一定是这样,十有八九错不了,你们相信我就对了”之类的话。宁宏作为亲身经历过这段时期的人来说,更是为这一段里的接近于全部正确的猜想而惊诧。

还是决定用最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一个阶段的解读,不过于相信,只取可能真实的东西适当的相信。

在陈逸生用重新建立“魔法师制度”、重视科技和“军用转民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极高的名望,导致大批民众对陈逸生的“档案馆”和亲自点名指定部分“魔法议会”的议员的事件视而不见。

在经济全面复苏,恢复至战前水准、甚至比战前更加突飞猛进地发展的时候。陈逸生本身对于魔法议会的控制力开始减弱。这一想象的标志就是陈逸生的提案在“魔法议会”中的通过率从最高时期的百分之八十五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六,下降了六十九个百分点。

在这一个时期,陈逸生为了加强自己的控制力,完善了“魔法师制度”,将原本分散的魔法师资源重新整合,把魔法师看做和其他职业一样,需要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成为魔法师。这也是对“魔法师”这个名词的重新定义。并且根据魔法师的能力对魔法师进行了专业等级鉴定。新建了“环球十人”、“环球百人”、“环球千人”、“环球万人”这些魔法师的荣誉。还对魔法师使用了编号制。

这样看似规范了魔法师的团体,实际上使魔法师变得更加容易控制,变相地减缓了陈逸生的控制力的衰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逸生大力包装“环球十人”,使“环球十人”成为了世界上所有魔法师们趋之若鹜的称号。因为这个响亮的称号,很多魔法师成为了陈逸生的专属魔法师。陈逸生在对“魔法议会”的控制力衰退的同时,他自己的军事实力却在突飞猛进。

为了宣传“环球十人”,全世界所有的媒体公司都和陈逸生签订了各种各样的合作合同。

这一段时间,发生了“魔法议会”的分歧事件。这个事件的主要是因为议会的十二位议员中,有七位议员对陈逸生完善“魔法师制度”却没有发出提案表示抗议,一度响起了取消陈逸生的“魔法议会”的议长的资格,重新投票选举。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这七位议员分别因为重病、意外事故等原因纷纷辞职。有消息称,这一个事件很可能是陈逸生炮制的。毕竟七位议员同时辞职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另外,不管是哪里的媒体,对于这个事件的报导竟然惊人的一致,出入极小。这种事情在世界上可谓是千百年一见的奇事。在其他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言论始终是带有媒体记者的主观思想,但是这一次的报导,就像是抄袭同一篇文章般的一致。相关人士分析,很可能是陈逸生和媒体公司的合作合同上,有不利于媒体公司的条款,媒体公司被迫才这么做。

这个事件引发了“魔法议会”的动荡。有野心的人们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往上爬。但是,陈逸生作为议长推荐了好几个人。这几个人作为临时议员进入“魔法议会”,再加上事件之后,地方的“魔法议会”上匆忙地选上来几个议员,新的“魔法议会”诞生了。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公布了这些人的资料。资料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新“魔法议会”建立之后,陈逸生的提案通过率再次开始上升。陈逸生在对议会的控制和对军事的控制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中,民间因为陈逸生迅速重组“魔法议会”的行为,陈逸生的民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和上一个阶段相比,仍然是有所下降。

这个事件之后,陈逸生以“保护‘魔法议会’议员安全”的提案提出要对魔法师制度下的“任务制度”进行完善,所有魔法师的任务由陈逸生和陈逸生的下属人员直接控制。取消了部分魔法师的任务可以对全民公开的法案,使魔法师的任务成为了只有陈逸生和魔法师本人知道的秘密。陈逸生声称这是为了保护“魔法议会”议员的安全,谨防使用魔法伤害“魔法议会”的议员。

这个事件标志着陈逸生对于魔法师系统的控制再次加深,世界的基础——“整个魔法师系统”大部分都被陈逸生控制。

该提案被通过之后,民众对陈逸生的怀疑态度开始萌芽,部分激进人士认为陈逸生是准备恢复帝制进行的中央集权,并开始反对陈逸生。

同年年底,陈逸生以“对‘魔法议会’制度的科学改进”一文在报刊上发表,引起了巨大轰动。文中阐释了“激进人士对陈逸生的‘保护魔法议会议员安全’提案的质疑”是一种空想,并指出现阶段没有比“魔法议会”制度更好的制度可以实施,激进人士只不过是为了哗众取宠,搬出反对现阶段“魔法议会”制度的理论,却又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对激进人士表示了巨大的不满。称激进人士是“妄人”。

当时有部分人认为,陈逸生是故意把“反对陈逸生”和“反对‘魔法议会’制度”混为一谈,是显而易见的概念偷换,而反对陈逸生的激进人士因为分布分散,且没有足够强大的理论支持,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也开始消声觅迹。

还有一部分人对于陈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