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早知道,早健康
807900000043

第43章 孩子生病莫惊慌,自测预防保健康(7)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可出现于全身各个系统,其中以呼吸系统最为明显。全身淋巴系统出现增生,在淋巴结、扁桃体、肝、脾和胸腺等处可见多核巨细胞。在皮肤、鼻咽部、支气管、肠道黏膜特别是阑尾等处可见有单核细胞增生及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多核巨细胞,淋巴样组织肥大。颊黏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2)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3)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毫米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4)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5)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退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特别是高热时常有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其他类型的麻疹有:

1.轻症麻疹

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小于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重症麻疹

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可能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一种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3.无疹型麻疹

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异型麻疹

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麻疹

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坏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关节和背部痛;麻疹黏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麻疹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小于l岁者每日给10万单位,年长儿20万单位,共两日,有维生素A缺乏眼症状者1~4周后应重复。

患水痘要保持皮肤清爽,避免留下疤痕

水痘的潜伏期为14~15日左右,多见于1~10岁儿童。起病急,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开始,脱疹后不留疤痕。水痘期痛痒明显,若因搔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水痘一般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皮损常分批发生,因而丘疹、水疱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病程经过2~3周。若患儿抵抗力低下时,皮损可进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水痘的临床异型表现有大疱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儿水痘、成人水痘等。

需与天花相鉴别:天花全身反应重,始即39℃~40℃的高热,热度下降后发疹,皮损中央有明显的脐凹,颜面增多,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

小儿瘘管应注意预防感染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的耳朵前面皮肤上有一个小孔,从娘胎里生出来就有,有时单耳,有时双耳,多见于女孩。这些小孔可能一辈子没有什么变化,但有时又会从这些小孔里冒出一点点豆腐渣样的东西,并且经常发炎,红肿疼痛,流出黄黄的脓液,甚至形成脓肿,让人无所适从。耳前的这种皮肤小孔医学上叫耳前瘘管,由于它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先天性耳前瘘管。它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是一种异常的组织解剖结构。

由于这些小孔管道呈树枝样弯延迂曲,可能有分枝并伸入肉中,而且管腔的上皮有像头皮一样脱皮屑的特性,所以,管腔内经常会积聚一些脱落上皮和其他一些角化物。这些脱落上皮会阻塞管口导致引流不畅,一旦遇水潮湿就容易引起发炎肿胀。如果管腔此时仍然引流不畅,脓液无法排出,就会聚集皮下膨胀形成囊肿或脓肿。

先天性耳前瘘管如果不发炎,一般不会有什么感觉。有时轻轻挤压,可以从小孔中挤出少量黏液或豆腐渣样的东西,没有什么味道,不过一旦发生感染一次,今后就会反复发作,应该选择时机把它彻底切除掉。因为耳前瘘管发生一次感染后,往往造成瘢痕粘连,引流更加不畅,早晚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感染,最终形成脓瘘和瘢痕。所以,不能被吃药打针所致的短时的痊愈所迷惑,手术治疗是彻底根除的方法。

还有两种瘘管分别是甲状舌骨瘘和腮瘘。当胚胎期甲状腺舌骨没有发育完全,就可造成甲状舌骨瘘的现象。它的位置在前颈正中线,一般直径为1~3毫米,经常会有黏性分泌物。这样的骨瘘可在孩子1岁以后进行手术治疗。腮瘘在颈中线外侧,舌骨以下,胸锁乳突肌前缘下三分之一的部位出现开口,这是由于第二对鳃裂没有完全退化的遗传组织发育而成的。根治鳃瘘的方法是手术切除,目前尚未发现自己治疗的好方法,因此建议家长最好带孩子去医院治疗。

孩子长了“针眼”怎么办

针眼,是眼部常见的疾病之一,指的是眼睑上面分泌油脂的腺体阻塞而招致感染,主要是葡萄球菌的感染,同时也与体质有关。

刚开始可能只是觉得在眨眼时,有些疼痛不适的感觉,看不出有任何异常。渐渐的,眼睑呈现局部红肿和充血,近眼睑缘部的皮肤会产生隆起的一颗一颗的红色硬块,甚至有大颗粒,用手按压会有胀痛感。数天后,硬块会变软,然后化脓,在中央出现黄色的肿点,当积脓穿破皮肤自行流出后,红肿即会迅速消退,疼痛亦随之减轻,但是若积脓无法自行流出,则需要手术切开排脓。

引发针眼的原因是皮脂腺的关口被堵塞,如果再加上用不干净的手去搓揉眼睛,会将细菌带到皮脂腺,因而引起感染发炎。

如果孩子长了“针眼”,家长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由于孩子的抵抗力较弱,为避免变成蜂窝性组织炎,请按时擦药。因为蜂窝性组织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可能会因此而扩大患部的范围,如从局部眼尾到整个眼皮,甚至整个眼窝都可能会受到感染。

2.依照医师指示住院治疗,并且使用抗生素或是口服药。

3.若是孩子过去曾经患过此病,在饮食方面尽量清淡,避免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

4.可在患部多热敷,以减缓阻塞。

5.随时注意孩子的病况,若是病情已控制,患部红色会退去,而化脓也会转变成针眼(红肿发炎成分已消,只剩颗粒的肉芽组织,可以手术割除)。年幼的孩子,需要几个月才会消退;而年龄稍长的孩子,则可直接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