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8068100000096

第96章 红色七师(20)

1947年5月,冯征调十一旅三十一团任政治处主任。在正太、清风店和解放石家庄等战役中,该团政治工作较为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授予“军政双胜”的锦旗。1948年8月,冯征任纵队宣传部副部长。9月,被野战军政治部借调主持《子弟兵》的出版。11月,调华北野战军第十四纵队任宣传部长,后兼代师政治部主任。1949年,冯征调华北军区,创办《华北解放军报》,任报社社长兼新华社华北军分社社长。在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方面,受到总政治部表扬,冯征被推荐列席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并出席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12月,抗美援朝作战开始后,冯征调到总政宣传部,负责全军宣传报导和广播工作。从1951年到1952年,共编发了400万字左右的报道稿。他本人也前后六次赴朝工作,荣获“军功章”。1952年到1959年调总政政治工作调研处、秘书处兼管主任办公室期间,他经常下部队调查研究,随总政首长参加中央、军委总部的重要会议。为总政起草的《制止某些高级干部腐化堕落》的指示、有关云南边防和福建海防以及新疆生产兵团的考察报告,受到毛泽东同志和老帅们的表扬。

1955年夏季,冯征作为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的成员随彭德怀元帅出访东欧八国和苏联、蒙古,他参与彭总在国外讲话的起草,写了大量通讯报导,经新华社播放,在国内主要报刊发表。庐山会议后,冯征受株连,被扣上“彭德怀的吹鼓手”等帽子,受到撤职警告处分。1961年七千人大会后,经罗荣桓主任提议,军委总政治部才摘掉了他“反党”的帽子,补授大校军衔。1965年冯征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时,对林彪审改该报元旦社论时增加“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提出质疑。“文革”期间,被认为是“既反毛又反林”的“现行反革命”,身心受到摧残,后送河南焦作劳改农场劳改。1971年林彪折戟沉沙后,罪名才得到部分取消。1972年到1973年,总政派他到各地学习“文革”中的“新鲜事物”,因他说了真话,被停止工作,继续“靠边站”。1975年,邓小平重新主持工作后,偕同叶帅对军队进行整顿,冯征被派到福州军区政治部工作。

1978年10月,冯征调任总参政治部副主任,1981年彻底平反,任总参政治部主任。1985年2月,他退居二线后,调任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负责工作,编纂了一系列党史资料丛书。1989年冯征被授予功勋荣誉勋章,在军队中离休。1997年,冯征同志主编的《中国革命老区》(163万字)出版,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写书名。

三、大名七师在直南革命中的地位

在直南革命斗争史上,大名七师是一个重要的革命策源地。在直南革命最艰苦的年代里,是大名七师撑起了直南革命的大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轰然推动了直南革命前进的车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她的历史功绩和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大名七师是直南革命的策源地

这里,我们需要对直南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直南,就概念来讲,是直隶省南部的简称,大体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邯郸市所辖的全部区域和石家庄市、衡水市所辖的部分县市,同时也包括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的一些县市。本书中所说的直南地区,是指当时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共产党组织活动的区域,包括了河南省的安阳、内黄、滑县、淇县及山东省的莘县、冠县、聊城、范县、朝城、濮县等这个范围,涵盖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不过,大名七师党组织的活动范围也有的突破了这一范围,有的远达北京、唐山、天津、太原、南阳等地。

大名七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办学14年。在这14年的峥嵘岁月里,伴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腥风血雨,大名七师走过了一个极不平凡的路程。是时,中国革命举步维艰,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军阀间的连年混战把国家推向了山河破碎的地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当时每一个人都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尤其在知识分子中表现的更为强烈。无疑,谢台臣先生属于其中的一分子。“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序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中国革命展现出了新曙光。随着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些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而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谢台臣先生在创办大名七师初期,就和广大进步师生一道,高举“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实行教育革命,推动了直南一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唤醒了整整一代人,并对后来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自1926年中共豫陕区区委委员冯品毅同志在大名七师建立党的组织以后,学校领导人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直南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里,已经不是仅仅对旧教育的批判和鞭挞,也不是单纯的对新教育的探索和憧憬,更重要的是对革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也就是为党培养人才,为社会打造精英,从而使得这所学校的办学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使谢台臣先生的教育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谢台臣先生教育思想的灵魂。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掌握大名七师的领导权,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直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干部的一个重要阵地。尽管她曾受到过两次“左”倾路线的干扰,革命事业一度受挫,甚至造成了严重损失,但是,在党的领导下,这个革命阵地失而复得,最终又回到了共产党手中,继续沿着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前进,因此,她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这是大名七师成为直南一个革命策源地的最深刻原因。

大名七师之所以能成为直南革命的一个策源地,另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这里曾聚集了一大批直南人民的最优秀学子。他们年轻,充满朝气,富于激情,抱有理想,敢为天下之先。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父母亲给予了他们一个健康的躯体,七师赋予了他们一种博大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大风大浪中,敢于搏击。当他们唱着“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毕业歌走出校门的时候,他们就抱定了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这里有1929年毕业的2班学生留言两篇,可作品鉴。

别离的前夕(之一)

迅速的六载学校生活,于今完结了,永久的离开这幸福的摇篮,征途跋涉,去和真实的社会握手。然而不幸,我们恰巧毕业在这社会转变期的前夜,大地是这样的昏暗:乌云密布,狂风哀叫,江海怒号,从波涛汹涌的松林里,隐隐传出饥寒交迫的奴隶们的凄惨的悲痛的声息,在刹那闪耀的电光下,现出了统治阶级狰狞可怕的面孔,与被惨杀的奴隶们的残尸断骨、鲜血和头颅。

我们是充实了的战斗力的英勇的战士,准备妥了行装,在明朝时开赴前线,为了解放被剥削的工农,为了解放被践踏的父兄,为了解放被蹂躏的妻女,为了解放被经济政治活活的压迫死的个身,来和我们的敌人死拼,冲破这黑暗的社会。

同学们!不,英勇的战士们!杀将前去!杀将前去!团结起来呀!稳着我们的脚步,整齐我们的队伍,高举着我们鲜明的旗帜,创造出新世界的光明。

平俊义(平杰三)一九二九年五月赠别(之二)

同学们,我们快要出了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了,虽然这象牙塔也有点社会上的设施,但总是尝不到真的滋味。

学校生活,现在就要结束,同时我们最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即刻便要开始。

我们大踏步的走向十字街头去,看看我们那被压迫的同胞怎样生活着,饥寒交迫的工农,怎样颠沛流离着,统治阶级又是怎样的刻苛无情,来压迫、剥削,屠杀威吓着,我们处在这个时代,当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划定我们的策略,在这水深火热里把他们拯救出来呢?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总之,我们不要为别离而悲伤,为别离而留恋,要本着我们的使命,去做重大的事业,把旧社会打他个落花流水,另造个光华陆丽的世界,到我们革命成功的时节在管弦讴歌里重相见吧!

李澧(李渭川)

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就此而论,大名七师之所以成为直南革命的一个策源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说,大名七师党组织对革命突出的贡献是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把一所普通师范学校变成了直南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大名七师建立党的组织以后,广大革命师生努力实践谢台臣同志“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学习理论,重视实践,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发展党的组织,探索革命之路。在校内,从大名七师党组织状况看,1929年全校师生员工有300多人,其中党、团员有100多名,占全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同时,学校中的工人也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校外,大名七师党员先后在大名(含今魏县)、南乐、清丰、濮阳、内黄、东明、长垣、范县、濮县,馆陶、成安,邯郸、巨鹿、成县、南和、沙河、磁县等20余县创建党的组织,点燃了燎原的星火。他们分散各地,深入到工农和知识分子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先后掀起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农民、盐民、工人(矿业、瓷业)、知识分子的斗争,影响很大,轰动一时。在直南特委和一部分中心县委的领导同志中,有不少是大名七师的党员学生。大名七师不仅为直南各地党组织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而且从物力和财力上对直南革命给予了大力支援,在直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名七师就有40多名学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纵观大名七师党的活动历史,既有在白色恐怖下采取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经验,也有党内“左”倾路线造成的沉痛教训,这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二)大名七师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大名七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招收了20个班,915名学生。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到整个直南的20多个县区去看的话,这个数字并不大。但是,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到直南革命当中的话,包括剔除一些国民党反对派和落后分子,这个数字并不小。因为他们是火种,一旦条件成熟,他们就会燃烧,既可以焚石为灰,也可以削铁为泥,并在燃烧中迎来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1.大名七师为党培养了一批早期党员

1926年10月,刘大风等5名同学经过冯品毅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大名七师的第一批党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共大名特支,这是直南地区建立较早的党组织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大名七师党组织发展迅速,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里,大名七师先后发展党员31名,连同在校外加入中共党组织,后在大名七师工作和学习的11名党员,当时学校共有中共党员42名。这在全国并不多见。根据中国共产党各时期人数统计表记载:1927年,全国中共早期党员不足10000人。

2.大名七师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4年的历史中,大名七师党组织注重党的建设,扩大队伍,积极工作,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局限于篇幅,这里兹列举部分如下(厅局级以上):

王从吾: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中央委员。铁瑛:浙江省委原第一书记、中央委员。

平杰三: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四届全国政协秘书长、中顾委委员。

王维纲: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党的七大、八大代表。刘汉生:国家电力工业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兼纪委书记,中纪委委员。

贾星五:北京市委原常委,北京市委、市革委会副秘书长。

郭献瑞:国家商业部原副部长、北京市原副市长、北京市老龄委主任。侯振亚:福建省委原书记处书记,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林晓:河南省人大原副主任、代主任。

李福祥:河南省委原常委、省政法领导小组组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刘亚南:湖南省原副省长。

刘洪涛:河北省委原常委、统战部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康健生:陕西省政府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刘泽普: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统战部长。

刘大风:广东省监委原副书记。

成润:水利部规划设计院原副院长、享受副部级待遇。

刘镜西: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原局长、党委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白映秋:中央党校原三部主任。

李介夫:上海铁路局原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张芥士:国家建设部机械管理局原局长。

赵秉谦:国家内务部原党组成员、内务部机关党委书记。韩友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原教育局长。

廉之真:林业部教育司原司长。

司枕亚: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原副司长、国家粮食部原副局长。唐醒民:国务院宗教局原党委书记、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李率真: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原副行长。

杨节: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原部长。

栗汇川:湖南省卫生厅原厅长。

孙汉章:贵州省安顺地委原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王明: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原局长、党委书记。

张冀先:天津市商品检验局原副局长、党组副书记。陈蕴贤:河南省公安厅原厅长。

赵洪彬:河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贾平:河北省教育局原副局长。

王之光: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副局长。

张力更:湖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享受副省级待遇。陈光:河北省总工会原副主席。

陈桐源:滇黔桂石油会战指挥部原副指挥长、党委副书记。赵多闻:天津市卫生局原局长、党委书记。

王绪颜:三机部(航空工业部)628所原党委书记。王丁: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原专员。

吕鸿安:抚顺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

骆斐然: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所原党委书记。赵震寰:四川省司法厅原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刘艺亭:河北省文联原副主席、党组书记。梁毅民:邯郸地委原副书记。

王镜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王兴让:天津市房管局原局长。

周培尧:黑龙江省电业局原局长。

3.大名七师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军事指挥人员

大名七师不是军事院校,但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战争教育了他们,他们又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并赢得了战争,这也使他们能够成为驾驭战争的高级指挥员,并且陆、海、空三军齐全。这里,兹列举几例(师职以上):

裴志耕: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五军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福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副书记;空军学院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55年授少将军衔;正兵团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