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8068100000008

第8章 大事记(4)

9月,全体师生分别到大名县杏现、司家庄等地深翻土地,大战三秋。

1961年

2月,学校团委书记、党支部副书记张连民同志调大名县工作,王希元同志任学校团委书记。

4月,学校教导处主任叶景芳调大名县工作,赵北塘同志任教导处主任。

8月,三年制普师班第20~22班,三个班141名新生入学。

9月,学校受邯郸地区行署文教局的委托,开始对全区在职小学教师分期轮训,第一期一年制轮训班第1班,48名学生入学。

10月10日,陈仰贤同志任学校副校长。

1962年

6月28日,三年制普师班第11~14班,四个班193名学生毕业。

7月,根据省教育厅指示精神,学校进行人员压缩,动员师生报名支援农业。经批准,调出教职工19人,压缩学生315人。

7月,在职小学教师一年制轮训班第1班48名学生毕业。

8月,在职小学教师一年制轮训班第2~3班95名学生入学。

9月,本年度未招收普师班新生。

10月,学校团委书记王希元同志调大名县工作,石海泉同志任学校团委书记、党支部副书记。

12月,学校在职教职工80人,在校生12个教学班,计540人。

是年,学校设三个中层机构:教导处、总务处、团委。教研组有:语文、数学、理化、政教、史地、音体美6个。

1963年

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全校展开轰轰烈烈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4月4日,郑亿程同志任学校总务处副主任。

7月,三年制普师班第15~19班,五个班228名学生毕业。

7月,在职小学教师一年制论训班第2~3班95名学生毕业。

8月8日上午10点,洪水进入校园,全校师生开展抗洪救灾、护校斗争。学校决定对师生放开伙食不再限量,保证救灾师生饮食供应。

9月11日,在职小学教师一年制轮训班第4~7班,四个班173名学生入学。

10月,三年制普师班第23~25班,三个班144名新生入学。

秋,学校大门建成。校牌:河北大名师范学校。校墙也由土坯墙改建为砖墙。

11月,贾培元同志升任河北大名师范学校校长。

1964年

3月,全校师生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开展大规模学雷锋活动,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一周年。

6月,在职小学教师一年制轮训班第4~7班,四个班173名学生毕业。

7月,三年制普师班第20~22班,三个班141名学生毕业。

9月10日,三年制普师班第26~29班,四个班176名新生入学。

9月,由高中毕业生、大学肄业生组成的一年制培训班第1~4班,四个班200名学生入学。这批学生,国家承认学历,分配工作。

10月,学校党支部书记黄克显等同志去永年、临漳等县参加“四清”

工作队。郑亿程同志代理学校党支部书记。

1965年

4月,为了贯彻党的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大名县为学校在万堤公社廉山庄村划地640亩建农场,组织师生开展学农,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5月,学校响应上级号召,组织400余名师生,赴大名县万堤、崔岳村等人民公社抗旱救灾。

6月,学校廉山庄农场200余亩小麦,经全校师生挖井抗旱,科学管理喜获丰收,共收获小麦10万余斤。师生赞誉说:“军武作风民兵连,师生人人一把镰,开荒整地变良田,勤工俭学谱新篇。”

7月,因1962年未招收普师班,本年度没有普师班毕业生。

7月,高中生、大学肄业生一年制培训班第1~4班,四个班200名学生毕业。

9月,三年制普师班第30~33班,四个班181名新生入学。

9月,王建吾同志代理学校党支部书记。

10月,大名等县两个农村中学教师培训班近百人入学。

1966年

3月8日,邢台地区发生地震,大名震感强烈。学校安排搭建防震窝棚,以保师生人身安全。

3月,春季开学后,由行署教育局组织,抽调各县文教干部及学校师生(三年级23、24、25班学生)计180余名,由赵北塘、崔文德、李文国等同志带队,组成“邯郸地区教育工作队”,赴永年铭关区,永合区等6个公社的中小学开展整顿教师思想,组织观摩教学,传授教学经验以及扫盲,勤工俭学等工作。

4月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及省、邯郸行署领导来大名县前桑圈大队,看望国务院驻村工作组,并指导打机井、抗旱工作。学校廉山庄农场师生深受鼓舞,积极打机井抗旱,保证了学校农场第二年小麦的大丰收。

6月,由行署教育局组织的学校赴永年县“地区教育工作队”,180名师生返校。

6月,学校校长贾培元同志,总务处主任陈履桥同志离职休养。

6月,学校廉山庄农场贴出第一张署名为“段诗”的大字报,引起大名县委重视,随派工作组进驻学校。尔后,校园出现炮轰、打倒大字报标语,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普师班招生停止。

下半年,学校不再上课,师生到全国各地进行“革命大串联”。

是年普师班毕业生推迟毕业。

1967年

1月,“四清”工作结束,学校派出的工作队返校。

2月,大名县成立“文教总部”,领导文化教育口进行文化革命。

3月,学校相继成立了十几个派别组织,各自为政,不久分为两大派,并成立名曰:“东方红”、“红旗”两个对立派别组织,学校领导班子瘫痪,学校处于混乱状态。

9月,学校革命委员会成立,石海泉同志任主任。

10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要求师生返校“复课闹革命”。

是年,普师班没有招生,毕业生推迟毕业。

1968年

春季,三年制普师班第23~25班,三个班144名学生离校。(这届学生本应1966年毕业,因“文革”直到1968年毕业离校)上半年,大名县人民武装部派员进驻学校,进行“支左”。

冬季,三年制普师班第26~29班,四个班176名学生(这届学生本应1967年毕业);第30~33班,四个班181名学生(这届学生本应本年度6~7月份毕业)一起毕业离校。国家水电部从该批毕业生中选拔10名学生到水电部工作。

是年,学校仍处于混乱状态,有许多老干部、老教师遭到批斗。

是年,普师班没有招生。

1969年

3月,学校进行所谓“阶级队伍清理”,有20余名教职工被列为“专政”对象,并分别扣上“走资派”、“反军派”、“叛徒”、“特务”等帽子。8月,经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任命,冯善魁同志调入学校,任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

9月,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指示学校举办各县中小学教师师资短训班。共招收4个班,时间为2~3个月(这种短训班,直到1971年底结束)。10月13日,中共邯郸地委发文,将邯郸师范,大名师范,武安师范收归邯郸地区领导,大名师范,武安师范仍由所在县代管。

是年,普师班没有毕业生,没有招生,大部分职工到廉山庄农场劳动。

1970年

7月,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石海泉同志调大名县工作。

是年,学校仍举办各县中小学教师师资短训班。

是年,部分被打倒的老干部回岗工作,被“解放”出来。

是年,普师班没有毕业生,没有招生。

1971年

3月,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冯善魁同志调大名县工作。

3月,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派原邯郸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丁元太同志,来校任革命委员会主任,主持学校工作。

是年,普师班没有毕业生,没有招生。

1972年

1月,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派邯郸地区教育局副局长李九茹同志,来校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3月,邯郸地区革委会组织邯郸师专、大名师范、武安师范全体教职工和领导干部,到涉县王金庄村举办“自我教育”学习班。主要任务是各学校领导干部自我检查,向教职工说“清楚”,经群众评议,上级批准,“解放”出来任职。

3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学校开始筹备招生事宜。

4月10日,“文革”期间学校首批二年制普师班第1~7班,七个班299名新生(推荐生、工农兵学员)入学,招生范围是整个邯郸地区。学生分文、理、数三科,目标是培养初中教师。

是年,普师班没有毕业生。

1973年

4月,经邯郸地委组织部批准,学校党组织设置由支部升格为总支,丁元太同志任学校党总支书记,黄克显、李九茹同志任副书记,崔文德、张连峰、李文同志任委员。

5月,原学校代理党支部书记王建吾同志调大名县工作。

7月5日,二年制普师班第8~13班,六个班250名新生(工农兵学员)入学。学生分文、理、数三科,每科两个教学班,目标是培养初中教师。

10月17日,经邯郸地区行署教育局批准,黄克显同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1月,二年制普师班第1~7班299名学生(工农兵学员)到大名、成安、魏县等30余个公社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

12月,学校党总支书记丁元太同志调邯郸工作。

1974年

3月,二年制普师班第1~7班299名学生(工农兵学员),毕业前分别到邯郸市6个工厂进行一周的参观学习。

3月,二年制普师班第8~13班250名学生(工农兵学员)分期分批到大名等10个县、100多个公社、6个工厂参观学习,进行社会调查。

4月,二年制普师班第1~7班,七个班299名学生(工农兵学员)毕业。

6月,学校开始组织师生到大名县杏现、毛苏村等先进大队开门办学,进行社会调查,帮助麦收、秋种。该活动连续进行了三年,参加的主要是文科学生。

9月,二年制普师班第14—20班,七个班299名新生(工农兵学员)入学。学生分文、理两科,目标是培养初中教师。

11月1日,经地区行署教育局党组批准,崔文德同志任学校政办处主任,张连峰同志任教革处主任,李文同志任后勤处主任,李润生同志任生产处主任。

11月26日,经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文教卫生办公室党组批准,冀周旺同志任学校党总支书记、革委会主任。黄克显同志任总支副书记,工宣队张学峰同志任总支副书记,崔文德同志任组织委员,张连峰同志任宣传委员。11月,经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文教卫生办公室批准,陈仰贤同志任副校长。

1975年

3月14日,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李九茹同志调邯郸工作。

6月6日,经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文教卫生办公室党组批准:张连峰、李润生、李文、郭力耕、尹清林、张改玲(在校生)6同志任学校革命委员会委员。

7月1日,经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文教卫生办公室党组批准,黄克显同志任学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7月8日,二年制普师班第8~13班,六个班250学生(工农兵学员)毕业。

9月4日,二年制普师班第21~25班,五个班250名新生(工农兵学员)入学。学生分文、理两科,目标是培养初中教师。

9月7日,学校以“师范学校怎样才能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题,组织教师利用20天时间到大名、广平、馆陶、魏县等4县进行社会调查。

11月15日,学校15名教工到大名县未城公社、吴未城大队接受再教育,参加半年农业生产劳动。

1976年

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病逝,全校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师生纷纷进行悼念活动,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完成总理未竟的事业。

7月3日,二年制普师班第14~20班,七个班299名学生(工农兵学员)毕业。

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学校革委会委员、教革处主任张连峰同志,因在唐山参加河北省《工家兵作家谈写作》一书编辑工作,不幸遇难。

9月5日,二年制普师班第27~32班,六个班250名新生(工农兵学员)入学。

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全校师生万分悲恸,学校搭设灵堂,举行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

1977年

“文革”结束,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活动,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国家恢复考试招生制度、学校狠抓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调整中前进。

3月19日,经地委组织部批准,尹清林同志任学校党总支委员、教革处主任,韩崇彬同志任学校党总支委员、团委书记,郭力耕同志任教革处副主任,贾凤章同志任后勤处副主任。

7月10日,二年制普师班第21~25班,五个班250名学生(工农兵学员)毕业。

9月4日,二年制普师班第33~39班,七个班335名新生入学,这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年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

1978年

7月4日,二年制普师班第27~32班,六个班250名学生(工农兵)毕业。

9月12日,二年制普师班第40~47班,八个班374名新生入学。

10月,经大名县委批准恢复陈仰贤同志副校长职务。

1978~1979下半年,学校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一方面抓好政策落实,另一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上。

1979年

3月1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决定恢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首任校长谢台臣同志的党籍。通知指出:谢台臣同志1927年入党后,为党做了大量工作,1930年被执行左倾路线的直南特委开除党籍是错误的,因此,可以恢复谢台臣同志的党籍,承认他生前为共产党员,并请大名县委酌情修复其纪念碑。

5月,经邯郸行署劳人局党组批准,李清波同志来校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党总支委员。

7月3日,二年制普师班第33~39班,七个班335名学生毕业。

7月,学校为大名县培训小学语文教师和初中数学教师100名,张少逸、邢朝芳、刘维民等老师参与教学工作。

8月11日,经邯郸地区行署教育局党组批准,学校附中校长董淑卿同志任学校党总支委员。

9月10日,二年制普师班第48~59班,十二个班530名新生入学。

11月19日,经地区行署教育局党组批准,郑亿程同志任学校总务处副主任。

11月,经地区行署教育局党组批准,黄克显同志任学校党总支书记,张少逸同志任学校副校长兼教导处主任。

11月,学校党总支书记、革委会主任冀周旺同志调大名县工作。

1980年

1月21日,经地委组织部批准,朱玉重同志调任学校校长、党总支副书记。

3月6日,经地委组织部批准,王惠忱同志任学校副校长。

7月6日,二年制普师班第40~47班,八个班374名学生毕业。

9月5日,二年制普师班第60~73班,十四个班633名新生入学。

10月25日,学校教导处主任尹清林同志调广平县工作。

12月15日,学校教导处副主任赵北塘同志调邯郸地区教育学院工作。

12月20日,学校120间三层办公楼竣工。

12月27日,学校被省爱卫会评为“河北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并颁发了奖状。同时,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贾凤章、司中瑞同志获“河北省爱国卫生先进个人”称号。

12月31日,经地区行署劳人局党组批准,李文同志任学校总务处主任,郭力耕同志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

1981年

7月2日,学校副校长陈仰贤同志离职休养。

7月4日,二年制普师班第48~59班,十二个班533名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