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三国皇帝传
8067000000005

第5章 秦朝(4)

除前殿之外,还有的工程按秦始皇的要求说要上象天文,天上有十七星,统在天极紫宫后面穿过天汉直抵营堂。令咸阳宫可防天极,渭水不啻天汉,若从渭水架起长桥,便似天上十七星的轨道,可称阁道,因此再命架造桥梁通过渭水。渭水两岸长约二百八十步,筑桥已是费事,且桥上要求通车马至少需五六丈,照图计算,共有三百余所,关外且有四百余所,复压至三百多里,宫馆中要纳上万宫女,还要摆设钟鼓、乐器等奢侈享乐。

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享尽人间无人享受的天伦之乐。但他不免还想到了死,人生还是要死的!关键是死后埋葬的地方也得有个显赫的突出的标志才行。于是他又选择了咸阳附近的骊山兴建一座始皇帝陵墓,要求周围有五里长,高五十丈,墓内建有各种地下宫殿,殿内外有各种巨型陶俑,用明珠做明星辰,用水银做江河大海,用鲸鱼油点长明灯,还装了许多机弩可以自动射杀擅入墓内的人,人役、石料、木材等物不够再广征全国,自兴土木建筑后差不多有十余年方才告竣。

秦王政三十二年即始皇帝七年,为了防御匈奴人扰边,秦始皇又要修筑长城。他令将军蒙恬监筑,一声令下全国征役,不到半年时间,数十万人均已集中到了北国边疆。辛苦经营,十成中尚有三成粗粗造就,秦始皇很不满意,便要兴动大工,开除直道。他要求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内蒙临河,北依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地,向东经张家口,至燕山,一直延至鸭绿江,长度达一万余里。

长城构造复杂,有城墙、城关、城台姻烟(烽火台)等建筑,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墙高平均十米,下厚六米,上宽五米,城墙上外砌垛口,内砌少墙,城上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行。根据地形变化,每隔半里至一里设“一城台”,每隔1-2里建有“敌台”全部砖砌,上有垛口,用以了望和防御敌军,下层可以储备军粮,军需及守城居住,在险要处设有烽火台,“五里一墩,十里一台,用以传递敌情”。

这真个是中国人民的厄运!累得叫苦不迭,西北一带多是山地,层岭复杂,深谷欲要一律平坦,谈何容易!怎奈这位蒙恬将军奉了秦始皇的命令,也只好倚势作威,任情驱迫,百姓无力反抗,不得不应募而去,今日堑山,明日堙谷,不知拼了无数性命,直道终不得完工,秦朝十余年间只闻长城筑就,不闻直道告成断送了许多人命,耗费了许多国帑,岂不可悲可叹!

焚书坑儒

秦王政三十三年,即始皇帝八年,因发兵收复南北大片疆土,始皇心里感到格外快慰,遂在宫中大开筵宴,欢饮群臣,当时有仆射周青乘势贡谀歌颂始皇的丰功伟绩,赞赏现行的制度优越,形势一派大好,始皇帝感到十分高兴,偏有博士淳于越不服,竟冒冒失失的起座插嘴说:“殷周时代传国久远,都是开国以后大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今陛下抚有海内,子弟乃为匹夫,将来有人作乱,尚有何人相救,事不师古,终难持久。”

这发言首先触动了李斯,他一听感到不对头。现行的政策、制度是他倡导的,并且执行了好几年,证明是可行的。人民安稳,天下大定,今诸生不思今,反想学古,企图打乱和破坏已经来之不易的安稳社会秩序。一气之下李斯便想出了严令数条,请旨颁行,省得再有人来饶舌。他说:“天下所有儒生以后不准以自己的私学再敢语论朝政,以诗书论谈要处死,以古非今的要灭族。”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史书方面除《秦书》之外,其它六国史书一律烧掉,《诗》、《书》百家语烧掉,医药、卜巫、种树等科技类不在其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令天下所有藏书统统烧之,幸亏孔子家庙藏书数十部尚由孔氏后裔暗置复壁才得保存下来。

到了秦王政三十五年即始皇十年,有两个方士侯生和卢生,那卢生在前一年始皇游碣石时曾见过,今还被始皇召来宫殿“求仙药”,实是那里来的什么仙药?他们根本弄不到手,便议论说:“秦始皇****不仁,不可为他求仙药。”始皇帝得知后大怒,认为他俩诽谤了他,要捕以处斩,吓得他俩逃之夭夭,秦始皇只好直发闷,想来想去,他想到读书最坏,并说咸阳城里的儒生们也在发生“妖言”,即下令御史追查,令儒生们互相告发,便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不加审理全部活埋了。当时秦始皇长子扶苏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天下初定,儒生们效法孔夫子讲仁施义,既便是发表点议论也是正常的。”始皇听后很生气,就把扶苏派到北地边疆蒙恬军队里当监军去了。在一气之下,秦始皇索性下令欲将全国所有儒生悉数屠灭,但又转念一想,一下子这样做怕会骚乱天下,竟得想出一条妙计,下诏求才即有许多文人进京应试,不到数月已有七百多人,转瞬间已是寒冬,说什么一个叫马谷的地方竟结出瓜来(实是此谷有温泉谷温土缓培育而成),始皇帝叫其同往审视,哪知到了那里,瓜不及看都被木石打倒,七百多人拼死谷中,一个不留,后人称此谷为坑儒谷。

以上就是遗臭万年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 讨伐内外

收复北疆,征服南越

在秦灭亡六国期间,匈奴已建立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为单于。当时的那个单于的名字叫做头曼,他趁中原地区战争方炽,原赵、燕、秦北部边疆防御松弛之时,就率善骑射者进占河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时至秦王政三十二年即始皇帝七年,秦始皇在内部事务基本料理有秩序后,便令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从而很快收复了这些地区。

秦始皇八年即秦王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也就是平北第二年,秦始皇认为塞北略定,复思征服岭南。岭南为南蛮所居,未开文化,大略与北狄相似,因气候、地理等复杂,毒蛇猛畜甚多,始皇便想出一法:特令将从前逃之被获的人犯,全体释放充作军人使他们南征,又因兵力不足,再索民间流民以外,还有商人充数勒令同往,共计有四五十万人之多,特派大将军屠睢率领南下攻城。秦军遭到蛮人顽强抵抗,屠睢战死,秦始皇又增派援兵,毕竟南越蛮人未经战阵又无利械,不晓得什么攻守方法,而且各处散居,势力分薄,听得鼓角大震号炮齐鸣,多数吓得逃不胜逃,不到数旬,岭南的越人统皆告平!

所谓称南方越人是古称“百越”,居今浙江和江西东部的为瓯越,居今福建境内的叫做闽越,居今广东、广西东部的为南越,居今广西南部及云南东南部从为雒越,这些人由于身居山区,文化素养差,见识少,生活艰苦,行动野蛮,故又称之为蛮人或南蛮。

五、国体构建及主要对民政策

秦始皇在削平六国,一统中原后,采取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来统治面积辽阔的帝国领土,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他主持召开了群臣合议,曾有过一番争论:丞相王绾说:“六国刚被打破,燕、齐、楚三地距咸阳遥远,若不设置国王,无法统治。建议分封诸子为王,望皇上恩准。”群臣都表示赞成,唯新任廷尉李斯独执一见,力排众议,他说:“周文王和周武王曾分封许多同姓子弟,然而后代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人,诸侯之间,也相互杀战,周天子不能制止,现在赖陛下神威,海内一统,全部设置郡县,对诸子和功臣可利用国家的赋税给予重厚赏赐,很容易进行控制,使天下没有二心,就是全定的方针,分封诸侯王是不成的。”此时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心里感到很是滋味,便决断地说:“天下苦于战争不休,就是因为有侯王,刚统一就又立国,无疑是在培养战争因素,这样来求取安定和平岂不难哉!还是廷尉的意见正确!”于是当即就在群臣的会议上决定把当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来收复北疆征服南越又增加了五个郡,那么一共就有四十一个郡了:内史(首都咸阳),上郡(陕西榆林),北地(甘肃西峰),陇西(甘肃临洮),汉中(陕西汉中),蜀郡(四川成都),巴郡(重庆),河东(山西夏县),上党(山西长治),太原(山西太原),雁门(山西右玉),九原(内蒙包头),云中(内蒙托克托),代郡(河北蔚县),黔中(湖南沅陵),薛郡(山东曲阜),砀郡(河南商丘),三川(河南洛阳),鄣郡(浙江安吉),长沙郡(湖南长沙),桂林(广西凌云),广阳(北京),象郡(广西崇左),上谷(河北怀来),渔阳(北京密云),右北平(内蒙宁城),辽东(辽宁辽阳),辽西(辽宁义县),巨鹿(河北邢台),邯郸(河北邯郸),东郡(河南濮阳),琅琊(山东胶南),泗水(安徽淮北),九江(安徽寿县),闽中(福建福州),南海(广东广州),齐郡(山东淄博),颍川(河南禹川),南阳(湖北江陵),会稽(江苏苏州),南郡(湖北江陵)。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帝****的行政机构。

朝廷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国家大事一般由丞相总领百官进行集议和上奏;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掌管军事,但平时没有兵权,只有接到皇帝命令和符节时,才能调动和指挥军队;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诏命常由御史大夫转交丞相颁布。御史大夫还有协助丞相治事,并有监察文武百官的职权。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守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负责掌管各方面的具体政务:奉常是礼教官掌管宗庙仪式;郎中令是传达警卫官,掌管皇帝的传达和安全警卫;卫尉是皇宫卫队长,掌管皇宫守卫;太仆是皇帝的仆从长官,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官,掌管刑法和审理重大案件;典客是外交官,掌管外交及国内少数民族事务;守正是维护皇帝利益的官职,掌管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是最高财政官,掌管全国租税收入和财政开支;少府是皇帝的私人财务官,掌管山海湖泊、税收宫廷手工业和皇帝私财。

地方以郡县为基本行政单位,下分乡、亭、里、什、伍。郡设郡守,作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受朝廷管辖任免;郡守之下有郡尉辅佐,并兼管郡中军务,又有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分为若干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主管全县政务,受郡守领导,县令长下有县尉管理县中军务,有县丞助理令长兼管司法;县内分为若干乡,乡有啬夫主管乡务,三老主管教化,游缴主管治安;交通要道往往设亭,负责邮传和追捕盗贼;里是居间居住区,有里正,居民的基层组织是什和伍。十家为一什,有什长,五家为一伍,有伍长,什伍互相监督,有罪连坐。

为了维护尊卑等级,秦始皇还设置了廿级爵位制度,这二十级爵位名称是“公士、上造、筑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座长、庶长、关内侯、彻侯(通侯)。其中1-4级相当于士;5-9级相当于大夫;10-18级相当于卿;19-20级相当于诸侯。因此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爵位,受享不同的政治待遇,而没有封爵的人地位最低,在当时称为“什、伍”。

秦始皇设置的这一套行政制度,起到了层层控制,权力向上集中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从郡县到乡、里,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统治网,使分散的地方政权逐层向上集中,最后集中到朝廷,再通过朝廷集中于皇帝手中,这套行政制度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稳步推进中央集权皇帝主宰的国家体制,紧接着秦始皇还颁发了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货币,统一的文字,这对于实行全国一盘棋,统一领导无疑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这些工作稳步实施以后,秦始皇发兵收复了北方匈奴所侵占的大片领土,征服了南方岭南地区的越人,从而进一步扩充了疆域,壮大了国力,同时在那里还修建了驰道,开凿了水道。

为了便于控制广阔的国土,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一条通今河北、山东的海边,一条通往南西的两湖及江苏等地,一条通往今内蒙,驰道要求宽50步,全国统一了车轨。这样和岭南的驰道相接,即构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大大增强了全国的经济流通和信息传递,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加密切,随时可以掌握各地的动向,指挥全国一盘棋的敏捷度大有提高,加强国防抵御外来侵略的条件也更加优越。

在对民政策方面主要出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第一,实行了三个统一,即统一货币、度量和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年(前221)就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制定新的统一货币,新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重二十四两)为名;铜钱为下币,圆形中有方孔,面文有两字曰“半两”。旧币的废除,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的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铜钱的价值单一,交换方便,圆形中孔规格一致,个体轻巧,便于携带,是一种进步的币制形式,自秦始皇至清朝末年一直被采用了二千多年。

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各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当时所下诏文说:“廿六年皇帝尽兼并天下诸侯……法度量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说明秦始皇对于统一度量衡这个问题是很重视的。

统一文字。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诸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所以就引起了文字的混乱,字体的不一。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秦始皇采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的文字,制定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全国,从此统一了文字。

第二,实行土地私有制。始皇三十一年(前216)秦始皇又令“使黔首而人民自实田”,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据实登记所有的田地,按亩纳税。这个法令的推行,实现了土地私有制的法典化,使私有财产有了法律的保障,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定统一的法律。秦王朝以秦国原有的成条文法律为基础加以修正及补充,制定出较为完整的治安《秦律》颁行全国。秦法包括田律、仓律、捕盗律等二十多种,光治狱方面所规定的治罪条令就非常繁琐严酷,如刑法有墨(刺面)、劓(割鼻)、刖(砍足)、宫(毁坏生殖器)、大辟(杀头)、抽筋、车裂、锥煮等残酷肉刑,对人民的镇压严酷。

第四,对广大农民实行服兵役和劳役。常年被征在役的不少于300万青壮年,通过各级封建政权向农民榨取田租(土地税)、日赋(人头税)和各种杂税,总之占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服徭役的应役农民失期要治笞刑,谋反者要诛族。

秦王政一直是以此严刑竣法来保证其他政策的执行的。

六、重要文化科技成果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结晶,也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颁行《颥顼历》,它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朔里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以后,称为后九月。

七、略评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