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柯岩文集第四卷(中短篇小说)
8052000000049

第49章 一个作家的灵魂(之三,之四,之五)

之三

当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当一个孩子把自己灵魂摆错了位置,谁来拯救他的灵魂呢?

经历了年浩劫,青少年犯罪问题在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突出了。人们发现:比起世纪年代,被“打、砸、抢”扭曲了心灵的孩子竟有一种残酷的破坏性!而“四人帮”的迫害不仅仅表现在失足的孩子身上,而且在教师队伍的内部。生活变得复杂了,教育的难度增大了,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了。于是,不少人困惑:“孩子们还有救吗?”

“这个国家还有救吗?”世纪年代,面对这个重大的社会题材,柯岩毫不犹豫地拿起了笔。年前,年轻的诗人曾在工读学校体验生活长达两年;年后她重返旧地,她要挖掘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答案。

对那些失去灵魂的孩子,作家充满了真诚的爱:“因为他们是‘四人帮’成批制造的受到病虫害的花朵,我们整个社会都要像工读学校教师那样担负起教育、帮助的责任。一切正直的人都应该有这种责任感。”于是在《寻找回来的世界》中,我们真实地看到了那一个个独特的被扭曲的灵魂的充满苦难和邪恶的生活历程中,作家是怎样发现他们那埋在污浊中的心灵的火花。在作家的笔下,一批具有高尚灵魂的共产党人——工读学校的教师们是怎样帮助孩子们从精神上弃旧图新、激浊扬清……

于是在《寻找回来的世界》中,我们找到了徐问、黄树林、于倩倩那样一大批拯救灵魂的人,我们也找到了“伯爵”、“铜铁佛爷”那样一大批找回自己灵魂的人。当《寻找回来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问世不久,即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之后,它走进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人们终于明白了:“一个美好光明的社会不会轻易建成,要靠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去顽强奋斗。邪恶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去惩处,而只有加入集体为真理而斗争的行列!”不久前,在柯岩的书房里,我又重读了当年那些工读生、失足青年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写给柯岩的厚厚的来信,他们真诚地说“是作家帮助他们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孩子丢失的灵魂。”哦,谁说作家只是写作的人,她分明是拯救人类灵魂的医生。但是能以自己的作品净化别人灵魂的却又不是一切人,而只是具有高尚灵魂的人。

之四

当人们一脚迈进世纪年代的门槛,不知怎么搞的,不少人互相调侃着:“活得没劲呀!”、“真累啊!”有人说这是世纪末情绪笼罩下的必然反映。那时,我常常感到彷徨,好像做什么都没精神。于是我和丈夫常常拉着儿子去西山散心。望着远处起伏叠嶂的山脉,心里像起了雾一样,穿行着无数世事:经商热、出国潮、婚外恋、金钱梦、弃文从商……这一切该如何解释呢?儿子和丈夫欢快地从山下跑到山上,再跑下来,再跑上去,儿子满头满脑都是草屑,像一只小刺猬似的叫着、笑着……我从包里抽了张报纸,坐着等待,呼啦一下,拽出了那本中篇小说集,这是柯岩老师昨天刚刚送给我的,今天走得急,它也被带出来“爬山”了。这部中篇小说集《道是无情》,其中包括四部中篇。

很快《道是无情》这一篇看完了。《成就感》虽然不长,却很耐看,也更吸引人。

《成就感》十分辛辣地刻画了一位出国年,而始终靠着做别人情妇度日的青年女子——碧姬的扭曲心态。碧姬的头衔是总裁助理,但她什么生意也用不着做,也没得可做。因为这头衔不过是仰人鼻息的幌子。可是就像任何人都可以骄傲一样,碧姬也有自己的“成就感”——这便是每每在回国之后,在亲朋好友眼前硬充“大亨”,扮演成功者的角色。在美国,碧姬常常委屈地掉泪,情妇的地位使她抬不起头,但回到上海她却要装出志得意满的派头;在美国,碧姬是靠几个“情人”老板的施舍度日,只能算苟且偷生,但回到上海,她却强颜欢笑展示每次回来新添置的裙装,分发从跳蚤市场买来的小礼品。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一个人格分裂者,一个当代阿 Q,她给当代青年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索。

碧姬是活着的,但她的灵魂卑下。

作家为什么这样无情地揭开了人生的另一面?为什么要剖析一个卑下的灵魂?她从来是塑造美好灵魂的人啊!

蓦然,我想起了不久前与柯岩一次长长的交谈。那次我们说起了当代青年人久兴不衰的“出国潮”。交谈中,柯岩告诉我她女儿留学美国学教育,硕士论文写的是如何教中国人学英文……不言而喻,这种专业选择及感情意向都是为了回国教书。那时我的妹妹正在加拿大攻读物理学博士,想法刚好和她女儿一模一样,拿下学位一定要回国。我们谈得融洽极了。于是我把心底的疑惑也和盘托出。对于妹妹的学成归国,我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调侃着:“真爱国啊!”也有知心好朋友说:“混不下去了?干吗回国呀?”的确在许多人眼里,国外就是天堂,在国外打工也比国内做学问强一百倍。柯岩用询问的目光问我:“那你妹妹是怎么想的?”是啊,妹妹是怎么想的?从没听她讲一句高调,她只是说中国人在那边人眼里不过是三等公民。妹妹的同学有位留在了加拿大,嫁给了一个小业主,那同学学的专业是根本没用了,她在那边帮丈夫开店。还有的在那边给人家看小孩,而在国内曾是一家有影响的大报的记者。留在外边的人活的并不快活,而想出去的人却不愿意认识那并不美好的真实。

我以为,我明白了作家的心。

我以为柯岩的这篇《成就感》是一篇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品——除了真实、可信、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之外,它极大的贡献还在于它毫不留情地碾碎了人们的出国梦幻,打消了人们的侥幸心理。

于是,我又想起了柯岩的同样题材的那部长篇《他乡明月》。

那次,在一个书摊上看到与《他乡明月》放在一起,甚至更打眼的是那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问摊主,“怎么样?《他乡明月》好卖吗?”摊主是位小伙子,他点点头:“行,买的人不少。别看书名没有那本怪,可挺有看头。”《他乡明月》是柯岩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这部长达万字的长篇小说,叙述了两位年轻貌美的歌坛新秀借嫁人而出国的遭遇,作品最感人之处,在于柯岩对当代中国青年“洋插队”生活的领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批判意识。她写得非常真实,这种真实是作家的主观和客观的现实生活的特殊结合。柯岩通过对大量新老侨民的交往以及两度在美国的实地采访,历时五年成书。而更重要的是她用作家的眼睛去观察“洋插队”,经过自己的创造热情的溶解和想象的补充,使作品具有了艺术的真实。

十多年来多少中国青年背井离乡,故国万里,为了那个扑朔迷离的梦幻世界……“洋插队”的生活究竟如何呢?柯岩用血一样的事实唤醒了沉迷于美国梦中的年轻人。

我们的生活中多么需要敢讲真话的人啊!涉世不深的青年们多么希望长辈能和他们讲真话啊!而这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做到的。“只有出于对祖国、对人民的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对未来世纪公民的十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才能不为世俗所惑,不为风云变幻所动。只有真正的作家,有着高尚灵魂的作家才敢讲真话,也才能肩负起记载民族成长的心路历程的历史重托。

在和柯岩的交往中,有一点我自信是把握准确的:柯岩始终把作家的职责看得高于一切,她蔑视那些企图通过“玩”一把读者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人,也可怜那些以“写字”为生的人游戏人生。她曾经和我说:“除了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从来很少自称作家,因为作家这个词,对我的确是太神圣了。作家应该有责任感。因为你的作品是要发表的,你要去产生社会影响,社会就难免对你作出回响;你要去干预生活,生活自然就要干预你”。

之五

年,从不写情诗的柯岩,竟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情诗。每一首情诗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战争炮火洗礼的革命前辈。其中一首题为《谜》,给我以强烈的震撼。

“也曾爱你,也曾恨你,却从不曾忘记。”诗人向我们追述了一对青年恋人的爱情轨迹:

“是早春我们在学校琴房相遇,在第二个春天里两心相许,有长长三年我们欢乐相聚,两情脉脉从无猜忌。”啊,他们相恋的是那样深、那样痴,以至于“在你钢琴课得零分的时候,多少同窗劝我和你分手,我只扬眉轻轻一笑,把幸福的秘密独锁心头。”然而,爱情的路竟变幻莫测,忽然诗人笔锋一转:

“还记得珍重相守,还记得风雨同舟,却不知为何,第四年,你转身悄悄离去,正当桃花红满枝头。

“没有告别,没有释疑,没有话语,甚至没有歉意,似忘却早曾相约白首……”疑虑重重啊疑虑重重,当我读着这诗时,心也和痴情人一起去寻找答案,当痴情人垂暮时重返故里,只为解终生哑谜,不曾想“他”已长眠不起。诗在结尾处,终于让痴情的白发人明白了当年的离别是“为了那壮丽理想的纯净”。

诗人所揭示的这种感情是复杂而深刻的,充满成熟人生对幼稚青春的痛惜和无奈,同时又歌颂了那个时代青年对理想执著的献身精神……

当今中国商潮汹涌,人们从耻于言钱变为耻于谈理想。灵魂被物欲顶替,爱情被性欲更新。不,这不是现代化中国应做的选择。于是柯岩将她熟悉的我们的前辈那忠贞不渝、新美如画的爱情奉献年轻的一代。贯穿在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中的主旋律,正是柯岩对人生、对爱情、对高尚灵魂的深刻感悟。

哲学家说:理想是灵魂生活的寄托。柯岩的理想便是塑造年轻一代美好灵魂与崇高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