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8006700000037

第37章 野草尚能笑春风

大部分人不能识别哪些草猪可以吃,哪些草猪不能吃。为了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见草就铲,是草就割,很快,一车车草拉到了猪场里……

“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不是一句空话,1972年夏天,条山(现在的条山镇)一派生机:草也盛,苗也盛,庄稼茁壮成长,野草疯狂蔓延。田埂上,荒滩里,到处是“欣欣向荣”的野草,远看,野草和禾苗连成一片,曾经“拉羊皮不沾草”的条山,成了一片碧绿的海洋,走近了,田地与田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全让野草覆盖着,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李培福爱起早,爱捣着拐棍在田间转悠。一天早上,他如往常一样,走在田埂上,一面为庄稼的长势而欣喜,一面也为疯长的野草而找出路。那些野草,有的他叫不上名字,有的他还能叫上名字,什么蕙条呀,曲曲菜呀,扁竹子草呀,粘粘子狗呀(籽实成熟后,状如小狗,生倒刺,爱黏附在他物上,特别爱黏附在人的衣服上,故名),苦子蔓呀,冰草呀,黄瓜子草呀……大部分都是家禽家畜的好饲料。

(闪回:小时候,李培福家里养了一口猪,几只羊,他们姊妹几个总要拔猪草,铲羊草,有时候,大半天还弄不上半背篼。附近的田埂子有多少条,每个田埂子上长什么草,他们都一清二楚。偶然在田埂子下面发现一丛蕙条或是苦子蔓,别提多高兴了,如果把背篼弄满了,回家还能得到点奖赏呢。可惜,这样的机会不多,因为拔草的人比草多……)

吃早饭时,李培福看到清汤白水的伙食,不由得又想起了田间的野草,他有了主意。

早饭后,李培福找到食堂管理员李洪先,要他自力更生,改善食堂伙食,首先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三天内要办起自己的猪场,一次性养猪十口以上。

一个月过去了,猪场的十口小猪已经成了壳郎猪(半大子猪),正是吃饲料的时候,食堂却无力解决饲料问题。这一个月之中,李培福忙于工程事务,没有回过条山。一月后的第三天,李培福再次回到条山,第一件事就是视察猪场,他看到十几口猪娃活蹦乱跳,心里很高兴。只是发现猪娃缺点膘,问管理员是怎么回事?管理员如实汇报了情况,说是猪娃缺少饲料,食堂供应不了。

李培福说:“有了猪娃,还怕没有吃的?通知机关职工,下午到会议室开会,我要作打猪草的动员报告。”

听说总指挥要亲自作打猪草的动员报告,机关职工都感到很新鲜。下午上班后,男男女女一个不落,都挤在了会议室里,盼望着省长的打猪草报告。

李培福一进会场,开门见山地说:“猪娃现在没吃的东西了,大家晚饭后赶快出去打猪草,一人打一百斤,谁也不能少。”听了这样的报告,惹得后面的一些女同志“咕咕咕”笑个不停,因为总指挥的报告这么简短,这么简单,她们还是头一回听啊。李培福看到后面的情况,继续说:“那些坐在后面的婆娘们,你们不要笑,将来杀了肥猪,食堂烧了红烧肉,你们提着罐子打肉菜,一个比一个跑得快!”李培福刚说完,会议室里笑声震天,不知是笑得太厉害了,还是红烧肉的引诱,许多人都流出了口水。

晚饭后,机关职工齐动员,拉着架子车,拿着铁锨镰刀,纷纷出发打猪草。可是,大部分人不能识别哪些草猪可以吃,那些草猪不能吃。为了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见草就铲,是草就割,很快,一车车草拉到了猪场里。管理员不知就里,统统收讫。李培福过来一看,说这样的草,猪吃不成,吃了会毒死的。于是,就近请了一位景泰师傅,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不一会儿,成架子车的真正的猪草拉回来了。

后来,管理员反映,打回的猪草太多,猪娃吃不完,大部分烂了。李培福又作了调派,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分为七组,每组一下午。这样,每天猪娃都能吃上新鲜的猪草。

一段时间下来,田埂上清爽了,甚至,麦田里的杂草也不见了,十几个猪娃长成了大肥猪,食堂一个月杀两口猪,并及时补充猪仔。机关食堂的确吃上了红烧肉,而且,还是连续不断。

条山农场,兰炼、兰化等各个农场,听到指挥部办猪场改善生活的经验后,也纷纷办起了猪场,田间杂草成了抢手货,并且,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谁家的田间地头草谁家拔,不准越界,否则,视为偷盗,就像偷了田地里的庄稼一样。

李培福此举,不但改善了各个食堂的伙食,而且,培养了职工的生活情趣,更重要的是,没费一个工,主动消灭了田间杂草,保证了粮食的丰产。一些老“景电”回忆起这段经历,无不佩服总指挥的谋略,说他往往是一举三得、一箭三雕,不经意间,就解决了在别人来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