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破译神奇地理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8005800000014

第14章 奇石异岛之谜(1)

石球之谜

1984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山西忻州地区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正在静乐县搞文物普查。一位女同志在一条小沟的下游发现了一些稀疏散布于沟底的石球。这会不会是古人制作使用的工具呢?

一行人中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像,谁也说服不了谁。有人建议到沟的上游去找找,看看这些“石球”是从哪里来的。经过几天的搜索,大伙终于在一套砂岩层中找到了大量的“石球”。

这些“石球”,不像丁村人石球那样棱角分明,也不像河卵石那样光滑。它们的颜色与周围岩石的一致,表面粗糙,布满蝶形坑,7~20厘米大小。大伙七手八脚地捡了一堆。

有人信手将一个“石球”向一块大石头扔去。“啪”的一声,“石球”进裂,大伙围上去,只见灰白色的石心被一些不规则裂纹分成许多小块,小“石球”还有同心圆状结构。

在离静乐县城北2.5千米的汾河东岸,还发现有另一种“石球”。此地发现过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遗址旁的断崖下有一片5平方米的塌坡,埋藏着密集的直径8~20厘米的“石球”。

这种“石球”表面粗糙,布满内凹的碟形浅坑,似乎是被什么东西一块块地粘走了表面而被“毁容”似的。人们自然想到,这是不是远古人类制造的石器?因为,在这一带曾发现过不少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5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就曾在风程山一带发现许多旧石器,但没有石球。山西省考古所所长王建先生看了一些“石球”的标本,认为不像是人工制作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详细地观察了全部标本,他发现“石球”出产于人类还远未出现的三叠纪砂岩,而且其表面没有明显的打击痕迹,在时代和成因方面否定了“石球”为人工制品。

这些“石球”,一类表面较光滑,仅有一些细纹,另一类表面粗糙,布满大大小小的碟形坑。前一类没有任何人工打制痕迹,而后一类的就其大小和形状而言,太像人工制品了。

这些“石球”为什么会散布在一条沟中?它们到底是什么?既然不是人为的,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力的“杰作”呢?是流水冲刷而成,还是风化剥落,或是别的什么因素形成的呢?,

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近似球体的卵石,其表面光滑,而若其表面保持粗糙,则又不可能如此滚圆。而且,因流水作用形成的河卵石很难呈浑圆状态,大多为椭球或扁球形的。

在自然风化作用下,也可能使岩石块变成球形,但一般不能形成这么小而圆的小石球。而且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化作用都无法解释“石球”表面的网状结构。

在我国南方,豪猪、河狸为了磨牙而啃咬石头,常常会弄出一些非常像石器的东西来,其中就有“石球”,但这种“石球”上往往有一双双咬印,而山西的“石球”却没有。

在山西雁北地区和新疆的第三纪砂岩中也发现过这种“石球”。在巴西、德国等地曾发现过直径大到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石球”。这些巨大的“怪物”的成因与山西的“石球”相同吗?

究竟什么人是这些“石球”的真正制造者呢?多年来,人们对此争论不止,有人认为是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核,但又证据不足;有人认为是古人所为,但又无法再现它的制作过程,这些“石球”迄今仍是一个谜。

岩石生蛋之谜

谈起石蛋石球,人们就会想起圆球形的石质物体。球形石球按理说并不十分稀奇,大自然风化作用有时也可形成。

然而,我们谈的石球、石蛋都具有奇妙之处,其一是在南美亚马逊河流中密林深处有人发现大小不等的石球,小的直径有1米或几十厘米,大的直径达几米乃至十几米。这些圆球在密林深处湿地上是谁制造的呢?用途是什么?有人说是外星人所为;有人说是史前之作,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另一种石球石蛋就是宝石矿球,这种球大的直径有1米,小的有几十厘米,几厘米不等。有的呈球状,有的是椭圆球状——即蛋状,长柱状等等。这种矿球是中空的,打开之后,里边是红色、紫色、白色、绿色等等不同颜色的晶体状宝石结晶,阳光下,光芒四射,耀眼夺目。这可真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想当初,地球形成的远古时期,是什么样的高温高压条件形成的宝石矿球呢?这已成为一项专业研究的课题。目前人造宝石就是模仿当初天然宝石形成条件而制作的。但人造宝石无论如何也不如天然宝石高级,可见大自然之神妙。

另外,有的“猫眼球”是和宝石球类似的原理形成,但球里边包着一汪水,故又称水胆,摇晃时有水动之感。这样的石球可称得上一石千金,极其难得。这些大自然的稀有之作,在矿区、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都可找到。

在此我们要谈及的另一种十分神妙的石球是石蛋。在中国贵州省黔南州有岩石生蛋之谜。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姑鲁坡脚姑挂村附近山谷水溪旁,平整的石岩壁上三三五五地排列着向外突出的圆溜溜的光滑石蛋。石蛋是斜线排列,有的已经大部分露出山体,有一碰即落之感。在70米高处的悬岩绝壁处石蛋更多更密,有的深含岩内,有的暴露欲出。有掉下来的石蛋已落入崖底。这些石蛋大小不等,表面为青赤色,有木断面般的纹路,纹理十分清晰。最轻的也有几十千克。有的蛋还有“双黄”结构。一般要30年左右才会有一石蛋掉落下来。

那么这些石蛋是什么呢?如何生成的?是不是宝石矿球呢?有位外国人想弄个明白,1996年特意将石蛋敲开,结果里边是实心的。可见,不是宝石矿球。是不是恐龙蛋化石呢?经化验,又不含恐龙基因,因此也不是恐龙蛋化石。那么三都这里的石蛋是如何生成的呢?香港大学地质学家参观后认为此处山岩在“下泥盆纪”地质层上,已形成4~5亿年。在岩石最初形成年代和以后的挤压中,由于原始成分的差异和形状的不同,在地球板块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有的地质专家认为是沉积薄石透镜状岩石,由于与周围岩石不同,经过亿年的沧桑风雨,它们相继脱离原岩石而产生。还有不少其他解释,其中最新奇的是有人认为这里的石蛋很可能是史前远古时史前人或外星人留下的石球石蛋,与南美热带森林中的石球的来历类同。后来在地球板块运动中,欧亚大陆板块与南印度板块相碰撞,造成云贵高原隆起,这些石球也随着造山运动而被翻入泥土之中,随着年代的逝去,泥土逐渐形成岩石,这些古石球也就被包含其中了。究竟哪一种解释正确,各行专家们仍在探讨中。

南极无雪地区之谜

南极洲,也叫做南极大陆,在人类居住的地球的最南端,它的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包围着,绝大部分都在南极圈里边。南极洲的面积有140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是2350米,年平均气温是零下25度,是世界最高最冷的一个洲。

由于这里气温比较低,而且蒸发得又特别弱,所以积雪终年不化,形成了巨大的冰原,覆盖着整个南极大陆93%以上的地方。这里的冰层平均厚度大约有1700米,冰体积是240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冰量的89%,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冰库,有世界冰箱之称。如果这些冰全都融化了,就会使全球的海面升高70米。

南极洲是一个冰雪的世界。可是,就在这广阔的冰川雪原当中,却时不时地可以发现一些面积不小的地区没有冰雪。

南极洲有一个海域叫做罗斯海,罗斯海的西南端有一座岛屿叫罗斯岛。从罗斯岛朝着东北方向走去,就可以到达一个叫麦克默多的海湾。穿过麦克默多海湾,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见一个无雪干谷的地区。无雪干谷的西侧是南极横断山脉,这里有三个山谷依次向北排列着,它们是: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地拉谷。

无雪干谷周围的山的海拔高度大约在1500米至2500米之间,那些山上都有冰川,而且这些冰川向着谷地里边流落而去,形成了冰瀑。不过,这些冰瀑流落到山谷两旁的时候就没有了。冰川到达不了的地方,一年四季都不下雪,所以人们才把它叫做“无雪干谷”。由于无雪干谷地区一年到头都没有雪,气候显得特别干燥。

最早走进这个无雪干谷地区的人叫斯科特。斯科特是一个著名的极地探险家。当时,斯科特走进无雪干谷地区的时候,抬起头朝着周围仔细一看,顿时感到了一阵凄凉。原来,这里没有冰,也没有雪,只有裸露的岩石,还有岩石下面那一堆堆海豹等兽类的遗骨。斯科特心想:“哎呀!这里怎么没有一点儿生命,只有那令人颤抖的死亡呢?看起来,这里边有许多难解之谜呀!对啦,我给这个地方起个名字吧。对,就叫它‘死亡之谷’吧。”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个无雪干谷,叫做了“死亡之谷”。

后来,又有好多科学家到达过这个无雪干谷地区,他们看到岩石下一堆堆海豹和兽类的遗骨,心里也感到特别奇怪:这个地方离最近的海岸也得有数十千米,远一点儿的要有上百千米。海豹这种动物一般全都是在海岸旁边生活的,不可能到达这么远的地方来。可眼前的这些海豹遗骨,却偏偏说明有些海豹根本不顾什么生活习性,硬是爬到了这里。那么,这些海豹为什么要从那么远的海岸往这里爬呢?

有的科学家说,这些海豹在海岸旁边生活的时候,爬来爬去就迷失了方向,就爬到了这个无雪干谷地区里边了。这里没有冰雪,海豹们没有了可以饮用的水分。它们想往回爬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一点儿力气,最后就被活活地干渴死了。

有的科学家说,世界上曾经出现过鲸类自杀的现象。这些海豹是不是像鲸类一样,跑到这无雪干谷地区自杀来了。可是,这些海豹为什么要自杀呢?要不,这些海豹就是受到了什么惊吓,被一种什么东西驱赶到了这里。那么,在过去的年代里边,海豹们到底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惊吓呢?它们又是被一种什么样的东西驱赶到了这里呢?

这只是科学家们的猜想而已,谁也拿不出更多的证据来。所以,这些海豹的遗骨只能给人们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了。

这个无雪干谷的腹地,有一个湖。这个湖畔有一座新西兰建立起来的考察站叫“范达考察站”,所以人们就管这个湖叫做“范达湖”。从那以后,这个无雪干谷地区总算有了一些生机,再也没有那种凄凉的情景了。

1960年,日本的一些科学家曾经对无雪干谷里的范达湖,进行了科学考察。他们发现,范达湖的表面有一层三四米厚的冰,冰下面的水温是0℃左右。越是朝着湖的深处测量,水的温度就显得越来越高,在15米至16米深的地方,水温升到了7.7℃。到了40米以下,那水温竟然可以升到25℃。这种水温几乎能够跟温带地区大海海水的温度差不多了。范达湖这种奇怪的现象,顿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相继跑到这里进行考察研究。

那么,范达湖的这种奇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这种现象应该怎么解释才对呢?科学家们各抒己见,争论了起来。这当中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太阳辐射的观点,另一种是地热活动观点。不过,这两种观点全都有反对意见。

认为是太阳辐射观点的科学家们说,南极在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射得时间比较长,范达湖湖面接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就比较多;而湖面由于冬天结冰,含的盐分就会增高,所以水的密度就会变大。这样,即使夏天水温升高的时候,表面水的密度维持比较大的数值,导致温暖的表层水下沉,从而使底层水的温度变高。

有的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说:南极在夏天的时候,太阳辐射的时间比较多,可是它一到了夏天,总是阴沉沉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显得比较弱了。再说,范达湖的冰面又反射了90%的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的辐射就会变得更少了,不可能使表面的水温升得很高。另外,如果说是暖水下沉,通过水的热传递,应该是整个水温升高才对,却不可能只有底层的水温增高呀。况且南极的极夜时间足足有半年,范达湖得不到那么多的太阳辐射。在这种情况下,范达湖为什么还能保持这样的水温呢?

认为是地热活动观点的科学家们说,范达湖距离罗斯海有50千米,罗斯海附近有两座火山,一座叫做“默尔本火山”,另一座叫做“埃里伯斯火山”。默尔本火山是一座活动的火山,埃里伯斯火山现在仍然还在喷发着。这样就可以表明,这一带的岩浆活动得很剧烈,就会产生很高的地热。由于这种地热的影响,范达湖的水温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的现象。

有的人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说,有很多的证据表明,在无雪干谷地区并没有发现什么地热在活动。所以,地热活动的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

那么,关于范达湖的争论,哪种观点比较正确呢?谁也不敢最后下结论,所以范达湖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容易解释的谜!

南极洲无雪干谷地区范达湖的谜还没有解开,又出现了另一个不好解开的谜。

从范达湖往西1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湖泊。这个小湖在-50℃的时候,都不会结冰,人们管它叫“汤播湖”。汤潘湖很小,直径也就是数百米;而且湖水也特别浅,只有30厘米。汤潘湖的湖水含盐度比较高,如果把一杯湖水泼到地上,眨眼之间就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盐。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汤潘湖就是到了-57℃的时候也不会结冰,所以人们都管它叫做“不冻之湖”。那么,这个湖为什么不结冰呢?有的人会说,因为湖里的盐份比较高,它就不会结冰了。有的科学家说,问题并不完全是这样,汤潘湖在那么冷的情况下不结冰,可能还是由于周围的地热在起作用。

南极洲无雪干谷地区还有一个湖,叫“皮达湖”。这个湖的湖面好像结着冰似的,人们曾经对它钻探过,几乎整个湖是一个特别完整的大冰块,所以人们又管它叫做“永冻之湖”。那么,这个湖为什么一年到头都结着冰,而不被融化呢?这又是一个谜。

南极洲是美丽的,南极洲无雪干谷地区的难解之谜也是诱人的。它的这些谜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被解开呢?等着科学家们一代代去探索吧……

螃蟹岛之谜

在巴西马腊尼昂州圣路易斯市海岸外的大西洋当中,有一个孤零零的小海岛。这个小海岛上没有人烟,却到处都是螃蟹,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做了“螃蟹岛”。

螃蟹岛上充满了奇闻怪事,一直到如今还在人们中间长期流传着,使得人们越来越感到这个小海岛是那样地神秘莫测。

据说,在螃蟹岛的中心地带,有着好多个淡水湖,那儿生活着好多巨蟒、豹子、鳄鱼,还有好多奇形怪状的狮子,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动物聚集的地方。

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来到这个大西洋上的孤岛上的呢?人们一直也没有解开这个谜。

人们传说,在螃蟹岛上住着野人。有一天,三个渔民划着一条小渔船,到螃蟹岛上来捉螃蟹。渔船靠岸以后,他们留下一个人看守渔船,另外两个人拿上工具到了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