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族文化研究宣传不足,弱化了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推进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回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我国学术界对回族这一专题关注较少,直至2005年出版了《元代回族文学家》,这是第一本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元代回族文学家的学术着作。回族文化研究的滞后,致使人们对回族的发展史了解不够;对许多回族人物的杰出贡献也缺乏具体的了解。这种状况会弱化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调查显示,2007年国内游客中回答对宁夏文化艺术和节庆活动感兴趣的分别占13.85%和5.08%。
2.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薄弱,许多民间艺术面临失传。资料反映,回族有羊头弦子、回族口弦、踏脚桦树皮鼓、泥哇呜等15种民间乐器,回族妇女倾吐心声的口弦、民间乐器泥哇呜等民间艺术正在迅速消失,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呜”为何物。回族民间乐器研发和乐舞研发还属空白,致使开发回族文化旅游品牌“断料”。
3.景区建设缺乏文化含量。目前,宁夏各个景区(点)有个性文化内涵的不多,大多数还停留于对旅游资源浅层次的开发利用上,缺乏整体性和具有高科技高文化含量的深度开发,这使低文化含量的观光旅游成为主体,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挖掘。至今,各景区介绍宁夏文化的书籍、光盘、宣传品相对较少。把能代表宁夏旅游文化的魅力,优秀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解说词较少。
(二)旅游形象模糊,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
成功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营销和品牌构建。提起我国有些城市或景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它们的形象。例如杭州——东方休闲之都;成都——天府之国;珠海——浪漫之都。但是在国内的人们一提起宁夏,往往想到的是茫茫的戈壁或是荒凉、贫穷和落后。还有一些人甚至都不知道宁夏是中国的一部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的旅游景点不少处于原始、半原始状态,管理粗放、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不能给旅游者以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致使产品的组合包装、品质与精品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景点内容单调,缺乏民族文化内涵,尚未形成适合不同季节、不同层次游客游览的景区景点。
旅游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目前宁夏旅游以“一日游”为主,“一日游”游客占全区接待国内游客的44.52%,“一日游”游客花费占消费支出总数的19.98%。2007年,宁夏国内游客在宁的消费支出中住宿和交通费占43%,购物费占15.75%、餐饮费占15.12%、景区(点)游览费占13.71%、娱乐费占5.97%。旅游商品市场开发严重滞后,调查显示,2007年来宁的国内游客中回答对旅游购物感兴趣的仅占13.85%。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投入的比例很低。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对经济的拉动力还不足。
(三)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渠道单一,专业导游少
人们很难看到在电视媒体或其他媒体上关于宁夏的旅游广告,即便游客看到的一些广告也是缺乏足够的时代气息,无法刺激游客的游兴和欲望。
据调查,通过杂志、电话和电台了解宁夏旅游的分别占8.46%、4.98%和2.74%。宣传促销不够,削弱了宁夏旅游业的辐射面,引进来的客源少,宁夏人是全区旅游的主要客源。据调查,2007年来宁夏的国内游客中宁夏人占42.87%,来自西北地区(除宁夏)的游客占22.51%,来自华北地区的游客占13.41%,来自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游客占比不足4%。专业导游人员少,不能满足游客需求。200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达731.33万人次,全区共有注册导游人员1680人,专业导游缺口很大。
(四)运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据调查,旅游旺季约有20%-30%的游客因为铁路运输问题被旅行社拒接。另外由于经济欠发达,全区唯一的机场银川河东机场,只有几家航空公司的几个航班,旺季游客集中的时候机票很少打折或不打折,致使来宁游客的航空旅行费用太高。另外,宁夏目前只开通了往返香港的国际航班,国际游客必须通过西安、北京等国际机场转机才能到达银川,极大的限制了外国旅客的来宁旅游。
(五)旅游住宿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
星级高档宾馆、酒店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饭店水平的标准。2007年底,全区共有旅游星级饭店59家,比2004年增加18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38家,二星级16家,三星级宾馆主要集中在银川市,五星级高档宾馆在宁夏还是空白。全区一半的市县(区)还没有星级宾馆,广大农村和乡镇更是相对落后。随着宁夏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升温以及“旅游旺季”接待游客的告急,宾馆、酒店客房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结构不合理矛盾日渐突出,已经成了制约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宁夏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塑造宁夏旅游新形象
1.探索“历史文化、回族风情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之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1)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力争将须弥山石窟、古萧关、开城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固原古城等遗址并线,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发扬回族文化魅力,激活旅游演出市场。深入研究回族文化,把回族博物馆打造成宁夏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胜地。培养回族民间艺术接班人,打造回族文学、花儿歌舞剧等艺术精品,叫响“宁夏——花儿的家乡”品牌;(3)大力弘扬红色经典文化,加大将台堡、预旺堡西征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遗址、纪念馆的投入,统筹规划红色旅游基地、爱国主义基地、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基地建设;(4)着力推出以“两山一河”为代表的大漠黄河生态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址文化;(5)积极开发边塞军旅文化,依托古长城、古关隘、古战场、古城堡做大文章,复原浑怀障、兵沟、红山堡等古迹原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打造宁夏特色旅游产品。通过外引内联,深度开发“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突出打造“长征故地胜利游”、“大漠长河观光游”、“回乡风情体验游”、“西夏古国探秘游”等精品景点、精品线路、精品服务,把亮点做亮,把优势做大,把重点做强。调查显示,最吸引游客的是宁夏的大漠黄河。2007年游客中回答对大漠黄河最感兴趣的占55.64%,回答对山水风光感兴趣的占39.60%,回答对民俗民情感兴趣的占39.22%,回答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占36.30%,回答对饮食烹调感兴趣的占20.47%。应重点宣传推出宁夏黄河水上游、沙漠探险游、山湖生态游、西夏秘境游四大特色旅游精品。
3.寻求文化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发展旅游商品经济。充分开发本地特产、乡村民俗、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旅游资源,引导市场主体组织设计、开发、生产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调查显示,来宁夏旅游的国内游客最感兴趣商品首选宁夏的枸杞。我们要做好枸杞文章,山东昌乐县尧沟镇建立了西瓜博物馆,他们把西瓜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产业来经营,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我们也可以把枸杞作为一种文化和产业来经营。要在发展传统的贺兰砚、二毛皮、奇石和黄河泥陶艺术品之外,还要积极发展宁夏的沙画、陶器、民间剪纸、刺绣等有特色的旅游商品,逐步形成健全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
(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产出新机制
借鉴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经验,注重创新机制,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
一是重点景区实行管委会制度,管委会主任由市县区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管委会行使对旅游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项目立项、土地开发及用地管理、规划建设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环境保护、治安消防、劳动用工和旅游行业综合管理等地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由旅游开发公司独立经营,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
二是市、县区成立旅游集团公司或旅游开发公司,对辖区景区景点实行“一卡通”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线路、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办法,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实现旅游企业之间的网络电子交易和账务的适时清算、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是景区景点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四川雅安碧峰峡景区1997年前是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先后实施了两期工程开发,都是政府出资,投入了580万元,最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接待能力。1998年,雅安与四川万贯集团签订了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协议,把碧峰峡景区交由万贯集团开发经营,用了短短9个月时间,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西南最大的自然生态动物公园,碧峰峡景区成功的经验就是实行了“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企业出资金,独立建设、经营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开发模式,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永续利用,使景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宁夏可借鉴上述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工作机制和投融资机制,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经营旅游产业,对重大旅游项目实施政府贴息等,有效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三)以宣传引客源、促发展
2008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河南以大型山地实地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博得满堂彩;昆明通过国家着名舞蹈演员杨丽萍举办大型民族歌舞《云南印象》让世人熟悉了云南;四川雅安邀请了朱镕基、李岚清、田纪云等十几位国家领导和一百多位省部级领导去碧峰峡检查指导工作,在碧峰峡景区举办了饥饿49天的吉尼斯记录挑战活动。各地借助艺术产品,名人、领导人的光环效应宣传促销旅游产业。
对宁夏而言,知名度小、鲜为人知是劣势,但另一方面,反而更具神秘感和新鲜感,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优势,一旦包装宣传好,则更易激发游客出游。
要结合自治区50年大庆,坚持“南下北上”、“走出去,请进来”,掀起宣传热潮,结合“回乡风情亲历游”、“西夏故国探秘游”等精品景点、精品线路,进一步提升宁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策划推出“多彩的宁夏”整体促销口号,设计宁夏旅游的理念基础、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通过“山川奇秀新宁夏,西夏秘境古文明”、“锦绣黄河美宁夏,塞上江南好风光”、“神奇沙漠游,浪漫山水情”等系列性旅游宣传用语,营造宁夏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旅游新形象。并通过举办“中国绿洲经济文化节”、“中国枸杞文化节”、“西夏国际文化研讨会”、“贺兰山岩画旅游节”等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开辟富有冒险精神的“腾格里沙漠探险游”、“塞上黄河漂流”、“徒步长城游”、“沙坡头沙漠之夜”等项目强化市场营销。巩固已有的客源市场,不断向全国和海外开拓新的客源市场,聚集人气。在客源市场和周边城市要逐步建立营销网络,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旅游电子信息商务平台,组织文艺界人士宣传宁夏,采取画家画宁夏,作家写宁夏,歌手唱宁夏,摄影家拍宁夏的办法联合宣传推介宁夏旅游资源。
(四)加大旅游产业研究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宁夏旅游产业层次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的创新和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旅游特色和服务质量,而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人才。
应成立自治区旅游专家智囊团,筹建自治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长期追踪研究宁夏的旅游优势与弱势,研究既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有适应宁夏实际的对策与举措,在此基础上,通过宣传和普及,提高各相关部门及全民的大旅游意识。
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利用若干优惠政策和生活待遇,从外界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全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全区饭店业、餐饮业、景点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旅行社导游人员及其他旅游业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及业务培训,对旅游从业人员逐步全面实行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其素质,进而有效提高宁夏旅游产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