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主治医师手册
7911800000035

第35章 普外科疾病(34)

(2)安全,输血风险主要包括血型不配引起的溶血、免疫干扰、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同种免疫反应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及其他经血传播疾病。有针对性地使用特定的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输入量,尤其是限制白细胞和血浆的输入量,有利于降低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的发生率,减少输血传染病的传播机会,可以将输血风险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3)有利于保存血液的各种有效成分,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最适保存条件,全血保存条件是依据红细胞保存条件制定的,其他血液成分在保存的全血中短时间内即会失效或失活,而成分血分离、制备并保存在各自适宜的条件中。

(4)节约血液资源,一份全血可以制备成多份血液成分,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

2.红细胞输血

(1)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红细胞输注的主要目的是纠正因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所导致的血液向组织供氧不足的病理状态。包括创伤、内脏出血、手术及手术意外、产科意外等原因导致的急性失血和各种病理因素引起的贫血。

(2)红细胞输注指征:一般认为,慢性贫血病人的红细胞输注指征为Hb<60g/L且短期内无法去除病因者,如Hb>60g/L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 O2)< 0.60、静脉血氧分压(Pv O2)<4kPa者亦应考虑输注红细胞。急性失血病人在纠正血容量后,Hb<70g/L应输注红细胞,Hb70—100g/L同时伴有Sv O2< 0.60、Pv O2<4kPa者可考虑输注红细胞,Hb>100g/L者则无输血指征。

(3)红细胞输注剂量:临床和研究证实,当Hb=100g/L时,可满足静息状态的生理需求,为此,可根据输红细胞后24小时复查Hb来调整输血量。血细胞比容70%±5%的红细胞200ml输给一个70kg非出血的贫血病人大约可提高Hb10g/L左右。

(4)红细胞输注效果不佳或无效的对策:(1)多次输血病人或自身免疫性贫血患者应选择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2)活动性出血灶需控制出血灶;(3)贫血病因未除者需加强病因治疗。

3.血小板输血

(1)血小板输血适应证:(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及经大剂量化疗或放射治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2)急性血小板减少,如大量输注库血、体外循环、严重感染性疾病、DIC等导致的血小板稀释、破坏和异常消耗;(3)血小板功能失常,如巨血小板综合征、尿毒症、嘌呤核苷释放缺陷等。

(2)血小板输注指征:血小板计数<10×109/L,随时有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颅内或重要脏器的自发性出血,应及时输注足够量的血小板予以纠正。血小板计数<20×109/L时一般主张输注;血小板计数在(20—50)×109/L时可能会发生皮下淤斑、创面出血不止等,可按病情需要酌情输注;如病人同时伴有可能使血小板进一步消耗或破坏的感染、高热、DIC、脾肿大等情况或近期内要接受手术、创伤性检查或分娩的病人,应考虑输注。反之,则可以不考虑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计数>50×109/L,由血小板所表达的凝血功能基本正常(除非血小板功能异常),则没有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3)血小板输注量:可按下面的公式计算:[输注血小板数=(期望达到的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体表面积×2.5÷F),F为血小板通过脾脏后实际进入循环血液的矫正系数。脾脏功能正常者F=0.62;无脾病人F=0.91;脾肿大病人F=0.23。一般每输入3×1011/L血小板可使体重50kg以上的成年病人血小板计数提升(0.30—0.45)×1011/L。

4.血浆输血

(1)血浆输注的适应证:(1)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DIC、大量输注库血或红细胞导致的稀释性凝血障碍等;(2)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无相应的浓缩制剂者,如血友病乙;(3)需要实施血浆置换的疾病,如SL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药物、毒物中毒、重症肝炎、肾功能衰竭等。

(2)可供选择的血浆制品:包括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冰冻血浆(FP):(1)新鲜冰冻血浆指全血采集后6小时内从全血中分离并立即予以冰冻保存的血浆。新鲜冰冻血浆保留了血浆的各种有效成分。

(2)冰冻血浆指全血保存期以内从全血中分离并予以冰冻保存的血浆。

冰冻血浆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VIII、IX和纤维蛋白原含量较低,其余成分的含量与新鲜冰冻血浆基本一致。

5.冷沉淀输血

血液成分制品的冷沉淀是指将全血中获得的FFP置0—4℃条件下融化、收集得到的不融部分。每袋由400ml全血的FFP制成的冷沉淀含FVIII约100U,纤维蛋白原200—300mg,FXIII约100U。此外还有纤维连接蛋白(FN)100—300IU,以及其他共同沉淀物,包括各种免疫球蛋白、抗A、抗B等。

(1)冷沉淀输注适应证:(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严重肝病、尿毒症;(3)FN含量降低的病人。

(2)纤维连接蛋白(FN):这是目前已知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调节功能的粘蛋白,其具有促进纤维蛋白交联、细胞粘着、上皮细胞移行、修复和分化的作用;可促进手术创面损伤的肉芽组织增生,加快伤口愈合;同时可作为一种“趋化因子”,提高炎症区的白细胞活性,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抑菌、抗感染的作用。成年男性FN水平为(300±46)μg/ml,女性为(292±43)μg/ml。FN水平可因严重创伤、恶性肿瘤及多种重症疾病等因素而降低,提高FN水平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预后。

(3)冷沉淀输注剂量:(1)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病人的冷沉淀用量,在手术病人或有严重出血灶者应将FVIII水平提高到50IU/L,一般病人将维持在300IU/L左右。具体输注量可根据病人输血前的水平即原始值酌定,FVIII的半衰期为12小时,对出血未止的病人每12—18小时追加输注1次,剂量为首剂的1/2。(2)FN水平低下病人的冷沉淀用量,大剂量法按15mg/kg,即一般成人一次需输注15袋冷沉淀。维持法主张将FN维持在正常水平,严重创伤、恶性肿瘤病人FN水平往往降至正常人的1/2或1/3水平,可给予6—7mg/kg,纠正到正常水平。

6.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指用受血者自己的血液还输给本人。可分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3种。其优点主要为:

(1)避免了异体输血传染疾病的危险;(2)避免异体输血反应;(3)为稀有血型病人提供血源。

(1) 贮存式自体输血:是在术前一定时间采集病人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适用于各类预期需要较大量输血的择期手术、处于缓解期的输血依赖病人及对异体输血有不良反应者、稀有血型病人。禁用于严重心血管疾患、有严重输血反应的病人及严重贫血、有菌血症可能、恶性肿瘤病人。采用此法须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一般为7天,特殊情况下亦不少于3天。在采血前后可给病人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自身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病人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

(2)稀释式自体输血:一般指在麻醉后、手术前抽取病人一定量自身血液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血细胞比容,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病人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病人。适用于预计术中可能失血较多,需要输血者。禁用于局部感染或有菌血症可能,肺、心、肾功能障碍,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者;此法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为血细胞比容不低于0.25;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细胞比容、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病人静脉压。尽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受到影响,主要代偿机制是输出量和组织氧摄取率增加。应用此法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浓度与血细胞比容平行性降低,只要血细胞比容> 0.20,凝血就不会受到影响。出血量超过术前采血量时,须酌情补充异体血液或血液成分;肿瘤手术不宜进行血液回收,但可以应用稀释性自身输血。

(3)回收式自体输血: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病人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病人。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病人。禁止回收的血液包括:(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2)怀疑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毒液污染;(3)怀疑血液含有癌细胞;(4)血液已发生严重溶血。回收的血液虽然是自身血,但血管内的血及自身贮存的血液仍有差别。血液回收有多种技术方法,其质量高低取决于对回收血的处理好坏,处理不当的回收血输入体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先进的血液回收装置已达到全自动化程度,按程序自动过滤、分离、洗涤红细胞。

7.输血与感染

大量研究表明,围手术期异体输血与术后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Torchia等的临床研究显示,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细菌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腹腔内感染)率为17%,其中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28%,未输血组为13%(P<0.05)。Houbiers等的临床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39%,未输血组为24%(P<0.01)。Argarwal等在研究了4000例创伤临床病例资料后指出,输血是创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唯一危险因素,而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围手术期输血量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8.输血与肿瘤

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均显示,围手术期输血与肿瘤患者术后存活时间及肿瘤复发显著相关。Dresner等的一组食管癌根治术后临床资料显示,未输血组术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6个月,输血组为19个月(P=0.0352);术后2年和5年生存率输血组为40%和25%,未输血组为62%和41%(P<0.01)。Makino 等的195例根治性肝细胞癌肝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显示,输血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67.9%、36.7%,未输血组为83.4%、43.0%(P=0.0038);有门静脉转移的肝细胞癌输血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为41.6%、10.9%和0,未输血组为71.9%、54.5%和26.0%(P=0.0003)。Houbiers等的235例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的临床资料显示,输血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38.5%,未输血组为66.2%(P<0.01)。另外,临床资料显示围手术期输血量也显著影响肿瘤患者术后存活时间。Dresner等对食管癌的研究显示,大于4单位的输血可作为独立的癌症预后指标。因此,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麻醉、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的情况下,应改进手术方式、精细操作、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围手术期输血。术前预计术中输血不可避免,应首先考虑自体输血。手术中确需异体输血,红细胞成分输血是比较理想的异体输血方法。

9.输血与器官移植

自1973年Opelz等首先发现了输血可提高尸体移植物存活率20%的报告,其他研究者也相继确认这一发现。1978年开始,很多医学中心规定,对将要接受肾移植的病人,每隔15天输3单位的浓缩红细胞,对大多数接受尸体移植物者在移植前输入3—5次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就可获得最好的移植效果。随着环孢素等抗排斥药的应用,随意输血已无益处,且多主张避免输血,以减少对HLA过敏的危险。

三、建议阅读的书目和文献

江朝富,崔徐江,汪传喜,主编。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该书对现代成分输血的理论、技术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常用血液成分的制备、性质、特点、临床应用指征和方法。另外,因输血涉及输血安全,本书也收入了红细胞血型与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输血传播疾病等内容。

该书作者长期工作于输血一线,有较系统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全书内容详实、新颖,反映了现代临床输血的最新水平和成果,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