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主治医师手册
7911800000107

第107章 骨科疾病(24)

电刺激:临床已有应用电刺激促进骨折愈合的报道,根据其有可能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化过程及骨的爬行替代作用,有人用电刺激治疗股骨头坏死获得成功。目前报道最多的是脉冲电磁场(pulsedelectromagnetic field)治疗。Eftekhar等对24例28髋治疗3—6个月后,64%的患者疼痛减轻。他们还对118例用脉冲电磁场治疗后经MRI测定股骨头坏死范围,发现所有Steinberg0—III期的病例病变范围未见扩大,仅19例(均为IV、V、VI期)有加重,占全组病例的16%。

这组病例平均年龄为38岁,随访平均5.3年。本法可以改善症状,减少早期全髋置换术的需要。Aaron还将脉冲电磁场治疗Ficat II、III期的疗效与采用髓芯减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比较,认为本法疗效优于髓芯减压组(脉冲电磁场治疗仪置于大转子部,每天8小时,共12—18个月)。总之,电刺激对治疗股骨头坏死还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目前可以进行临床研究或作为其他治疗的辅助疗法。今后还需要在剂量和时间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

高压氧舱治疗:高压氧可提高血氧张力,增加弥散量和弥散距离,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所以对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成骨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高压氧还可能增加机体的自生免疫力。治疗一般采用200kPa氧压,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其间间歇10分钟,可连续实施,也可分阶段实施,共治疗20—30日。

6.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最彻底和最有效的方法,治疗的方法目前有很多种,采用哪一种方法应综合考虑病因、年龄、全身情况、病程长短、病变严重程度、单髋或双髋的变化等因素。

(1)髓芯减压(coredecompression)

本法是Ficat 与Arlet在采用骨内功能测定及髓芯活检时发现的。他们从大转子间区进行测定,并做应力试验及静脉造影,最后从套管中取出髓芯做活检。1985年Ficat 报道121例133髋I、II期患者,平均随访9.5年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3.9%和82.4%。此后,髓芯减压术在各地有广泛应用,但有一些报道却否定了其疗效,并发现存在一些并发症,尤其是围手术期骨折。因此,学者们至今对本法还存在不同意见。Montt(1995年)复习42篇文章共2025例行髓芯减压术(1206例)或保守治疗(819例)的结果,24篇髓芯减压中63.5%满意,而非手术治疗中仅22.7%满意。正确选择转子下进针点,透视下空心环钻准确进入坏死区、避免穿透股骨头可提高疗效。

有学者用斯氏钉钻4—15孔,2年以上成功率达69%。多数主张在髓芯减压同时做孔道内植骨,还有报道加脱钙骨基质或加用电刺激等措施,疗效有了一定提高。Fairbank(1995年)总结128髋术后平均随访11年的结果,认为本病仅适用于早期患者,尚未出现新月征且病变范围在30%以下,或占股骨头负重区50%以下者。Steinberg(2001年)总结312髋SteinbergI—IV期髓芯减压加植骨术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结果,认为本手术的并发症较低,疗效与病期有关,更与病变范围大小有关。Simank(2001年)发现塌陷前期病例髓心减压的疗效与转子间截骨术无显著差异,而对塌陷后期病例则不如截骨术好。

Steinberg推荐的髓芯减压加植骨术方法为:患者置于带有影像增强机的牵引床上,通过一小切口暴露股骨干外侧,将一引导针经股骨大转子隆起平面稍下方钻至股骨头病损中心,用锥形扩孔钻打开骨皮质,通过引导针置入8mmMichele环钻,通常钻孔至距离关节面5mm以内,注意不要穿破关节面。由于骨质常填塞环钻孔道,需多次清除核心,并保留从转子区取下的孔道内骨质做骨移植用。经同一骨皮质孔用6mmMichele环钻向病损区另钻2个孔道。将松质骨用咬骨钳咬碎,疏松地植入病损区,2个小减压道开放,另外取松质骨置股骨干皮质边缘以促进手术缺损处的愈合。术后允许病人在扶拐下部分负重3个月,然后在髋关节避免过度负重情况下行走1年。

因骨髓包含有骨祖细胞,近年来许多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骨髓移植具有诱导骨再生的能力,这一技术已被部分研究者应用于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对I、II期的股骨头坏死病例采用髓芯减压术后,从髂骨骨嵴采集自体骨髓,直接注入减压骨道。为了提高移植骨髓中的干细胞浓度,也有学者将采集的骨髓液经细胞分离或渗析等方法,浓缩提取有核细胞,从而提高移植骨髓中的多功能间充质细胞数量,以最大限度地达到诱导骨再生的能力。有文献报道,这一方法能起到良好的疗效。

(2)植骨术

1949年Phemister首先描述了用胫骨皮质骨条通过大转子基底部和股骨颈,插入股骨头治疗外伤性股骨头坏死。以后多名学者报道成功率可达50%—80%。但其他学者无法获得同样疗效。

有关植骨术的报道较多,多数系直接暴露股骨颈和股骨头,在彻底搔刮清除死骨的基础上,采用松质骨、松质骨加皮质骨、带血管蒂植骨等方法,填补缺损,还有配合应用电刺激,加用骨生长因子等方法,以促进新骨形成。

由于显微外科的进展,有多名学者报道应用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freevascularized fibulargraft)治疗本病,其理论依据基于手术过程及其术后处理的4个方面:(1)股骨头髓芯减压术中断了缺血和骨内高压的恶性循环;(2)去除阻碍股骨头再血管化的坏死骨;(3)用具有骨诱导作用的新鲜松质骨充填缺损;(4)填入有活力的皮质骨柱以支撑软骨下骨面和加速再血管过程,术后一段时间内限制负重以保护正在愈合中的结构。多中心研究结果证实,本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7个中心共开展1303例带血管腓骨移植术的结果,随访时间最少2年,股骨头存活率为60%—98%(平均83%),塌陷前髋的股骨头存活率为76%—100%(平均88%),其中病变范围小的疗效更好。多数学者还认为,即使病变更重的病例,本法仍有可能减轻症状,延迟采用全髋置换术的时间,包括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髂骨瓣移植术;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为蒂的髂骨瓣移位术;以股内侧动脉深支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移位术;以臀上动脉为蒂的髂骨瓣移位术;以臀下动脉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移位术;以第一穿动脉为蒂的大转子移位术等。此类手术最适用于Ficat II期和早III期、股骨头软骨面尚未受损者。有人还主张术前常规做关节镜检查股骨头软骨,以提高手术疗效。

(3)股骨上端截骨术

手术目的是将股骨头坏死部分自髋臼的主要负重区移开,由健康骨支持的软骨面来承担负重。

转子间内收或外展截骨术:本手术简单,安全。术前摄患髋正侧位X线片,确定坏死区范围和部位。经髋关节外侧适当长度切口,暴露转子间区,进行楔形截骨。如坏死区在股骨头后上方且偏外时,可做外展过伸截骨;如坏死区在股骨头前上方,且外侧尚有20°以上关节软骨未损时,则做内收屈曲截骨。截骨端内固定坚强时,术后可不必外固定,文献报道可有58%—74%的临床满意率。凡术前正侧位X线片股骨头坏死角(Kerboul角)大于200°时手术效果较差。本手术可适用于年龄较轻的III、IV 期患者,有时可获较好的止痛效果。

Gallinaro还采用屈曲截骨术治疗24例,平均随访122个月,获62.5%满意率,其主要缺点是当手术后病变继续恶化而需做全髋置换术时,术中需去除内固定,并可因股骨髓腔变形使扩髓腔发生困难。

经转子间旋转截骨术(transtrochanteric rotationalosteotomy):该术式系日本Sugioka于1972年首先报道,他发现大多数患者坏死区局限在股骨头前上方,在转子区基底部做截骨术是股骨头与颈沿其纵轴向前旋转,使坏死区转向前下方,由原股骨头后侧健康部分来负重。术前患者仰卧,髋关节屈曲90°、外展45°、旋转中立位时摄股骨头侧位X线片,确定坏死范围。

1992年他报道3—16年的随访结果,凡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的正常关节面与整个关节面之比小于1/3者,手术成功率为64%,而如正常关节面与股骨头关节面之比大于1/3时,成功率可达93%。他报道术后至少10年随访的结果,总的成功率为79.4%;II期的成功率可达95.4%。同样,如截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股骨头的健康部分占髋臼负重区的36%以上时,成功率可达96.8%;21%—35%之间的为72.7%;20%以下的为66.7%。本手术不仅对早期病例有效,对III期和IV期病例的成功率也可达86.5%和79.3%。

Sugioka从失败病例做全髋置换术后去骨组织检查时,发现原有坏死区已被正常骨组织所替代,他认为这是因为手术可消除阻碍坏死区再生过程的剪力所致,但文献报道其他学者未能获得如此好的疗效。本手术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并发股骨颈骨折或截骨处不连接等。截骨时如损伤血管,可能导致新负重区发生新的坏死。

(4)表面置换关节成形术(surfacereplacement arthroplasty):Amstutz 等报道了采用骨水泥固定的匹配型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Ficat III、IV期股骨头坏死25例27髋,随访2—15年(平均6年)的结果,有6例在术后3.3—10.3年行翻修术,余下21例均属临床满意。

Nelson用股骨头表面重建术治疗股骨头塌陷、分层或严重病损的年轻坏死患者,报道了14例21髋5年以上的随访结果。21髋中7髋失败,所有4例原发镰状细胞病而手术者全部失败,在17例非镰状细胞病患者中14髋成功,占82%,平均随访6.2年,髋关节功能均属优良。

Hungerford 报道25例33髋Ficat III期及早IV期股骨头坏死做表面置换术,有91%股骨头能存活至术后5年以上。平均10.5年后62%的髋被评为优良。由于本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作为塌陷后早期病例可供选择的一种治疗方法,尤其对年轻患者,半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满意的过渡性疗法,可为他们在全髋置换术前赢得时间。

Singuier(2001年)特别强调表面置换术对病变范围广的病例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已有进行金属对金属的髋表面置换术的临床报道,1996年Wagner、McMinn等的报道表明该手术可保留更多骨组织,手术简单,出血少,低感染,更稳固。对年轻患者更具有优越性,它不但保留了股骨上端骨组织的力学性能,而且为日后选用全髋置换术赢得时间。因此金属对金属表面置换术有可能作为髋关节疾病的初选手术。但因随访时间较短,在假体设计与固定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观察。

(5)全髋关节置换术:当股骨头坏死的病变达到无法逆转阶段,也就是股骨头已经发生塌陷且已发生继发性骨关节炎时,为了止痛及改善关节功能,全髋置换术是晚期股骨头坏死唯一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但它又是全髋置换术各病种中疗效最差的一种,其原因可能与年龄轻,激素性与酒精性病例全身情况差有关。对肾移植及红斑狼疮患者,手术结果与一般无异。Calder(2001年)对股骨头坏死病例取股骨上端骨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时发现,大、小转子及小转子以下4cm处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坏死变化,对假体固定不利。至于对假体固定方法的选择与其他疾病是相同的。

(6)其他术式:近年来,还有一些报道采用骨水泥或羟磷灰石骨水泥填塞法治疗Ficat IIb期及早III期的方法,如Hernigou(1999年)报道用于61例股骨头坏死已有塌陷但尚未出现骨关节炎患者,平均年龄35岁(27—55岁),经SmithPetersen入路,暴露股骨头前上方,直接将骨水泥注入软骨下及坏死骨下方,塌陷的股骨头当即复圆。术后5天即可扶拐下地3周。38例术后随访5年以上中仅5例需做全髋置换术,其余病例均维持良好的功能。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1990年起用坏死骨清除羟磷灰石骨水泥填塞术(implantationofhydroxyapatitemethylmethacrylate)治疗7例8髋Ficat III期病例,经5.1—11年,平均7.9年随访,患髋评分从术前平均5.5分改善至术后14.5分(改良MerledAubigne法),其中以激素性的疗效较差。对Ficat 早III期具有明显死骨或有局限性囊腔者则更为适用。

王岩等采用记忆金属网球支架置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暴露股骨头,在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1cm×1.5cm,彻底刮除股骨头内坏死骨及病灶至软骨下骨,将记忆合金丝制成型号不同的网球支架,根据清除坏死灶的大小置入相应大小的网球支架,取带旋髂深动脉及静脉蒂的髂骨块封闭股骨头颈交界处的骨窗。共治疗45例患者54个股骨头,随访12—36个月,优良率达88.9%。王岩等认为,采用这一方法彻底清除坏死骨减压,重建了股骨头血运,而且植入的记忆金属网球支架可对坏死股骨头的负重区起到持续的机械支撑,降低局部应力,由于塌陷的股骨头被重新顶起,恢复了由于股骨头塌陷引起的关节半脱位及关节力线,可停止关节变性过程。带网眼的金属网球还具有“钢筋水泥”的作用,有利于坏死股骨头的修复。这一术式适用于Ficat II、III期的患者,尤其适用于III期股骨头已塌陷而无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