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主治医师手册
7911800000105

第105章 骨科疾病(22)

V期:有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表现,关节间隙变窄,在股骨头软骨下骨质和髋臼承重部分可见小骨赘和囊性变。

VI期:有显著的退行性改变,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塌陷。

(2)Ficat 与Arlet 法:1977年,法国的Ficat和Arlet 根据X线改变和骨的功能性探查提出了4期分类体系。1985年,该分类又增加了0期和过渡期,从而扩大为6期分类。该分类对骨和骨髓扫描做了介绍,但是并未纳入整个分类体系中。此外,该分类未对MRI的应用进行描述。Ficat 等阐述了骨的功能性探查是早期诊断所不可缺少的,但近年来多数学者对这一创伤性检查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兹将Ficat与Arlet 分期简要叙述如下。

0期:无症状,X线片阴性,常为对侧已有坏死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此期可称为“静息髋”(silent hip)。

I期:关节轻度疼痛,活动受限,X线片上仔细观察可见局限脱钙,骨小梁稍见模糊。

II期:临床症状体征加重,X线片见股骨头仍保持圆形,但出现囊性变及硬化等密度改变,有一凹面向上的弧形线,提示坏死区与正常骨的交界,关节间隙正常。

III期: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继续加重,出现跛行。股骨头塌陷变形,出现明显死骨。在此之前往往股骨头出现局限性软骨下骨板骨折,即新月征(crescent sign)。有此征象可称为II期至III期的过渡期。

IV期:关节功能进一步丧失。关节间隙狭窄,髋臼骨赘形成;在畸形股骨头基础上的骨关节炎改变。

当今大多数文献还是应用Ficat 与Arlet 提出的4期分类法,I、II期被称之为塌陷前期,而III、IV期被称之为塌陷后期。这样分类可能比较简单。

(3)Pennsylvania法:1979年,Pennsylvania大学制定了一个股骨头坏死评估和分期的定量体系。学者们首先应用锝的骨扫描来发现放线前期改变,1982年以后开始应用MRI来评估骨坏死。对于经活检证实为骨坏死病例,经临床试用X线片、骨扫描、CT和MRI等检查后,确定MRI是早期诊断最有效和最敏感的方法,因而骨扫描和CT已不再常规应用于临床,也不再采用其他侵袭性检查方法。本法首先对异常病变采用定量法来计算,对异常病灶的大小、半月征范围、股骨头塌陷程度,以及关节间隙狭窄和髋臼的变化等均有定量的标准。通过实践发现本法的应用,有利于确定骨坏死病变的发展或消退,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也有利于确定预后并对具体病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1984年Steinberg发表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检查和分类方法”一文(Philadelphia分类体系),对不同分期做出了不同的判断标准。1995年Steinberg经过少许修改,总结15年以来用此法于1000例以上的股骨头坏死病例的结果,认为本法可正确评估疾病的进展或消退,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及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法。:Va,Vb,Vc 期表示股骨头受累的平均水平,同时像确定IV期的标准一样评价髋臼的受累情况。

在确定分期之后,下一步应确定或测量病损范围。为便于临床应用,可以肉眼检测病损范围并将其分为轻(a)、中(b)或重(c)。然而,为了科研,病损范围应根据如下方法测量,而对0期及VI期的病损范围没有必要做定量检测。

I期:测量I期和II期的股骨头受累面积,通常用占整个股骨头的百分数表示。I期股骨头受累面积,系采用计算机程序对一系列已知厚度的冠状MRI层面的受累面积计算获得。

II期:可在正侧位X线片上所显示的异常区域,通过手工测量或定量数字影像学测定。将正位和侧位X线片上的股骨头受累百分数相乘,可获得股骨头受累的整个面积(例如,正位X线片上股骨头受累50%,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受累50%,则50%×50%就可获得股骨头坏死体积为25%)。虽然此计算方法并不意味具有数学精确性,然而用于指导临床应用是完全可信赖的。如有可能应使用定量CT。

III期:受累范围主要根据有软骨下骨塌陷的关节面的百分数计算获得。首先确定新月征是在正位X线片还是在侧位X线片上更为显著。然后选新月征表现突出的X线片用于该征的长度,并计算该征占整个关节面的长度,并计算该征占整个关节面长度的百分数。该步骤可采用地图计数面积仪或专门设计的网络计算。

IV期:如同III期,可根据正位或侧位X线片显示最严重的股骨头塌陷进行测量计算,塌陷前股骨头的正常轮廓可采用同心圆重建。然后测量股骨头塌陷段的长度,以其占整个关节面的长度表示。再用毫米为单位表示所测量的最严重塌陷段的塌陷程度。

V期:该期股骨头塌陷长度和塌陷量可根据上述测量方法计算而定,然后估算髋臼受累程度。股骨头和髋臼受累的平均值可决定其整体分级。但股骨头的变化是决定性的。

(4)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forresearchcirculationosseous,ARCO)的建议分类法:1992年骨循环研究协会以Ficat 与Arlet的4期分类发为基础,参阅Steinberg的对病变进行的定量计算,再结合日本学者对病变部位及范围的确定,建议了一个新的国际分期方法。

X线片显示股骨头关节面塌陷,关节间隙狭窄,髋臼缘硬化、囊肿形成、骨赘增生按MRI确定百分率。

 按新月征所占正位及侧位X线片股骨头关节面的百分率来计算。

3.影像学检查

不同的影像检查方法提供了有关骨无机化合物和非无机化合物方面的不同信息。

(1)X线片

检查股骨头标准X线片应包括骨盆前后位以及双侧股骨头颈部的轴位。需要时,还可增加一些特殊摄片方法如球管向背侧倾斜30°以及球管向腹侧倾斜30°和60°。CT可以发现常规X线片无法显示的股骨头轻微塌陷。但是,一旦骨坏死进入第III期和第IV期,X线片足以诊断股骨头骨坏死,无需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不过,对于某些病例,由于硬化缘和(或)骨折线X线片未能被清晰显示时,要确定它们归属于ARCO 偏晚期中的哪一期则有一定难度。骨坏死第I期和第II期,X线平片不足以确诊以及分期,仅对第II期中的一些具有特征性表现的特殊病例,X线片才具诊断价值。

早期X线表现不明显,仅有轻度骨质疏松及骨小梁模糊。随着病变发展,股骨头出现局限性密度增高,关节囊因积液而肿胀,关节间隙轻度增宽等。发病2—3周后,股骨头密度浓淡交替,伴有囊变和(或)带状硬化边缘。有时可见软骨下骨板骨折,即半月征。进而股骨头受压变扁,出现明显死骨,其密度增高并断裂,并可出现数量不等的新骨。后期股骨头密度接近均匀一致,畸形明显,呈蘑菇云状。股骨颈短而粗;髋臼为适应股骨头而逐渐增大,关节边缘密度增高,伴骨赘形成等继发退行性改变。形成髋内翻,颈干角变小。

Ohzono 等根据X线所见将股骨头坏死分成3型:I型,股骨头负重区出现一带状硬化范围内的坏死区,又根据其范围的大小分为a、b、c 三个亚型;II型,无明显界限的骨密度异常,伴股骨头早期塌陷;III型,囊性破坏区,又可根据其位置分成两个亚型。

他对115髋关节经两年以上随访发现,各型的股骨头塌陷率有较大差异。其中以Ia型预后最好,无一例发生塌陷;Ib型、IIIa型次之,塌陷率分别为19%和12%;Ic 型、II型及IIIb型预后最差,塌陷率94%—100%。

Kerboul建议在股骨头正位及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定坏死角并进行相加,凡坏死角大于200°时,截骨术疗效不佳,而坏死角小于160°时,预后较好。

尽管X线平片诊断能力有限,但它可用于鉴别骨坏死与其他诸多原因引起的髋关节痛,故而至今仍不失为股骨头骨坏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2)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标准扫描采用高分辨率、连续横轴位薄层以及512×512矩阵。如辅以冠状位及矢状位二维重建,对于病变行ARCO 分期以及拟订治疗计划颇有帮助。

CT表现与X线平片类似,病态表现包括骨密度增加、硬化、囊变及塌陷等。另外,CT可以观察到坏死股骨头内的微骨折和早期塌陷。

在I、II期的股骨头坏死中,于股骨头的中央可见点状或短线状的致密增生及裂隙增大,有时可见此类增生从中央延伸到周边部分。在III、IV、V期的股骨头坏死中,可见股骨头裂隙变形,于碎片之间可见骨质吸收区。整个股骨头复杂的骨小梁结构中可见片状修复过程,此所谓“星芒征”(asterisk sign),代表较早但缺乏特异性的骨坏死图形,软骨下坏死区周围的硬化缘系一典型征象,但有时难以与骺痕区别。

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的优点在于:(1)适宜观察股骨头的前部情况,而这是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最常见部位;(2)可显示早期硬化;(3)观察坏死骨的大小及小的囊变;(4)准确显示股骨头内的微骨折、软骨下骨板骨折和早期股骨头塌陷。

在一组回顾性研究中,经X线平片分期者,至少有17%(7/41)的病例应提高一期。在另一组病例进行CT与X线平片的比较时,应用CT后有30%的病例分期应予加重。CT之缺陷在于小病变容易被漏诊,系因股骨头行横轴位扫描时,最高层面易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

所以,显示早期骨坏死病变,CT不如MRI精确。CT的适应证为疑有软骨下骨折或股骨头早期塌陷,或虽做MRI但诊断仍不明确者。

(3)骨闪烁显像(bonescintigraphy):检查多采用锝二磷酸盐三相进行骨扫描,包括股骨头前后位扫描。髋关节的闪烁显像使用非螺旋摄像机,它配以平行孔、聚焦、针孔、倾斜孔准直器等,也可以使用旋转摄像机和多角度视野影像重建单光子发射断层(singlephotonemissiontomography,SPECT)。

二磷酸盐聚集于重塑行的骨表面,其骨的二磷酸盐摄取量与骨的钙沉积速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骨摄取钙和磷的多少依赖于骨的血流量。这种关系能迅速达到平衡,只有在骨灌注正常和接近正常的部位,核素的摄取量才明显受血流的影响。骨摄取磷酸盐化合物的模型反映了这一过程,骨摄取量的增加主要提示骨代谢的明显活跃。

实际上,对闪烁显像资料的解释只有两种:(1)摄取量的减少提示骨代谢降低、血流量下降或两者并存;(2)摄取量增加提示骨代谢活跃,即骨形成和骨吸收都增加。闪烁显像中摄取量减少(又称为低摄取区或冷区)、热区中的冷区以及热区等,都将被认为是闪烁显像检查的异常阳性发现。

这种骨示踪剂为99mTc 标记的磷酸化合物,骨闪烁显像可显示局部血流,但其不能评估供血或修复过程的有效程度。血供中断表现为示踪剂积聚减少,并非特异性所见,亦可见于其他骨髓病变过程。在血管化的修复过程所表现的热点是骨坏死最常见的征象,但亦非特异性。当表现为热区中的冷区即“炸面包圈”征时,才是骨闪烁显像诊断骨坏死的特异性征象。所以骨扫描在早期发现骨坏死是高度敏感的,但是要明确骨坏死诊断时,仍缺乏特异性。何况在骨坏死同时累及双侧髋关节时,在某些病例,骨扫描可出现假阴性。因此,骨扫描适用于疑有多灶骨坏死而未能做MRI的患者,或髋部持续疼痛的骨坏死高危患者但MRI未见异常者。

99mTc 标记闪烁显像诊断骨坏死的作用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一点可以确定,某一部位的闪烁缺失提示股骨头失血供后的早期变化。

在传统MRI检查未出现任何改变之前,闪烁成像可能已有弥散分布的摄取减少征象,但这类病变很少能被发现。而反应界面的周边性修复,热区中的冷区则是骨坏死非常典型的征象。因此全身骨扫描在诊断中可作为一个初始的费用较少的筛选手段,并能排除髋关节之外其他部位的骨坏死病变。

(4)磁共振成像(MRI):MRI机至少应是0.5T以上,采用256×256矩阵。体部线圈、冠状位T1加权以及T2加权成像层厚3mm,若采用较高分辨率的高场MR 机(1.0T)并应用表面线圈与特殊的脂肪抑制脉冲序列将增加MRI的准确性。Gd DTPA增强MRI有助区别血管化的组织与非血管化的组织。主要的是要知道,用此法使坏死病变发生对比增强仅是骨存活的间接征象,由于坏死骨与骨髓虽已被血流丰富的肉芽组织所浸润,但仍未能完成充分的修复过程。

在确立将Gd DTPA增强扫描作为诊断骨坏死常规MRI序列之前,应进一步研究其与组织形态学的相关性,以确立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标准。

有证据表明,MRI是诊断股骨头骨坏死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是在骨坏死早期阶段仅有骨髓改变时。在显示骨坏死始发病变时,由于此时已坏死的脂肪性骨髓还未失去细胞的完整性,或病变太小,在MRI分辨能力之下,常规MRI也可呈假阴性。但多数学者的经验认为MRI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准确性可达90%以上。

MRI的特征性表现:当股骨头外上区发生坏死后,骨修复开始于坏死区和正常骨质之间的界面。形成的新骨组织覆盖于坏死的骨小梁表面,从而产生一个硬化边缘。在T1和T2加权像上,股骨头前上部特征性的异常信号区可被一低信号带所围绕,此低信号带即代表上述硬化边缘。当出现此“线样征”时,即可以确立骨坏死的诊断。另外,在骨坏死边缘的内侧,修复过程进一步形成一纤维肉芽组织带,于T2加权或脂肪抑制序列中,纤维肉芽组织表现为高信号。在低信号线影内侧出现的高信号带即代表上述肉芽组织。当T2加权像上出现“双线征”时,即为MRI骨坏死的特征性表现。不过,无双线征并不能除外骨坏死诊断。在一组统计数据显示90%(37/41)的骨坏死可见线样征,73%(30/41)的骨坏死可见双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