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7911700000008

第8章 常见的体表肿瘤(2)

3.病变周围引流区域有无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1.病灶色素斑块完整切除病检为本病确诊的主要手段,并可鉴别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2.X线摄片或CT检查,排除肺、肝、脑、骨等的转移。

[诊断要点]1.色素斑块位于体表易于摩擦部位,在短期内迅速扩大。

2.有不适当治疗史。

3.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质硬。

4.病理检查为恶性黑色素瘤。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本病发生时间及肿瘤的性状。

2.记录肿瘤的发展情况,色素斑块迅速扩大伴疼痛、出血。

3.肿瘤有无不适当的部分切除、化学烧灼、感染发生。

4.记录区域淋巴结肿大及病理结果和X线、CT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1.当怀疑本病时,应收住院手术治疗,大块切除肿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肢端黑色素瘤应做截肢术,放疗不敏感。

2.肿瘤巨大难以完全切除时,可行冷冻治疗。

3.术后辅助化疗和免疫治疗。

(第四节)脂肪瘤

脂肪瘤是体表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正常脂肪细胞集结而成,好发于四肢、躯干。

[问诊要点]1.皮下肿块何时发生。

2.发病后肿块生长速度如何,有无短期内快速增长,有者要警惕恶变的可能。

3.肿块有无疼痛、肿胀等表现。

4.有无多发性肿瘤、是否为对称性分布,有无家族史。

[体检要点]1.肿块的部位,是多发性还是单发性肿块。

2.脂肪瘤肿块界清、质软,有假囊性感,分叶状,表面与皮肤无粘连。

3.多发性脂肪瘤呈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略硬,触之有轻微疼痛感,可呈对称性,伴有疼痛。

[辅助检查]1.B超真皮层下境界清,回声略低的肿块。

2.病理检查为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偶见幼稚脂肪细胞,伴有不等的纤维血管组织。

[诊断要点]1.体表无痛性肿块,病程较长。

2.肿瘤质软、界清,呈分叶状,诊断较易。

3.多发性脂肪瘤:多发较小的脂肪瘤呈卵圆形,有触痛,对称分布,有家族史。

4.病理检查可确诊脂肪瘤。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肿块的发生时间、肿块所在部位,病程及肿块增长情况。

2.肿块有无压痛、质地、境界、是否分叶状及肿块数目和大小。

3.记录辅助检查和病检结果。

[门急诊处理]1.单发或散发的脂肪瘤可门诊手术。

2.生长快的脂肪瘤、怀疑恶变可能者,应住院手术,术中快速病理证实良恶性,恶性者应扩大手术范围,并行淋巴结清扫。

3.无明显症状或多发性脂肪瘤:不予处理,门诊随访,观察肿块的生长情况,如生长速度、局部性状等。

(第五节)纤维瘤及瘤样纤维病变

本病是位于皮肤及皮下纤维组织的肿瘤,生长缓慢,可分为纤维黄色瘤、隆突性皮纤维肉瘤和带状纤维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问诊要点]1.何时发现体表肿块,发现后肿块生长速度如何。

2.肿块有无疼痛、肿胀等表现。

3.肿块有无短期内快速增长,有者要警惕恶变的可能。

4.肿块是否有多次切除后复发史。

5.肿块是否发生于腹壁肌外伤或剖腹产术后的腹壁手术切口处。

[体检要点]1.纤维瘤质地较韧,光滑、界清、可活动、无压痛。

2.纤维瘤好发于四肢,带状纤维瘤好发于腹壁肌外伤或剖腹产术后的腹壁手术切口处。

3.肿块无炎症、出血或坏死等变化。

[辅助检查]体表纤维瘤经体检大多数能诊断,确诊依赖于切除后病检。

[诊断要点]1.体表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

2.肿块光滑、界清、活动度好。

3.肿块位于躯干或上臂皮下,质硬,境界不清,直径<1cm,内含含铁血黄素呈深咖啡色者,常为纤维黄色瘤。

4.肿瘤位于躯干部,呈瘢痕疙瘩样隆起或有多次手术切除后复发者,常为隆突性纤维肉瘤。

5.肿瘤继发于腹壁外伤或产后的腹壁,夹有增生的横纹肌纤维者,提示为带状纤维瘤。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肿块发生时间、生长速度。

2.肿瘤是否继发于腹壁外伤或产后,有无多次手术切除后复发史。

3.应描写肿块的质地及其与皮肤的关系,肿块的大小、境界等。

[门急诊处理]1.较小的纤维瘤门诊手术切除、标本送病检。

2.隆突性纤维肉瘤收住院做广泛切除术。

3.带状纤维瘤因本病无包膜,术后也易复发,故也应收住院做广泛切除。

(第六节)神经纤维瘤

体表神经纤维的良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可单发在某个部位,亦可多发于体表各个部位。当并发有全身症状时称神经纤维瘤病,又称VonRecklinghausen病,是具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先天性疾病。

[问诊要点]1.了解体表肿块出现时间和肿块生长速度。

2.肿块有无疼痛。

3.有无家族史和智力低下等表现。

[体检要点]1.体表肿块形状、大小、有无多发病灶,挤压肿块时,其远侧肢体有无放射性酸胀感。

2.肿块所在部位皮肤有无色素沉着,肿块有无向深层组织浸润,如波及肌肉、骨骼或关节。

3.头面部、颈部及背部、肢体的神经纤维瘤可巨大如斗。

[辅助检查]切下标本须行病理检查以求确诊,少数神经纤维瘤可恶变为神经纤维肉瘤。

[诊断要点]1.体表发生的梭形肿块,疼痛,生长缓慢。

2.有皮肤软疣状的肿瘤增生、皮下梭形神经瘤、丛状神经瘤及皮肤表面色素斑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之四大特征。

3.本病可伴有智力低下和家族聚集倾向。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肿块发生的部位、特征、数目、压痛,肿块所在部位的皮肤颜色。

2.有无家族史及个人智力发育障碍。

3.记录病理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1.肿块小、局限者,门诊手术切除。

2.巨大神经纤维瘤,住院手术。

(第七节)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独立生长的良性肿瘤,大部分血管瘤发生在皮肤及皮下组织浅层,当发展扩大时可侵犯肌肉及骨骼组织。血管瘤虽属良性肿瘤,但到晚期如侵及或破坏深部重要组织器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应及早治疗。

[问诊要点]1.询问色素斑块或肿瘤发生的时间,如为先天性疾病,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即可发现皮肤红点或红斑并且逐渐增大。

2.有无以下伴随症状——局部酸胀、疼痛,肢体肿块影响站立和行走,患侧肢体生长过快。

[体检要点]1.肿块或斑块所在位置、境界,高出皮肤或在皮下。

2.肿块所在肢体粗大增长,见于蔓状血管瘤。

3.红斑压之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见于毛细血管瘤;肿块质软有膨胀感,肿块受挤压缩小,去挤压后恢复原样(体位试验),见于海绵状血管瘤。

4.肿块有无震颤,有无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1.X线检查血管X线造影检查,可见肿瘤影像,并可估计肿瘤范围、大小及与肢体肌肉的关系。

2.经皮肿块穿刺抽得血液提示为血管瘤。

3.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深部血管瘤的诊断。

[诊断要点]1.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皮肤出现红点或小红斑,渐增大,红色加深,界清,压之稍褪色。

2.海绵状血管瘤位于皮下或肌肉、骨、内脏,皮下肿块可压缩,周围可见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3.混合型血管瘤兼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型的改变。

4.蔓状血管瘤由较粗的小动脉和小静脉相互吻合成有搏动性的血管瘤,初发于皮下,可扩展至骨髓腔,瘤体所在皮肤充血,温度升高,有搏动及震颤,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病历记录要点]1.肿块发生的时间、颜色、形状、变化过程及伴随症状。

2.血管瘤的体检特点,肿块质地、压缩性、搏动感、皮温等。

3.肿块穿刺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1.毛细血管瘤可行门诊手术或液氮冷冻治疗,或行硬化剂治疗:5%鱼肝油酸钠0.3—0.5ml/点,3—4点/次,瘤内注射。

2.生长广泛的毛细血管瘤可试用泼尼松治疗,一般治疗8周,处方如下:

泼尼松(强的松),5mg×40片,用法:10mg,口服,一天3次

3.海绵状血管瘤范围较小者门诊切除;范围较大则须住院手术。

4.蔓状血管瘤应收住院择期手术。

(毛忠琦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