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7911700000025

第25章 肠道疾病(3)

2.有下列情况者应住院手术治疗病程48小时以上、怀疑有肠坏死、前述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者。

(第四节)肠息肉和肠息肉病

肠息肉是一种从黏膜表面往肠腔内突起的病变,大小不等、数量不一、有蒂或无蒂,如肠道广泛出现大量息肉,数量大于100个并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则称为肠息肉病。

一、肠息肉

小肠息肉可发生于小肠任何部位,一般为良性病变,多因引起消化道出血或肠梗阻而被发现;大肠息肉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常为腺瘤型,直径超过2.0cm者易发生癌变。

[问诊要点]1.有无腹部疼痛小肠或回盲部息肉的患者可有反复发作腹部疼痛,伴****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或肠套叠表现。

2.有无便血部分空肠上段息肉可表现大量的暗红色血便,严重者出现休克;高位大肠息肉出血表现为粪中混血,低位表现为粪便表面附血,部分蒂长息肉便时可脱出****外,合并感染时出现脓血便。

3.有无大便习惯改变直肠息肉患者有此改变,如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加,继发感染时加重。

[体检要点]1.腹部检查小肠和高位大肠息肉通常无明显腹部体征,如并发肠套叠则表现为右下腹部空虚感,可扪及肠管形肿块,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

2.直肠指检位于直肠中下段息肉可触及柔软、光滑、带蒂的肿块,退出指套可带血性或脓血性液体。

[辅助检查]1.纤维结肠镜检查由于息肉可广泛分布于大肠不同部位,单纯的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可造成遗漏,建议采用乙状结肠镜检。

2.消化道钡餐或钡剂****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分别适用于小肠和大肠息肉。可见肠腔内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3.血管数字减影造影对于表现为消化道大量出血、诊断不明、怀疑小肠息肉出血的患者可以选用。本方法适用于住院病人。

[诊断要点]1.有以上临床表现。

2.纤维结肠镜、消化道钡餐或钡剂****检查符合上述特征。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有无腹痛史,便血时粪便颜色是暗红色或柏油样,量的多少,是粪中混血还是表面附带鲜血,便时有无肿块脱出,有无排便次数增加和里急后重感。

2.直肠指检所触及肿块距****距离、方位、质地、大小,有无根蒂及其活动程度,退出指套是否带血迹。

3.记录纤维结肠镜、消化道钡餐或钡剂****结果。

[门急诊处理]1.当患者为下列情况者,可行纤维结肠镜息肉摘除术:(1)有纤维结肠镜检适应证;(2)巨大息肉,但根蒂部分直径<2.0cm;(3)息肉本身直径<2.0cm;(4)无明显凝血功能障碍;(5)分散型息肉。

2.当患者为息肉发生癌变者,应住院手术治疗。

二、家族性肠息肉病家族性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息肉多在青壮年期出现,由于婴幼儿时期无息肉生长,所以不属于先天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容易发生癌变。

[问诊要点]1.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

2.有无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解恶臭脓血便、消瘦和贫血。

[体检要点]急性发作期腹部有压痛,部分病例可触及包块,发生在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指检可触及。

[辅助检查]1.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布满息肉,大小不等、有蒂或无蒂,紫红色有光泽,息肉间黏膜正常。

2.X线钡剂****可见多形性充盈缺损,据此可确定病变范围和大致数量。

[诊断要点]1.有家族发病病史。

2.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解恶臭脓血便等特征性表现。

3.纤维结肠镜和X线钡剂****检查结果证实本病。

[病历记录要点]1.家族中类似发病情况和起病年龄。

2.反复的便血、腹痛、腹泻和体重减轻等情况。

3.记录纤维结肠镜和钡剂****结果。

[门急诊处理]1.本病患者应住院手术治疗,手术方法:(1)经纤维结肠镜电灼或微波摘除;(2)全结肠切除术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3)结肠直肠切除术加永久性回肠末段造口术。

2.手术前3天应进行肠道准备,处方:

(1)甲硝唑,0.2g×20片,用法:0.4g,口服,一天3次

(2)维生素K4,4mg×10片,用法:4mg,口服,一天3次

三、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青少年时期起病,属于错构瘤类,可发生癌变。

[问诊要点]1.家族成员中有无类似的发病情况。

2.体表有无色素沉着,本病常在口腔黏膜、唇周、手足皮肤上出现黑色素沉着。

3.有无反复性腹部疼痛、血便或脓血便。

[体检要点]1.口腔黏膜、手足屈侧皮肤有黑斑沉着,直径2.0mm左右。

2.急性期腹部有压痛,严重者有反跳痛或肠鸣音亢进等,甚至出现休克。

[辅助检查]1.全消化道钡剂检查可见胃肠道广泛的细小充盈缺损,尤其是空肠和回肠最为明显。

2.纤维胃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摘除小的、带蒂的息肉,并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

[诊断要点]1.有本病家族史。

2.有反复性腹部疼痛、血便或脓血便。

3.体检有上述特定部位的黑斑沉着。

4.全消化道钡剂、纤维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符合前述所见。

[病历记录要点]1.患者何时开始在身体特定部位有色斑沉着。

2.有无相应的胃肠道症状表现。

3.家族中有无类似的发病情况。

4.记录全消化道钡剂检查、纤维胃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1.部分患者经纤维内窥镜摘除分期分批摘除息肉,定期随访。

2.为下列情况者应住院手术治疗:(1)病变主要位于小肠,内窥镜难以达到;(2)出现并发症如肠梗阻或急性肠坏死;(3)巨大息肉;(4)癌变;(5)反复腹部疼痛和便血致营养不良者。

(第五节)肠肿瘤

一、小肠肿瘤

小肠肿瘤发病率低,占胃肠道肿瘤的1%—2%。较常见的良性肿瘤有平滑肌瘤、腺瘤;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腺癌等较常见,占60%—70%。

[问诊要点]1.有无腹痛,腹痛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为胀痛或隐痛,严重者出现阵发性绞痛。

2.有无消化道症状,本病可伴有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等。

3.有无肠道出血,本病可为便血或柏油样便,乃至排大量的鲜红色血便。

4.有无类癌综合征表现,本病可表现有头面部以及躯干以上皮肤潮红、腹泻、心慌、胸闷和气急等,多见于小肠类癌肝转移患者,常见诱因如肿瘤受挤压、饮酒或情绪激动等。

[体检要点]1.常可触及活动的、移动范围大的肿块。

2.腹部有压痛,肠鸣音亢进等。

[辅助检查]1.X线钡剂检查以全消化道钡剂检查为主,但仅约20%患者获得阳性结果,对疑有十二指肠肿瘤的患者,采用低张性钡剂造影可提高检出率。

2.纤维十二指肠镜、纤维小肠镜检查可提高小肠肿瘤诊断率。

3.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肿瘤急性出血有诊断价值,适用于:(1)出血部位造影剂向肠腔内溢出;(2)肿瘤区血管狭窄或堵塞;(3)动静脉分流现象;(4)肿瘤轮廓影;(5)肿瘤新生血管等。

4.尿液检查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明显增加有助于类癌的诊断。

[诊断要点]1.有间断性腹痛伴便血。

2.相关辅助检查符合上述特征。

3.本病的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大多在剖腹探查时发现。

[病历记录要点]1.中下腹部疼痛反复发作病史。

2.消化道出血史。

3.类癌综合征表现。

4.相应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由于本病诊断困难,常因便血多、治疗无效而行剖腹探查时发现。

1.诊断明确者应早期手术治疗。

2.由于长期出血,贫血严重者在术前应予纠正。

二、结肠癌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因素包括过度高脂高蛋白饮食、遗传易感性、缺乏适度体力活动等,一般认为家族性肠息肉病、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血吸虫性肉芽肿等与本病发生有明显关系。肿瘤可发生于结肠任何部位,但以乙状结肠居多,其次为盲肠、升结肠、肝曲和脾曲结肠。

[问诊要点]1.有无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这些都是本病最早出现症状,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腹泻或与便秘交替、粪便中带脓血或黏液。

2.有无腹痛,本病多有持续性隐痛。

3.有无腹胀、阵发性绞痛、****排气排便消失等表现,有者表示肿块已引起肠梗阻。

4.有无全身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乏力和低热等。

[体检要点]1.腹部可以触及质硬、表面不光滑、比较固定的肿块,轻度压痛。

2.肿瘤发生穿孔时出现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3.可有贫血貌。

4.由于肿块位置较高,肛检大多为阴性。

[辅助检查]1.X线钡剂****或气钡双重造影肿块型表现为肠腔充盈缺损、狭窄、黏膜破坏或不规则;溃疡型表现为龛影和黏膜破坏;浸润型表现为肠壁僵硬、肠腔不狭窄。

2.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肿块、溃疡、狭窄等,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3.血清癌胚抗原测定正常值2.5—5ng/ml,本病患者癌胚抗原值大多明显增高,可以帮助判断预后和复发。

4.B超检查对明确是否有肝脏、胰腺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有诊断意义。

[诊断要点]1.有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

2.体格检查中腹部触及肿块。

3.X线检查结肠腔有充盈缺损或龛影。

4.纤维结肠镜加组织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5.有上述临床表现的老年患者,尤其要警惕本病。

[病历记录要点]1.患者有无排便习惯改变如无故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大便性状改变,如粪便是否带血、黏液或脓性液体。

3.腹部检查触及质地较硬、比较固定肿块。

4.记录X线钡****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1.本病患者应住院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

2.手术前3天应有充分的肠道准备,处方:

(1)甲硝唑,0.2g×20片,用法:0.4g,口服,一天3次

(2)维生素K4,4mg×20片,用法:4mg,肌内注射,一天3次

(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