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应加强防护,定期体检,以保护工作人员健康。预防控制方法就是开展灭鼠运动,从根本上清除传染源。
531.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兔病毒性出血症(ViralHemorrhagicDiseaseofRabbits)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HV)引起的兔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又称兔病毒性出血性肺炎、兔病毒性败血症、兔病毒性出血热等,是一种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对实验用兔构成严重威胁。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只发生于家兔,且60日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发病急,死亡率高,断奶后育成兔死亡率稍低,哺乳期仔兔很少发病死亡。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兔和带毒兔,常常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也可通过被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饲料、饮水、实验器械及实验人员等间接传播。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各种途径接种的人工感染均可引起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以冬春季多发。
532.兔病毒性出血症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病兔突然死亡,临死前兴奋、挣扎、抽搐、惨叫。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超急性型:多见于非疫期或流行初期,无任何前兆或稍有呆滞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病兔食欲骤减,精神很差,蜷缩不动,皮毛无光,体温高达41℃以上,喜饮水,迅速消瘦,一般病程为12~48小时,死前突然兴奋挣扎,在笼内狂奔,啃咬笼具,然后两前肢伏地,后肢支起,全身颤抖,侧卧,四肢抽搐,死前惨叫。
(3)慢性型:多见于3月龄小兔,病兔精神欠佳,食欲减少或废绝,喜饮水,被毛无光,消瘦,体温41℃。病程较长,多数病兔可耐受而逐渐康复。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可以确诊此病。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检验法等。
533.兔病毒性出血症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本病发病急,死亡率极高,常常造成实验兔的大批死亡,导致实验中断,带来巨大的损失。
预防与控制: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是预防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常规性工作。目前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定期注射组织灭活疫苗。
534.犬瘟热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犬瘟热(CanineDistemper)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的传染病。早期表现双相热型、急性鼻卡他,随后以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少数病例出现鼻部和脚垫的高度角化。
流行病学特点:在自然条件下,犬科动物均易感。这些易感动物,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可成为传染源,而犬的危险性更大。感染动物从鼻液、唾液、眼分泌物和尿中排毒,从而污染饲料、水和器具,通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由含毒的飞沫、空气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发,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以不满1岁的幼犬最为易感,并与免疫状态有关。
535.犬瘟热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临床症状:潜伏期通常为3~5天,病初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随之体温升高到39.5~41℃,持续2天左右,此时出现病毒血症,然后体温下降至常温,患病犬感觉正常,食欲也有所恢复。约维持两三天后,体温再次升高到41℃以上,有的持续较长,病情渐趋恶化,精神极度萎靡,食欲废绝,眼睑和头部肿胀,呕吐,严重的发生下痢,粪便中混有黏液或血液,多数转归死亡,病死率极高。
诊断:本病病型复杂多变,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常常不能确诊,确诊通常要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法、ELISA试验等。
536.犬瘟热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一旦发生犬瘟热,常可使大批动物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
实验犬患本病无治疗意义。预防本病的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是鸡胚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经多年使用表明其安全有效,且可用于紧急接种,免疫期6个月以上,常采用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的接种途径。
537.犬细小病毒感染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犬细小病毒感染(CanineParvovirusInfection)又称犬传染性肠炎或犬病毒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CPV)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心肌炎为特征。
流行病学特点: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病犬是主要传染源,自粪便、尿、唾液、呕吐物排毒,康复犬的粪便内可能长期带毒,加之犬细小病毒的抵抗力极强,犬场一经污染就很难彻底根除。传播途径主要经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饲料由消化道传染。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但以刚断乳至90日龄的幼犬较多发,病情也较严重,断奶前的幼犬,常呈现非化脓性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纯种犬比杂种和土种犬的易感性更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天气寒冷,气温骤变、饲养密度过高或有并发感染等均可加重病情和提高死亡率。
538.犬细小病毒感染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犬细小病毒感染在临床上表现各异,与年龄和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3~4周龄仔犬多呈急性心肌炎症状,病死率达80%~100%;5~6周龄幼犬发病初期出现肠炎症状,剧烈腹泻,继而有心肌炎症状;青年犬多数先发生呕吐,继而腹泻;老龄犬很少呈显性感染。患肠炎型犬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液体,后混有血液的水样稀便,有恶腥臭味,体温升高到41℃以上,沉郁,废食,虚弱,腹泻多日后脱水,最后由于心力衰竭和酸中毒而死亡。病程不一,短的1周,长的45天以上。心肌炎型症状常无先兆性症候,或仅表现轻度腹泻,继而突然衰弱,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心脏听诊出现杂音,心电图发生病理性改变,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诊断:根据特征性症状、流行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如采取肠管和心脏病料作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到包涵体即可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电镜与免疫电镜观察病毒,血清学方法有用猪红细胞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试验、ELISA试验等。
539.犬细小病毒感染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一旦发生犬细小病毒感染,常可使大批动物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
实验犬患本病无治疗意义。预防本病的最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用五联苗进行免疫注射,效果显着。
540.狂犬病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俗称疯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V)引起的人和所有温血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极度兴奋、狂躁、意识丧失,终因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典型的病理变化为非化脓性脑炎,在神经细胞胞浆内可见内基小体。
流行病学特点: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此病毒易感。因此,一定要使实验动物种群与野生动物严格隔离。犬、猫等实验动物对此病毒高度易感,应及时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季发病率稍高,可能与犬的性活动及温暖季节人畜移动频繁有关。本病流行的连锁性特别明显,以一个接着一个的顺序呈散发形式出现。伤口的部位靠近头部和前肢或伤口越深,发病率越高。发病年龄与性别之间无差异。
541.狂犬病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14~56天,最短8天,最长数月至数年。犬、猫、人平均20~60天,潜伏期的长短与咬伤的部位、深度、病毒的数量与毒力等均有关系。病型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死于狂犬病的犬,脑软膜血管扩张充血,轻度水肿,脑灰质和白质小血管充血,并伴有点状出血。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咬伤病史,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学检查,对怀疑为狂犬病的动物,取其脑组织、唾液腺或皮肤等标本,作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查,免疫荧光试验等。
542.狂犬病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构成对人的威胁。犬、猫、猴、兔及啮齿类实验动物,一旦发病,实验研究需立即终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扑杀发病动物,房舍和周围环境彻底消毒,避免疫情扩散。
实验用犬进行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方法。
543.犬病毒性肝炎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犬病毒性肝炎(CanineViralHepatis)是由犬Ⅰ型腺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分两型,即犬肝炎型、犬呼吸道型。
流行病学特点: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犬的呕吐物、唾液、粪便等排泄物都带有病毒,康复犬可以获得终身免疫,但病毒能在肝脏外生存,经尿长期排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以外寄生虫为媒介传染,但不能由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本病不同季节、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尤其是不满1岁的幼犬,感染率和致死率都很高。
544.犬病毒性肝炎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肝炎型的潜伏期为2~8天。轻症状病例仅见精神不振,食欲稍差,往往不被人注意。重症病例体温升高至40~41℃,食欲不振,有时呕吐,粪便带血。右腹部有压痛,扁桃体发炎,部分病例眼、鼻有浆液性黏液分泌物。白细胞总数显着减少,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呼吸型潜伏期5~6天,患病动物体温升高1~3天,精神沉郁,食欲降低,呼吸困难,干咳。有的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剖解变化,可以初步作出诊断。肝组织活检才能对肝炎型做出确诊。对血清中本病毒的抗体,可以用补体结合反应、ELISA、间接血凝反应等方法测定。
545.犬病毒性肝炎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实验犬感染该病毒可使犬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改变机体的酶系统和免疫反应性,影响实验研究的正常进行。
本病预防接种可用犬肝炎灭活苗或弱毒苗,可单独使用或与犬瘟热疫苗联合使用。
546.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FelinePanleukopenia)又称猫传染性肠炎或猫瘟热,是猫及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高热、呕吐、精神委顿、腹泻、高度脱水、明显的白细胞减少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病原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除能感染家猫外,还可感染其他猫科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随病猫粪、尿等排泄物和鼻、眼、唾液等分泌物以及呕吐物排出病毒,从而污染饲料、饮水、器具和周围环境,通过直接接触或经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节肢动物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除水平传播外,妊娠母猫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本病冬末至春季多发,尤其是3月份发病率最高。1岁以内的幼猫发病率高达83.5%,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降低。若猫经长途运输、饲养条件骤变,以及与来源不明的猫混杂饲养,则易引起急性暴发,病死率可达90%以上。
547.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本病潜伏期2~9天,平均4天。早期表现倦怠,食欲减退,首次体温升高到40℃左右,持续约24小时,然后恢复至常温,2~3天后体温再一次升高,呈明显的双相热型,体温达40℃。此时症状严重,精神极度沉郁,被毛粗乱,呕吐频繁,初为无色黏液,后为含有泡沫的黄绿色黏液。食欲废绝,有的发生下痢,严重的便血,多数患病猫喜饮污水。病后期蹲伏不动,严重脱水,极度虚弱,眼、鼻流出脓性分泌物,最后衰竭而死亡。典型血液学变化是第二相发热后白细胞数迅速减少,有时减少达一半,严重者血液涂片很难找到白细胞,故称该病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双相热型、临床症状、特征性的白细胞减少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做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最常用的是用猪红细胞作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法等。
548.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本病严重干扰血液学指标的观察,同时引起猫大批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
实验猫患本病无治疗意义。免疫预防是预防本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使用的有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联合疫苗三类,免疫效果均较好。
549.猴B病毒病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猴B病毒病(BVirusofMonkey)是由猴B病毒(又称疱疹病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
流行病学特点:B病毒的自然宿主为恒河猴,其他种类也有自然发病的报道。野生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远高于自繁猴,不同年龄、性别的猴均可感染B病毒,雌雄猴之间易感性无差异,但随年龄增长,B病毒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B病毒感染的特征是潜伏性和复发性,急性感染时,病毒可直接在猴群内传播,通过咬伤、抓伤、密切接触等感染健康猴。另外根据观察,B病毒感染多发生于阴雨潮湿天气。
550.猴B病毒病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恒河猴的幼仔被感染后,可能由于母源抗体免疫保护而呈现亚临床症状,常引起口腔病变,表现为水疱性溃疡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例有多发性皮肤疱疹,伴有发热,但大多数猴呈隐性感染。除口腔黏膜外,皮肤也易出现水疱和溃疡,病猴鼻内有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常并发结膜炎和腹泻,偶见口腔内有细菌和真菌的继发感染。
诊断:病毒分离和鉴定或血清学试验(常用中和试验和ELISA试验)是比较简便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另外,在溃疡边缘刮下的上皮细胞内如发现典型的核内包涵体亦可初步作出诊断。
551.猴B病毒病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猴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一般并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不易造成实验的中断,但必须注意的是猴B病毒对实验人员和饲养人员的严重威胁,它会引起人的致死性脑感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预防控制:恒河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具有很高的感染率,且随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应实行单笼饲养;定期检疫,淘汰阳性猴,逐步建立无B病毒感染猴群。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应坚持以自繁猴进行实验为主,对野外捕获的野生猴,应视为B病毒可疑感染者,严格进行隔离检疫,确认为B病毒阴性者方可用于实验研究。
552.沙门菌病是由哪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又名副伤寒,是各种动物由沙门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动物流产。许多种类实验动物均可感染沙门菌,在实验动物中最常见的是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沙门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之一。
沙门菌是革兰阴性杆菌。许多血清型沙门菌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尤其是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毒素耐热,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