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实验动物科学与应用
7911500000027

第27章 实验动物防疫与疾病的控制(1)

484.实验动物病毒学应掌握哪些内容?

病毒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小的微生物,却严重危害实验动物的健康,干扰动物实验的结果,为了预防和控制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作为一个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掌握以下实验动物病毒学方面的内容:

(1)病毒学的基本特征,这是了解病毒学的基础。

(2)病毒学的分类,不同的病毒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的致病性是不一样的,其干扰生物医学研究、污染生物制剂和肿瘤移植物的程度也不同。

(3)病毒的形态及大小,病毒的物理化学性状。

(4)病毒的抵抗力和病毒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程序。

(5)常见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与分布、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预防和控制的措施、对实验研究的干扰程度等。

485.病毒的微生物学特征有哪些?

(1)病毒不同于其他微生物,它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为单股或双股。

(2)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地进行生长和繁殖。

(3)没有核糖体和转运RNA,无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酶,病毒mRNA在转录时,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及其他物质。

(4)对一般的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不敏感。

486.实验动物病毒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根据病毒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的致病性,以及干扰生物医学研究、污染生物制剂和肿瘤移植物的程度,可将病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人畜共患病原体: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有较强致病性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对自然宿主致病性弱,但可引起人的致病性感染。

(2)烈性传染病病原体:对自然宿主致病性很强,常引起暴发流行,甚至毁灭整个种群。

(3)动物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的流行,影响动物的健康,并对研究产生严重的干扰;对自然宿主无致病性,但可引起其他动物的致死性感染。

(4)污染生物制剂的病原体: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无明显致病性,但可污染生物制品、肿瘤移植物和细胞培养物等。

487.外界因素对病毒有哪些影响?

(1)干燥: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与其使用方法及病毒的种类有关。

(2)温度: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强,通常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但不耐热,大多数病毒在55℃经30分钟即被灭活。

(3)射线:所有病毒对电磁辐射都敏感,特别是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

(4)甘油:大多数病毒能保存于50%甘油中。

(5)pH:所有病毒在pH为7时都比较稳定,对酸碱的抵抗力差异较大。

(6)酸和碱:强酸和强碱均能杀灭病毒,强碱作用更大。

(7)抗菌物质:一般的抗菌物质如青霉素、链霉素对病毒无作用。

488.如何进行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

确诊病毒的存在:通过检查包涵体、接种动物和鸡胚以及细胞、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或免疫电镜技术、血清学等方法来确定病毒的存在。

确认有无特异的病毒抗体存在:动物患病后通过检查动物体液中有无病毒抗体的存在,作为该病毒存在的诊断依据。

489.实验动物细菌学应掌握哪些内容?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个体微小,一般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却严重危害实验动物的健康,干扰动物实验的结果。为了预防和控制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作为一个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掌握以下实验动物细菌学方面的内容:

(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细菌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2)细菌的构造及其特殊的结构;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

(3)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以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常见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预防和控制的措施、对实验研究的干扰程度等。

490.细菌的微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外部形态较简单,仅有3种基本类型,即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并因此而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细菌的构造: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细胞核等基本构造。另外,有的细菌还具有荚膜、鞭毛、芽胞等构造。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细菌由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组成,其中水是组成细菌的最基本的成分,约占菌体总重量的75%~80%,固形物质由C、H、O、N四大元素构成,占菌体总重量的20%~25%。细菌的物理性状主要指比重和渗透压,不同生长期的细菌比重不同,一般均大于1.0。细菌的渗透压比动植物细胞高,革兰阳性菌为20~25个大气压。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浆均参与渗透压的调节。

任何细菌生长繁殖均需要合适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温度和pH以及渗透压。另外,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对气体也有要求,其中主要是需要氧气和二氧化碳。

491.外界因素对细菌有哪些影响?

某些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化学成分和新陈代谢影响极大,因此可以用它来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对细菌影响较大的理化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线、声波、渗透压、消毒剂、pH等。

(1)温度:不同的温度对细菌的生命活动呈现不同的作用。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是最有效的灭菌方法。高温灭菌的方法可分为干热法、湿热法两种。

(2)日光和紫外线:日光是最有效的天然杀菌因子,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紫外线,绝大多数细菌对日光和紫外线敏感。

(3)消毒剂:许多消毒试剂都有抑制和杀灭细菌的作用,但灭菌效果与消毒试剂的浓度、消毒时间、有机物的存在、微生物的种类和是否形成芽胞有关。

(4)化学治疗剂:用于消除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寄生虫的化学药品,对于实验动物而言,显然是不适用的。

(5)pH:pH影响细菌的营养代谢活动,减弱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甚至引起细菌的死亡。

492.何谓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实验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493.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是:能在实验动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媒介物(生物或非生物的传播媒介)相互传播,构成流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实验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体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4个阶段。

494.传染性疾病对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带来哪些危害?

实验动物感染传染性疾病后,其主要危害表现在3个方面:

(1)携带人畜共患病原体,直接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影响动物的生产,烈性传染病可导致整个动物群的毁灭,而另一个严重的后果是使整个动物群带毒,带毒群体很难净化,会反复暴发疾病,造成生产和研究的巨大损失。

(3)干扰实验结果,如导致实验终止、重复性差,或结果无法解释,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因此,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准确的必要条件。

495.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被终止。

496.何谓传染源?

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来说,传染源就是指受感染的实验动物,包括传染病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的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设施、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均可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497.何谓实验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到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经水及食物传播、虫媒传播、垫料传播等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二是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感染,这是防止实验动物传染的重要环节之一。

498.何谓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舔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如狂犬病病毒、动物艾滋病病毒、猴B病毒等的传播。

499.何谓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传播。从传染源中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间接接触一般通过非生物性传播媒介和生物性传播媒介途径而传播。

500.非生物性传播媒介有哪些?

非生物性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空气、飞沫、尘埃、饲料和垫料、饮水和水瓶以及笼具等其他器具。

501.生物性传播媒介有哪些?

生物性传播媒介包括:

(1)节肢动物:包括苍蝇、蚊子、蟑螂、蚤、螨、虱和蜱等。

(2)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啮齿类动物:该类动物经常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

(3)从外部购入的实验动物:尤其是普通级动物,未经严格检疫和隔离,经常携带各种病原体,或是处于传染病的潜伏期、转归期动物。

(4)饲养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如不注意遵守卫生防疫制度,消毒不严格,容易传播病原体。有些人畜共患的疾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人也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将疾病传播给实验动物。

502.何谓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从广义上讲属于间接接触传播,它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经胎盘传播:如支原体、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

(2)经卵传播:如鸡白血病病毒、沙门菌等。

(3)经产道传播:如布氏杆菌、犬疱疹病毒等。

503.何谓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是指对某一种或几种传染病病原体敏感的动物。实验动物对某一病原体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实验动物特异的免疫状态也是决定性因素。犬、猫、猴等大型实验动物可采用疫苗,提高动物的特异免疫状态,而啮齿类小动物则不能。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的动物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具有遗传性差异,不同年龄的动物对某些传染病的易感性也有所不同。

504.何谓实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包括哪几种形式?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范围、传播速度、发病率的高低以及病例间的联系程度称为流行强度。

流行强度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散发性:传染性疾病在一定时间内呈散在性发生或零星出现,而且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明显联系的现象。

(2)地方流行性: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传染病流行的范围小,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

(3)流行性:在某一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中某种疾病发病率超过预期水平的现象。

(4)暴发性:在局部范围的一定动物群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病例的现象。

(5)大流行性:某些疾病具有来势猛、传播快、受害动物比例大、波及面广的流行现象。

505.为什么实验动物不采用疫苗接种和药物防治疾病?

实验动物,特别是一些小型的实验动物,由于以下原因而不应采取疫苗接种或药物治疗:

(1)应用疫苗或治疗制剂可能干扰实验结果,而使实验无效。如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使动物的肝、胆、肾等脏器组织产生毒性损伤,影响实验结果。

(2)经过治疗或免疫的动物,外表虽然健康,但仍带菌或带毒,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如沙门氏菌即使采取药物治疗,也不能使其从动物群中彻底根除。

(3)对小型实验动物,采取治疗措施,尤其是需要用特殊药物的个体治疗,经济上也不合算。

506.实验动物传染病预防措施有哪些?

注意卫生,加强消毒,消灭病原体,是搞好预防工作的根本措施。具体包括:

(1)饲养人员应严格按照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要求进行规范操作,认真做好各种记录,发现情况,及时上报。

(2)实验动物设施周围应无传染源,不得饲养非实验用家畜家禽,防止昆虫及野生动物侵入。

(3)坚持平时卫生消毒制度,降低环境设施中的病原体含量。

(4)不从疫区引进实验动物及用具。

(5)各类实验动物应分室饲养,以防交叉感染。饲养室禁止非饲养人员出入和各类人员互串,购买或领用动物者不得进入饲养室内。

(6)饲料和垫料库房应保持干燥、通风、无虫、无鼠,饲料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7)饲养人员和兽医技术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的人员不应从事实验动物工作。

507.实验动物发生疫病时应该采取哪些扑灭措施?

做好兽医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受感染动物,是防止传染扩散,及时扑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

(1)及时发现、诊断和向管理部门和防疫部门上报疫情,并通知附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迅速隔离患病动物,对污染的环境和器具紧急消毒,停止实验,对动物进行观察或淘汰。

(3)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鼠痘、流行性出血热等应采取隔离封锁等综合性措施,淘汰、焚烧全部动物,对场地进行彻底消毒、空厩后,方可解除隔离封锁。

508.实验动物发生疫病时隔离措施有哪些?

实验动物的隔离措施主要用于新引入的动物、患病和可疑感染的大动物。隔离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蔓延。

隔离场所应离开动物饲养繁殖区,小动物最好隔离在不锈钢隔离器中,大动物的隔离区应在生产区外的独立房舍中。隔离场所为一独立的饲养系统,人、物、料、气和水都不与原生产区交叉,应禁止一切闲杂人员和其他动物出入和接近。工作人员出入应遵守消毒制度。

隔离区内的用具、饲料、粪便等必须经彻底灭菌或焚烧处理。

对于发生了烈性人畜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的动物群,应及时扑杀,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

在大型实验动物饲养场,为了防止由于引种带入新的病原菌,多采用引入冷冻胚胎的方式引种,而动物实验场则应引入有生产许可证和合格证的动物,对整个动物实验场或使用房舍采用全出、全进的方式,全部淘汰原有动物,经消毒后再引入新的动物。

509.如何进行实验动物健康状况监护?

(1)应当全面细致地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行为习性、体态营养、神态及反应性、被毛和皮肤、采食和饮水、粪尿、呼吸、心跳、体温等。对有传染病异常症状的动物应特别注意观察。

(2)不同种属、品种及模型动物有其特异性,应与其他动物区别。

(3)必要时应进行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营养学、病理学、血清免疫学检查以协助诊断。

(4)发现健康异常时,应从流行病学角度对环境设施、卫生管理、饲料质量、外界疫情、气候季节、人员、动物、物资来往等方面综合分析。

510.如何对实验动物进行检疫?

(1)检疫原则:检疫就是利用各种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对实验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检疫步骤与时间视各动物设施的需求而定,必要时以安乐死方式牺牲数只做检查,以确定有无潜在性疾病存在,避免新引进动物造成本设施内已经饲养的健康动物群感染疾病。

(2)检疫项目: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标准。

(3)检疫时间:新引进动物检疫时间在啮齿类动物一般施行2周隔离、犬和猫为2周、兔为2周、灵长类动物为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