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液科速查手册
7909500000028

第28章 血液科特殊检查及操作

骨髓穿刺术和骨髓活检术

骨髓穿刺是抽取少量骨髓进行检查。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骼松质网眼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有大量脂肪组织。随年龄增长,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代替。红骨髓保留于椎管、胸骨、肋骨、锁骨、肩胛骨、髂骨、颅骨及股骨和肱骨上端的松质内,是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是血液病的重要病理变化。

骨髓活检是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简称,就是用一个特制的穿刺针取一小块0.5~1cm长的圆柱形骨髓组织来做病理学检查。

操作方法与骨髓穿刺术完全相同,取出的材料保持了完整的骨髓组织结构,能弥补骨髓穿刺的不足。

适应证

1.外周血三系成分或形态异常。

2.出现原因不明的下述体征者发热、肝脾大、淋巴结肿大、骨质破坏或骨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明显增快、胸腔积液、高钙血症和皮肤受损、尿蛋白和肾受损(尤其年龄较大者)、紫癜和黄疸。

3.需要做治疗观察或其他检查者如白血病或淋巴瘤化疗后、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染色体检查、骨髓细菌培养等。

4.其他寄生虫病、骨髓转移癌、风湿性疾病等。

禁忌证

骨髓穿刺的禁忌证很少,除血友病等凝血因子严重缺陷的患者属于骨髓穿刺的禁忌证,其他患者均可以考虑进行骨髓穿刺,但是局部皮肤有炎症时需要避开。

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主要考虑选在容易穿刺、周围没有重要的脏器、造血旺盛的骨髓腔,临床上常用的三个穿刺部位是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和胸骨。

操作步骤

1.体位进行髂后上棘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髂前上棘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胸骨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后背垫高。

2.消毒、麻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皮肤以及骨膜的浸润麻醉。

3.穿刺针进针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用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保持针体与骨面呈30曘~40曘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则将穿刺针围绕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骨髓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4.抽吸拔除针芯,接上干燥的20ml注射器,抽吸骨髓液。

在抽吸的瞬间,患者往往有短暂的酸痛感,随即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ml为宜。

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由助手进行骨髓涂片和外周血的涂片。

5.抽吸完毕将针芯重新插入,拔出穿刺针,纱布覆盖针孔,按压1~2分钟,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

1.骨穿前向患者解释骨穿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操作后记录操作过程以及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3.抽吸骨髓液避免过多,一般在0.2ml以内,以免影响有核细胞增生度判断、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

4.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5.骨髓液抽取后立即涂片。

6.多次干抽时应进行骨髓活检。

脾穿刺术

由于脾组织较脆,血运丰富,穿刺易引起破裂出血。现临床应用较少。

适应证

用于需要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来判断原因不明的脾大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大量腹水则不宜行此检查。

操作步骤

1.患者取仰卧位。

2.确定穿刺点。

3.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针。

4.术毕,拔针后,覆盖消毒纱布,立即用手按压5~10分钟,用胶布固定,多头腹带包扎。

5.穿刺后卧床休息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内出血。

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测血压、脉搏,并行胸部X线检查。

2.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阳性率高。

腰椎穿刺术

适应证

1.检查脑脊液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2.鞘内注射药物。

3.测定颅内压力,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

禁忌证

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盘水肿或脑疝先兆者,凡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时、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为禁忌。

操作步骤

1.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

2.确定穿刺点,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

4.穿刺针进针。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针尖稍斜向头部(成人进针深度4~6cm,儿童进针深度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感消失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收集2~5ml脑脊液送检,如需培养时,应用无菌操作法留标本。

6.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7.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颅内压降低,导致头痛。

注意事项

1.穿刺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面色异常,如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2.鞘内给药时,应先放等量脑脊液,然后再注入等量药液。

淋巴结穿刺与活检

一、淋巴结穿刺

适应证

感染、造血系统、转移癌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禁忌证

1.局部皮肤有炎症。

2.凝血功能异常。

操作步骤

1.选择穿刺部位选择适于穿刺,并且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2.消毒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和操作者的手指。

3.穿刺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淋巴结,右手持10ml干燥注射器(针头为18~19号),沿淋巴结长轴刺入淋巴结内(刺入的深度因淋巴结的大小而定),然后边拔针边用力抽吸,利用负压吸出淋巴结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

4.涂片固定注射器的内栓,拔出针头后,将注射器取下充气后,再将针头内的抽取液喷射到载玻片上,并及时制备涂片。

5.包扎固定穿刺完毕,穿刺部位敷以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要选择易于固定、不宜过小和远离大血管的淋巴结。

2.穿刺时,若未能获得抽取液,可将穿刺针由原穿刺点刺入,并在不同方向连续穿刺,抽取数次,直到获得抽取液为止(但注意不能发生出血)。

3.制备涂片前要注意抽取液的外观和性状。炎性抽取液为淡黄色,结核性病变的抽取液为黄绿色或污灰色黏稠样液体,可见干酪样物质。

4.最好于餐前穿刺,以免抽取液中脂质过多,影响检查结果。

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

适应证

全身或局部淋巴结肿大,怀疑有白血病、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结核、肿瘤转移或结节病,而淋巴结穿刺检查不能明确诊断。

禁忌证

1.局部皮肤有炎症。

2.凝血功能异常。

操作步骤

1.选择穿刺部位选择明显肿大、且易于操作的淋巴结。

2.麻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然后做局部麻醉。

3.取材常规方法摘取淋巴结。

4.送检摘取淋巴结后,立即置于10%甲醛或95%乙醇中固定,并及时送检。

5.包扎固定根据切口大小适当缝合数针后,以2%碘酊棉球消毒后,敷以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仔细,避免伤及大血管。

2.如果临床诊断需要,可在淋巴结固定前,用锋利刀片切开淋巴结,将其剖面贴印在载玻片上,染色后用显微镜检查。

血细胞自动分析

血细胞自动分析是取代血常规等传统血细胞检测方法的多参数自动化检测项目。

原理

电阻检测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待测液体中置一微孔,在微孔的两端各加一定电压的电极,当液体中的颗粒经过微孔时,电极间的电阻就会产生瞬间的变化,因而产生电脉冲,对这种电脉冲进行计数就可得到颗粒的数量,脉冲幅度的大小表示颗粒体积的大小,经过对各种细胞所产生脉冲的大小电子的选择,可以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细胞;在液体中加上一定的负压就能使经过微孔的液体流动。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在被稀释的血液中加入溶血剂后,使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进入血红蛋白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一般在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b含量成比例,仪器便可显示Hb浓度。

注意事项

1.如存在幼稚细胞时,常混在单核细胞甚至淋巴细胞范围内。

2.不能替代血涂片和骨髓象,外周血白细胞所能够反映的细胞成分,如白血病细胞,与骨髓象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急性白血病早期,血细胞自动分析计数可暂时不符合该病表现,故不可草率除外。

3.某些因素对报道结果可能有影响,如严重的高黏血症,其血小板计数可以受到干扰,常使计数偏低;严重肝病患者,由于红细胞膜溶解不全而干扰白细胞计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