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液科速查手册
7909500000019

第19章 白细胞疾病(11)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的少见的多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变(polyneuropathy,P)、脏器肿大(organomegaly,O)、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E)、单克隆毭球蛋白病(monoclonalgammopathy,M,也叫M蛋白)和皮肤改变(skinchanges,S)。POEMS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骨硬化性骨损害,活检可见恶性浆细胞,因此属于浆细胞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而POEMS综合征可能是一种副瘤综合征。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

(1)多发性神经病变。

(2)肝、脾或(及)淋巴结肿大。

(3)常见的内分泌改变是性腺功能减退、糖耐量减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4)绝大多数患者可检测到M蛋白和骨损害。

(5)局灶性或全身性色素过度沉着、皮肤增厚、多毛、多汗等。

2.次要表现患者还可以表现为发热、胸腔积液、腹水、外周水肿、视盘水肿、肺动脉高压、肾疾病、心肌缺血和动脉闭塞。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血常规、血清蛋白电泳、骨髓穿刺、骨X线检查。

2.次要检查脑脊液蛋白水平几乎均升高,常大于1g/L。

肌电图检查示混合性轴索变性和脱髓鞘损害。内分泌病变需要做相应的内分泌检查。

3.检查注意事项M蛋白浓度低。很少超过30g/L,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可能被藏在毭或毬中,仅在血清或尿免疫电泳中发现。骨髓穿刺浆细胞小于5%。骨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增殖性骨损害,骨硬化部位的活检可见恶性浆细胞。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对于不同的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

2.具体治疗方法临床试验提示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他莫昔芬(Tamoxifen)、血浆交换以及放疗与各种方法结合治疗本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histioaytosis)简称恶组,是异常的组织细胞呈系统性、进行性浸润的高度恶性增生性疾病,广泛浸润各组织器官。临床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等特征。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贫血、感染和出血症状,以及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2.次要表现

(1)呼吸系统浸润: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其次有咳嗽、胸痛、气短、咯血、肺部啰音并可出现呼吸衰竭。

(2)皮肤损害:病损以结节和肿块最为常见,可伴有溃疡,尚可伴有非特异性损害如斑丘疹、紫癜及红皮病等。

(3)胃肠道浸润: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肠穿孔及类似肠炎、肠结核、部分肠梗阻的症状。

(4)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失眠、头痛、脑神经麻痹、癫痫样发作、精神异常、尿崩症、截瘫和脑出血等。

3.误诊分析一些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结核、病毒性肝炎、寄生虫病及结缔组织病等组织中可见到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大多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当大量异组细胞在周围血中出现,白细胞计数可达10x109/L以上。

2.骨髓象多数病例骨髓中找到数量不等散在或成堆的异组细胞。一般可分为以下三型:栙异形组织细胞;栚多核巨组织细胞;栛吞噬型组织细胞。异形组织细胞和(或)多核巨细胞对恶组有诊断意义。吞噬型组织细胞在其他疾病也可出现,因此缺乏特异性诊断价值。

3.组织活检肝、脾、淋巴结及受累组织病理切片中,可发现各种异常组织细胞浸润。恶组细胞的免疫表型为CD45+、CD30-、CD68+(KP-1+),没有T或B细胞的免疫表型和TCR与Ig基因重排。

4.检查注意事项组织活检及骨髓象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联合化疗。

2.具体治疗方法可选择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CHOP加依托泊苷(VP-16)组成的CHOPE方案。

3.治疗注意事项因本病进展快易并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应在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联合化疗。

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LCH)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患,朗格汉斯细胞(LC)增生是其共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而临床上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存在明显的差异。

LCH呈散发,见于任何年龄组,但以儿童居多,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2~3岁。LCH的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为1.5:1。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降低,男性患者此种趋势更为明显。伴多系统损害的LCH大多发生于2岁之前,90%发生于20岁之前的患者。5岁后的病例,则半数病变仅为单灶性骨损害。

临床特点

LCH的临床征象呈明显的异质性,起病可隐匿,也可突发。

疾病范围可从某一器官的局部累及至该器官的多部位受损,也可波及多个器官,即多系统发病。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年龄密切相关,年龄小者病变广泛、病情重,随年龄增长,病变范围相应缩小,病情常较轻。临床上骨骼、皮肤、软组织病变最为多见,其次为肝、脾、淋巴结及肺,再次为下丘脑-垂体及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其他部位。

(一)主要表现

1.骨骼病变

(1)骨骼病变以扁骨为主,但也可累及长骨。病变呈孤立或多发,也可和其他器官同时受累。病变的骨骼以无任何症状者居多,也可出现局部疼痛。

(2)眼眶病变可致单侧或双侧突眼,是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为眼球后肉芽肿形成所致。颅骨累及占首位,大面积破坏时局部常形成硬结性肿块,随后可变软,有波动感,吸收后头皮下凹,有时可触及骨缺损的边缘。

(3)椎弓根或椎体受累时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甚至伴麻痹及大小便失禁等脊神经或脊髓受压症状。

(4)病变累及乳突者,临床可出现乳突炎、中耳炎。

(5)上颌骨受累可致牙龈肿胀、牙齿松动漂浮或畸形脱落。

手、足骨骼累及者较少。

2.皮肤、软组织损害

(1)湿疹样皮疹最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其次为类似于脂溢性皮炎的皮损、丘疹或结节。皮损部位以皱褶处和头皮发际最多见。

国内报道皮损有两种类型:栙急性型:起病急,婴儿居多。皮损主要分布在四肢,初起为斑丘疹,很快转为渗出性湿疹及脂溢性皮炎。可伴出血、结痂、脱屑,静止后常留有白斑。各期皮疹可同时存在。栚慢性型:起病慢,散见于各处的淡红色斑丘疹多少不一,后可转为棕红色、棕黄色或黄色,形成丘疹或疣状结节。消退时中央下陷变平,酷似结痂的水痘。最后皮肤变薄稍下凹,略具有光泽,或有少许脱屑。有时局限皮损可自行消退。严重皮损常成为继发感染病灶。

(2)软组织受累时局部出现肿块,最多见于头颅、颈部,常和附近的骨损害并存。外耳道软组织受侵,可出现外耳道溢脓,常和乳突炎、中耳炎并存。

(二)次要表现

1.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肿大程度不一,大多为轻至中度肿大。孤立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成人较儿童多见。肝累及可致肝内胆汁淤积,出现黄疸。严重者因肝硬化伴发腹水及水肿,甚至肝功能衰竭。脾大明显者,可产生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血细胞减少。

2.肺部病变儿童期较婴儿期多见,病变可局限,但更多的为全身病变的一部分。成人LCH肺部累及更常见,发生率超过儿童,有时为全身唯一的病灶。肺部受累表现为干咳、胸痛、气短、喘息等,少数患者并发气胸、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使呼吸困难加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找出5%以上的CD1a阳性细胞。肺部病变者,尤其是成人伴发肺癌的可能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3.尿崩症及神经系统损害颅骨病变邻近扩展至脑皮质,或颅内肉芽肿浸润均可引起CNS病变。CNS病损常局限于下丘脑-垂体,出现多饮、多尿,但极少为LCH的首要表现。尿崩症的发生率为5%~30%,此时往往已有多脏器累及的征象。限水试验阳性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可检测血抗利尿激素(ADH)及血、尿渗透压,而头颅CT很少能显示病变,仅少数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有异常发现。

患者在病程中可伴发热,在幼小患儿尤多见。除由LCH本身所致外,合并感染是发热的重要原因。

(三)误诊分析

1.避免漏诊临床表现是诊断LCH的基本依据,但只能提供重要线索;X线检查结果,尤其是特殊的溶骨性病损图像可辅助临床作出基本诊断;组织病理学才是最后确诊的依据。

传统上LCH可分为三型,简述如下。

(1)莱特勒-西韦病(LSD):主要见于婴儿,常急性起病,伴发热及多器官受侵。皮肤、肺、淋巴结、脾、肝最易累及。溶骨性病变相对较少,而乳突炎、中耳炎多见,常有全血细胞减少,继发感染频率高,病情重,未治疗者常在6个月内死亡,故又称恶性或进展性LCH。

(2)汉-许-克病(HSCD):以幼儿居多,常隐匿起病,骨损害者多见。典型者有眼球突出,颅骨缺损及尿崩三联征。三者可先后出现,部分病例仅有两种或一种征象。患者也可合并其他脏器病变。疾病进展相对较缓慢,少数患者能恢复健康,死亡率明显低于LSD,但可留有后遗症,如尿崩症、发育障碍等。

(3)骨嗜酸性肉芽肿(EG):多见于年长儿童及成人,起病十分缓慢。单发于骨的EG最多见,也可为多发性骨病变。临床呈良性经过,从无致死的病例报道。

少数病例的临床表现介于LSD和HSCD之间,或者由EG转变为HSCD或LSD,称为中间型。另有少数病例的病变始终局限于骨以外的某一器官,称为单器官型。极少数患者表现特殊,难以归属为哪一型,称为难分型。故诊断LCH时应综合分析,避免漏诊。

2.避免误诊

(1)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RH):RH时骨髓、淋巴结等组织中组织细胞明显增生,并伴吞噬血细胞现象。临床上常持续高热、血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LSD的鉴别要点为:

RH有原发病,如各种严重感染、药物过敏、风湿性疾病、疫苗接种后及肿瘤。原发病控制或消退后,临床表现在数日至数周内消退,组织细胞增多的病理改变也在数周至数月内完全消失。

RH时增生的组织细胞不是LC,经免疫组化及表型检测可区分。同时,正常组织结构通常未被破坏。

LSD时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少见。

LSD时骨髓受累少,组织细胞常低于2%。

(2)家族性噬血性组织细胞增多症(FHPH):FHPH见于新生儿和婴儿(90%在2岁以内发病),为一种常染色体阴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可能酷似LSD,血象示血细胞减少,骨髓、淋巴结、肝脾等脏器均有组织细胞明显增生。但FHPH有阳性家族史;病理检查:其组织细胞不是LC,尤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表型检测可区分。同时FHPH的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极为明显。

FHPH预后差,死亡率高。

(3)窦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伴巨大淋巴结病(SHML):SHML以孤立性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常伴发热及多脏器受累。

SHML淋巴结肿大常极为明显,程度远超过LCH,某些部位可形成巨大肿块。

SHML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明显,并严格限于淋巴窦内,嗜酸性粒细胞罕见或缺如,淋巴结包膜及其周围纤维化明显,其结构未被破坏。

增生的组织细胞不是LC,免疫组化染色或表型检测可区分。

SHML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肿大的淋巴结经数周至数月自行消退,9~18个月后病理上几乎不留病变的痕迹。

(4)恶性淋巴瘤(ML):临床上LCH和ML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肝脾大,病理上ML的淋巴结可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

ML的淋巴结中,淋巴瘤细胞弥漫或结节性浸润十分明显,而组织细胞仅散在分布;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ML,经免疫组化或表型检查,及电镜观察可证明此种组织细胞不是LC;霍奇金淋巴瘤时尚有特征性的R-S细胞。

此外,LCH有时尚需和慢性感染性肉芽肿、风湿性疾病、淀粉样变、尘埃沉着病等鉴别。HSCD如无典型的三联征,则有时需和神经鞘磷脂病、葡萄糖脑苷脂病(Gaucher病)鉴别。骨EG应与骨结核、骨肿瘤鉴别。

辅助检查

(一)首要检查

活组织病理检查。皮损、软组织肿块、溶骨性病灶、肿大的淋巴结、肝、脾及肺等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LCH典型病理变化。分化较好的组织细胞增生和(或)肉芽肿形成,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电镜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为LC增生。

(二)次要检查

1.血象重症患者常并发轻至中度贫血,属正细胞正色素性。白细胞计数可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也常见。

2.骨髓象大多数患者基本正常,仅约12%的患者骨髓增生过度或低下。粒、红、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组织细胞通常不超过2%,仅约3%的患者组织细胞轻度增高,形态也基本正常,仅少数患者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

3.血液生化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大多正常,仅少数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升高。肝受损严重时白蛋白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胆红素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4.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胸部X线:示肺纹呈网状或网点状增厚,其边缘模糊,且不按气管分支排列。肺透光度增强,常伴小囊状气肿,严重者呈蜂窝状。有时可伴间质气肿、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及气胸。合并肺部感染时,使X线征象复杂化。久病者可出现肺纤维化,甚至呈现肺心病征象。少数患者可伴胸腺肿大、肺门淋巴结肿大。

骨骼X线:显示以扁骨溶骨性病损为主,其中颅骨病损居首位,占63.4%。颅骨呈虫蚀样巨大缺损。典型病损为穿凿样,形状不规则,边缘清楚呈锯齿状,形成所谓地图样缺损。恢复期病损周围出现硬化带,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可完全恢复,不留痕迹。

临床上有尿崩症者,25.9%显示蝶鞍骨质破坏。脊椎受累以胸椎多见,椎体成扁平椎,少数伴椎旁软组织肿胀影,治疗后扁平椎也可完全恢复正常,但需时较长。肋骨受侵者可肿胀增粗,伴骨质疏松或囊性变,晚期可因骨质吸收而萎缩变细。骨盆受累者,少数可出现巨大的骨质缺损。

长骨溶骨性病变也较常见,发生频率依次为股、胫、肱、尺、桡、锁、腓骨。病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变,多位于骨干,严重者波及骨骺及干骺端,有时可见残余骨及骨膜反应。

(2)其他影像学检查:CT及MRI检查更多用于颅内病变的诊断,弥散浸润性病变常难以显示,已形成肿块者则清晰可见,蝶鞍破坏性病变也可检出。椎体破坏性病灶,CT和MRI的检出率也高于X线检查。

骨核素显像可了解全身所有骨骼受累病灶,但对无成骨特征的溶骨性损害的敏感性不如骨X线检查。

(三)检查注意事项

病理检查发现Birbeck颗粒或组化发现CD1a阳性确诊。

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则

LCH以个体化治疗为主。年龄、病变范围及重要脏器有无功能损害,是选择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

(二)具体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