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7895900000011

第11章 乌鳢的苗种培育(3)

(3)水质管理:随着培育池的施肥、投饲和鱼苗的成长,水质很容易过肥,甚至恶化,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因此需要适时注入新水,调节水质。一般1周左右的时间注水1次。投苗时水位只有40—50厘米,早期以加水提高水位,淡化水质,每次加5—10厘米,以后每次可以力卩天—15厘米,直到应有的水深。保持一定的水体积,可增力卩鱼苗的活动空间,降低水中有害物的浓度,改善水体中的化学状况,促进鱼苗的生长。加水时要注意及时调节池水的肥痩度,尤其要防止池水过肥。以后采取边进边的换水方式调节,严格控制好水质,使鱼苗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健康成长,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4)巡塘:每天要有专人定时巡塘。这项工作是日常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可及日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特别是早晨和晚上巡塘更为重要。早晨要注意鱼苗是否浮头,若有浮头要注意水质是否太E,并根据浮头情况采取注人新水等相应措施加以控制,防止出现死鱼事故。晚上巡塘时若发现鱼苗集群现象较为严重,应及时驱散或移动其位置,特别是在下风口集群日应设法将其移至上风口或其他地方。白天观察巡塘时若发现鱼苗沿着池边来回游动,这是鱼苗饥饿寻食现象,说明投饲量不足,应增加投饲量。白天还要注意水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天气炎热、水质较肥、藻类丰富过盛时,会出现早晨水质较清,中午水质较绿,傍晚水面上漂浮着大量的水华(藻皮)现象,应适当换水,降低肥度,捞除藻皮。

(5)鱼苗培育成活率:根据历年来对乌鳢苗繁殖的报道统计,在鱼苗培育阶段,即培育到全长达3—4厘米的鱼苗,其成活率一般达60%—65%。

3.网箱培育苗种

网箱培育是指仔鱼驯养后直接放人网箱,直至培育成小规格鱼种或大规格鱼种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培育方法。与工厂化育苗不同的是,工厂化育苗第一个阶段从仔鱼驯养到3厘米夏花是在水泥池中培育的,而3厘米之后到小规格鱼种在网箱中培育。网箱培育的前一个阶段与工厂化育苗是不同的,后阶段是相同的。为此本文只介绍前一个阶段,后一个阶段不再重复。

(1)网箱及安装网箱采用18目质地较软的尼龙絹或丝絹网片制成,面积一般为4—6平方米,采用2米X2米X0.8米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网箱均可,上下8只角及每边的中间固定在网箱架上。网箱架可用竹木制成,四个端头上有,直柱(毛竹片)可以插入2/3左右,毛竹片具有弹性,系上钢绳,使网箱每边挺直。网箱置于水中为浮动网箱,可随着水位的变动而升降。网箱浸入水中50—55厘米,每只箱在池中有相对固定的位置,不能任意随水漂动,但可根据需要移动位置。网箱装置的方法各地不一,可根据养殖要求灵活掌握。

装箱的鱼池要求比较避风,经过严格清塘消毒后注入新水,施肥培育水质,待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后即可放苗。

(2)放养密度根据池中浮游动物数量、出箱规格和箱体容积的大小来决定放养密度。如池水中含浮游动物比较多,出箱规格为3厘米,经5天别养过的仔鱼,体质较为健壮,密度相对可以高一点,每平方米投放2500尾左右,即每箱投放1万—1.5万尾。

(3)投饵网箱培育鱼种早期,主要依靠池内的浮游动物为饵。为了使箱内含有足量的浮游动物,每天应把网箱向浮游动物集中的地方移动3—4次。1周后开始增投捞获的浮游动物。鱼苗长到2—2.5厘米之后,可以挂袋投喂死水蚤或其他新鲜动物饲料,保证鱼苗能够饱食,促进其生长发育,避免因饥饿而引起的食弱现象。

(4)日常管理这一阶段鱼苗主要靠捕食浮游动物。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的繁殖量对鱼苗影响很大。应根据浮游动物的数量和水质的肥度,适当用堆肥滤液或沼气液作追肥,一般每亩每天施50千克,连续使用3—4天,视水质的情况灵活掌握。为了保证箱内外的水体交换促增加箱内的浮游动物量和溶氧,保证箱内水质的清—吉,每天上午要吸污和刷箱,除去箱底的残饵、排泄物和箱体上的粘附物。在洗刷网箱时要检查网箱是否破损和各捆绑的绳有否松弛、断掉等,并及时修补好,以免逃苗。鱼苗长至1.5—2厘米时进行一次换箱分养,避鱼大食。

经过3周左右的培育,鱼苗长达2.5—3厘米时,即可转人稀网箱中养殖,具体的培育事项详见工厂化育苗网箱培育小规格鱼种部分。

4.影响鱼苗成活率的因素与防范措施

(1)水质环境变化快由于乌鳢苗自幼以浮游动物为开口饵料和主要食料,所以培育初期必须通过施肥来培养浮游生物。而投饲的水蚤死亡快,加上池底残饵、污物大部分是高蛋白物质,腐败快,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甲烷等有害物质,恶化环境,影响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使鱼苗的抵抗力下降促从而有利于病原菌的孳生和繁殖,感染率提高。特别是后期,遇上高温时,易造成染病而死亡。

底部有机物积累过多,分解腐败时会消耗大量水中溶氧。同时在水蚤大量繁殖时促也会大量消耗水中溶氧,特别是鱼苗出膜后的几天内常有严重的集群现象,容易造成缺氧而窒息死亡。

盛夏水温常高达30°C,会促进蓝藻的大量生长和大量死亡。死亡的蓝藻积贮于池底,分解时产生羟胺(NH2CH)及硫化氢,毒害鱼苗。同时蓝藻过盛容易使水体中溶氧过饱和,也会引起鱼苗死亡。若是高温季节突降暴雨,露天鱼苗池上无遮避物,因培育水体4、,会使环境突变,鱼苗因不适应环境也会产生应激死亡。

(2)乌鳢苗比其他鱼苗幼嫩初孵出的乌鳢仔鱼体内有较大的卵黄囊和油球,仔鱼的活动能力弱,难以捕捉到活浮游动物。因放养密度大,鱼苗缺乏所需的适口的饵料生物,如轮虫、水蚤及其幼体时,常因摄食不足而萎瘪死亡。在培育的中后期,常因投饲量不足,鱼苗摄食不均匀,尤其是围于鱼群中间的鱼苗不易摄取食物而生长缓慢,发展下去是越弱的苗活动能力越差,越被围于鱼群中间,最后造成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而死亡。同时弱苗会成为被掠食的对象,使鱼苗的成活率明显下降。特别在4厘米以后,乌鳢的食鱼习性形成后,能残食自身体长2/3以下的同种个体,造成鱼苗大量减少。

(以防范措施根据上述原因,应采取相应的防患措施:一是力卩强水质控制,早期施肥要根据投放鱼苗数量与浮游生物的数量灵活掌握。当浮游生物量不足时,应适当补投活水蚤。二是无论何种培养方法都要设置食台,有利积贮残饵和清除残饵,坚持每天做好排污工作,注视水质变化情况,适时换水调节水质。三是在鱼苗培育池上力卩遮避物,防止高温和下雨的袭击,使环境突变。四是水面上种植适量的水生漂浮植物,不仅可调节水质,还可遮阴,减少水温的变化,保持水体的稳定性,还可吸附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五是投足饵料,保证鱼苗均匀摄食,正常生长,减少大小分化。六是及时按规格分养,使同池鱼苗规格一致,减少因饥饿时以大吃小,以强食弱。七是及时驱散鱼苗集群,避免窒息死亡。八是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工作要勤奋,坚持每天2—3次的巡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防病治病工作正提高苗期培育成活率。

(三)大规格鱼种的饲养

鱼苗培育到6厘米左右的小规格鱼种后需要更多的饲料和更大的活动空间正卩果不及时换池养殖,常因密度过高,水质变化更大更快,就会影响鱼种的生长速度,或使体质下降,规格分化增大,食弱现象增加,发病率提高,直接影响鱼种培育的成活率。如果直接投放到大塘养殖,饲养管理难度增加,分养工作难以进行正U更容易造成摄食不均匀、食弱等现象,使成鱼养成率低,养殖效果差等六因此,小规格鱼种还需要进一步培育成体长10—12厘米,甚至15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六大规格鱼种的活动能力更强,对外界反应灵敏,不易被比其大的乌鳢所吞食,同时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然后再投放到其他各种鱼塘进行混养、单养或集约化养殖等。大规格鱼种的培育方法各地区有所不一:一种是在鱼苗池中直接培育到10厘米以上;;一种是把小规格鱼种投放到鱼种培育池养到10厘米以上;再一种是将小规格鱼种投人网箱中培育成大规格鱼种等。

1.鱼种池在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鱼种池一般选用0.5—1亩大,池深1—1.5米,可灌水0.8—1.2米的池。鱼种池不宜太大,否则分养工作不方便。夏花池亦可作为鱼种池。鱼种池的清整消毒、施肥培水、培养浮游动物等基本上和夏花池的处理相同。在池中设一食台否水面养殖1/5—1/4的漂浮性水草,待小规格鱼种下池。

2.鱼种放养

放养密度一般按每亩(池深1米)投放6厘米的鱼种2万—4万尾,规格要求大小一致。鱼种移动仍然要带水搬动。放养时不要距离水面很高倒下去,而要将装鱼的桶浸人水中,慢慢质斜,让其自然游出。不带水移动除容易造成机械损伤之外,还会使容器下部的鱼种窒息死亡。

3.饲料与投饲

乌鳢鱼苗的饲料,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采用浮游动物和野杂鱼、小虾、螺、蚌和禽畜内脏等,现已有部分采用了人工配合饲料。乌鳢人工配合饲料是近2—3年新开发的,尚需进一步手旲索提高。

鱼苗长达4—7厘米、平均6厘米时,食性开始转换,浮游动物成为辅助饲料,相反地是以小杂鱼、虾等动物饲料为主。随着鱼种的长大及活动能力的增强,投饲动物饲料要充足,一般应按鱼种重量的7%—8%(约每万苗每天投喂4—5千克投若鱼种池中浮游动物比较丰富,投饲重量可以适当减少一点;反之适当增加一些。在6—10厘米时可将动物性饲料绞成糜现卩人少量食盐和面粉,充分搅拌,使饲料比较韧,增强其在水中的稳定性。投喂前采用“信号”召集鱼种集中到食台周围,然后逐步将饲料以小团的形式抛在食台上,容易形成抢食局面。这样的结果是饲料浪费少,投饲时要注意看乌鳢的摄食情况,一般乌鳢抢到了食料后会飞速往外游去,甚至跳跃而去。吃饱了,食台附近的鱼就少了。

当食台附近只有很少乌鳢游动时,再在食台上投放少量饲料就可以了。乌鳢摄食欲望强,投喂时全池的鱼在食台附近基本上都能看到,留意观察就可知道乌鳢的健康状况和生长情况等。若计划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乌鳢,应在鱼苗达2厘米时开始驯化。驯化的方法是,当鱼苗长达2厘米,正是开始采用死水蚤挂袋投喂的时,这时在死水蚤中加入少量的配合饲料,以后逐步提高人工配合饲料的比例,相应减少水蚤的比例,直至袋中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以后要注意的是不能间隔投喂小鱼虾等活饵料,否则乌鳢会只吃小鱼虾,不吃配合饲料,影响乌鳢的正常摄食,造成乌鳢生长不良。采取流水式养殖乌鳢的鱼苗池中,养殖密度是每平方米500尾。初期,把水蚯蚓漂洗清爽,最好经过消毒后再使用。由于2厘米时苗小,水蚯蚓应剁碎后投放于吊在水面下10厘米处的食台上投诱乌鳢苗上台摄食,待鱼苗习惯吃配合饲料为止,以后可以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4.分养

随着鱼苗饲养时间的推移,乌鳢生长速度比一般的家鱼速度要快,乌鳢摄食量大,性凶狠投>乌鳢苗群分化大,容易产生残食现象,从而降低了成活率,因此定期适时进行分养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日本乌鳢养殖的经验,一年未满的当年鱼,必须进行分养,分养时鱼体大小及适当的水面积和放养量。

5.鱼苗生长情况

乌鳢苗的生长受人工养殖的各方面条件所影响,如饲料的种类、质量和投饲情况、放养密度、水质好坏、发病用药等诸方面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同样的生态环境和投饲管理,同一池中,同一批苗由于个体差异,长势分化十分明显;;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生长速度不一样同卩30天前后的长势明显不一样。

从表8中可以看到,鱼苗从孵化出膜后到养成10—13厘米的鱼种,一般需要2个月的时间,这时鱼种个体活动能力、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f旨力都比小苗日寸强健,而且已脱离群体生活,能独立在水体中觅食,不容易被敌害所伤害,因此可以作为鱼种放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