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团头鲂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7883300000003

第3章 述概(2)

团头鲂原是一种野生的草食性淡水鱼类,计60年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团头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认为团头鲂具有六大优点:一是以各种草类为主要食料,养殖成本低;是生长快;二是抗病力强,成活率局;四是含肉量局,肉味鲜美;五是容易捕捞,起水率高;六是池塘条件下养殖,性腺能发育成熟,人工繁殖技术容易掌握。

团头鲂作为新的养殖对象,已普及全国,并形成一定的种群,成为七大常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颇受消费者欢迎,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

1.团头鲂的优良种质性状

(1)形态测定:

(1)外部形态:体高侧扁,菱形。头小,钝圆。口端位。腹鳍至肛门间有皮质棱,背鳍高小于或等于头长,尾柄高大于尾柄长,个体大者更明显。体背侧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鱗片基部灰白色,鱗被呈珍珠光泽,各鳍青灰色。

图9团头鲂成鱼形态(2)可数性状:背鳍式:D3,7(D表示背鳍五为不分支鳍条数;7为分支鳍条数)。

臀鳍式:A3背4—32(A表示臀鳍五为不分支鳍条数。

2.团头鲂的含肉量及营养成分

评价一个食用鱼品种的优良性如何亚其可食部分所占的百分比高低是十分重要的。团头鲂作为淡水食用鱼推广,其可食部分高。一般是雄鱼的可食部分大于雌鱼,冬季鱼的可食部分大于秋季鱼。

(1)含肉量测定通过测定,团头鲂的含肉量。

(2)营养丰富将体重450—550克、二冬龄、未达性成熟的食用团头鲂商品鱼,破背取出内脏、脂肪、腹膜等,切碎肌肉,取部分样品在W5°C烘箱中烤干,求出水分,按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微量凯氏法测定蛋白质,结果如下:

水分72.2%,脂肪6.8%,蛋白质17.0%,灰分2.6%,其他1.4%。

3.团头鲂的回捕和起水率

团头鲂游泳活泼,跳跃能力不及鲢鱼,喜集群,遇网具即退缩,头不向下钻,容易捕捞。大面积放养的回捕率为30%(花马湖)。池塘饲养鱼种,夏花第一网回捕率99%以上,基本捕尽。春片鱼种第一网回捕率85%以上,两网可捕尽。成鱼第一网回捕率在70%以上,比草鱼、青鱼、鲢鱼、鲫鱼易捕携(。

团头鲂起水率局的特性,对湖泊放养团头鲂十分有利,在水深的“鳊鱼坑”里一网(旋网)捕几百千克的情景是常有的。冬季团头鲂是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的,也就是常说的“鳊鱼坑里“鳊鱼坑”一般11月开始形成,到翌年2月上旬还有,那时的水温在8°C以下。平均水温10°C以上就不存在了。

4.团头鲂的养殖概况(1)国内移养概况960年第一次从湖北省鄂城县梁子湖捕起的团头鲂成鱼移养到花马湖的鱼池中,进行人工繁殖。1965年在花马湖投放火片25万尾,1966年回捕2500千克,开辟了人工繁殖、养殖之先河。以后在其他湖泊投放进成鱼产量不断上升。

目前,团头鲂在江苏省推广面积达600多万亩,苏、锡、常地区每亩池塘主养团头鲂的产量可达5万千克以上,江苏省团头鲂的年产量占全国总产的1/4左右。团头鲂作为湖泊增养殖的当家品种,不论是生产产量还是经济效益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团头鲂养殖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养殖单位忽视团头鲂的种质保护,不注意亲本选择和提纯复壮等系统选育工作,使团头鲂养殖群体产生了退化现象进出现生长缓慢、性成熟提早、体形变异、肉质品位下降等不良趋势,生长优势明显减弱。造成团头鲂种质退化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饲养管理因素造成的团头鲂种质退化:

A.放养过密,没有及时分养的习惯和技能。一般鱼苗下池由于苗纯,多在8万—10万尾/亩,2周后分养(见苗种培育)。当年一龄鱼种应长到万克/尾以上,次年即二夏龄可达左0—万0克的食用鱼标准。部分地方由于鱼苗放养过密进0万—30万尾/亩,又不及时分养,当年一龄鱼仅5—6克/尾越冬(称为“盾胚”进0—100尾/5万克),再养一年才成鱼种进二冬龄鱼种,三夏龄成鱼。

团头鲂一级分养时体尚透明,十分娇嫩,没有正确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分养会造成团头鲂夏花的大量死亡。

B.不能及时供给适口饲料,营养不全,生长缓慢。团头鲂鱼苗下池时需要培养出足够的天然饵料友n轮虫等大量浮游动物为其主要食物,也可投喂黄豆浆,但要十分细心和均匀。长到3厘米以上应加喂豆饼浆或芜萍,5厘米以上投喂全价颗粒饲料,进行诱导式驯食,才能获得优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

(2)亲本选育造成的种质退化:

A.亲本选育不当。大多数养殖场将团头鲂商品食用鱼留作亲本,产卵后出售,没有专用亲鱼培育地,更没有“专职”亲鱼。20世纪80年代初,团头鲂长到150克,就可上市作为食用商品鱼。5月份开第一网捕热水鱼时,池内有性成熟的团头鲂即留作产卵用鱼,暂养2—3天即进行人工繁殖,产后立即上了市场,最大也不会超过250克。在“吃鱼难”的年代里,生产者额外获得了鱼苗出售的效益,饲养者的积极性是极高的。在推广养殖团头鲂的头10年内,人们在做选“差”的育种作。

B.近亲繁育。苗种场选留的亲本是“专职”的,但它们可能是近亲的关系,或者经多年的反复生产使用,种质已混杂;有的苗种基地在成鱼中选留了年龄、体型、健康状况都较好的团头鲂亲本,专池培养,但是它们很可能是同一的父母亲;亲鱼不足时用受伤、被淘汰者补充进来的营又可能是近亲关系。

C.环境因素造成的亲鱼种质不良。良种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大规格鱼种就需要在大水面、适合团头鲂自然肥育的环境中培育。最好在水质清新,自然饵料丰茂,流动性的水源中,底质为淤泥,有沉水植物的中下层,培育后备亲鱼。不能在成鱼池中选留,成熟的壮年亲鱼要专池培育(3—4龄)。

(3)出路在于科学养鱼根据团头鲂推广养殖中出现的种质退化的新问题,在今后的团头鲂养殖中,要处理好种质与效益、养殖与复壮、亲本与鱼苗的关系。要认真分析种质退化的原因,不断探索保持优良种质、复壮亲本的措施,积极做好亲本选优和提纯复壮工作。选育出的优良鱼种,要不断深人探索,配击U和提供营养全面的适口饵料,合理调节养殖密度,改善养殖环境,科学防治鱼病,提高操作技术水平,达到优质、局产、养欢益与保持、复壮优良种质局度的统一。

5.团头鲂走向市场的新途径

(1)要养殖“放心鱼”和“环保鱼”团头鲂有诸多的养殖优点,且肉味腴美,可食部分高、营养价值高、商品形象美,被当作人们家常“菜篮子”中的主要一员。清蒸鲂(鳊)鱼、糖醋鳊鱼、风干鳊鱼都是烹调名菜。可是由于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尤其在工业、农业的水污染地区,这种优良的上等鱼正在失去旧日的光彩。面对市场,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鱼”,应把它作为“环保鱼”来饲养,使它符合国家的无公害食品标准进人超市,吃鱼强身,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服务。

(2)缩短养殖周期按照团头鲂的优良种质保证规程,应在控制水源、选好种质、可靠饵料三保证的前提下,采取一夏龄鱼种,二夏龄食用商品鱼的生产方式,实行大面积湖泊、水库放养或围网饲养。池塘饲养则是市场的“活鱼库”,可均衡上市,天天有鱼。

确切地讲,过去饲养团头鲂需要三年这一年“盾片来二年鱼种、三年成鱼,养殖时间长,成本高,鱼肉也粗,甚至因达到性成熟而营养价值变差,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造成养鱼不如卖鱼的局面。如今当年团头鲂产卵孵化,秋天育成大规格鱼种,放种越冬,规格为50—100克/尾,可在翌年养成秋月份上市时池塘养殖的达400—600克/尾,大水面养殖的达500—800克/尾。这样可缩短养殖周期一年,且鱼肉质鲜嫩如(3)包装化进入超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鱼品的摄人量应在人类肉食中占主要地位。为使团头鲂能更方便、更适时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要将它进行商品化包装进人市场,特别是进人超市。对团头鲂实行全密封充氧包装可带给人们极大的方便和利于环境保护。

(4)均衡上市带来好效益池塘养鲂与大水面养鲂应统筹作为市场调节场所,12月至翌年3月以大水面鲂鱼供应市场,到4月是繁殖保护期,一直到6月份。而池塘二夏龄的鲂鱼提大留小最早上市期可从8月份开始到10月底,后干池放鱼种,400克以下的团头鲂继续饲养到翌年4月份出池,一直到7月份。这样在夏季热水鱼销售时,鲂鱼的价格可高30%,可获得好的欢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