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团头鲂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7883300000012

第12章 团头鲂的疾病防治(1)

(一)鱼类发病的原因

鱼类发病是指鱼类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的病理过程,是鱼类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病程中致病因素引起鱼类机体发生病理性损害,同时也发生抵抗这种损害的生理性防御反应病鱼生活在水中,水就是鱼生活的环境,鱼也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好的生活环境,就能很好的生存,反之则生病或死亡。归纳鱼类发病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鱼类病原体有来源和一定数量;二是病原体有从病鱼传给健康鱼的机制;三是具有感染该病的易感性鱼类;四是具备发病所必需的外部在病。

1.引起鱼类生病的环境因素

(1)自然条件

(1)水温:各种鱼类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要求。暴雨、寒流带来的水温突变是对幼鱼生长不利;鱼苗下池是对水温的变化十分敏感是相差士3°C就会引起大量死亡。

(2)pH值(酸碱度):饲养鱼对池水的酸碱度虽有较大的适应范围,但pH值以7—8.5之间为宜。如pH值低于5,或pH值大于9时就会发生死亡,PH值在5—6.5之间鱼生长不快,体质弱,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

(3)溶氧:水中溶氧的高低对鱼类生长和生存有直接的影响,溶氧低于1毫克/升时会发生浮头,甚至窒息死亡。溶氧过多又会使鱼患气泡病。

(4)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鱼池的土壤中重金属盐类(铅、锌、汞等)含量高体鱼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体易引起弯体病。

(2)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不当,混养比例不合理:放养过密会造成缺氧,饲料利用率差,使生长快慢不匀,大小悬殊体痩4、的鱼抢不到食会萎瘪成病或饿死。

(2)饲养管理不当:投喂不洁或变质的饲料或腐败的草料、螺蛳会引起草鱼、青鱼、团头鲂细菌性肠炎。高温季节如剩余草渣多和散失的饲料都会造成水质污染,弓起鱼生病。

(3)机械性受伤:拉网操作不慎或运输操作不当,会使鱼体受伤,易感染水霉病。

(3)生物因素多数鱼病是由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生物称为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藻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生物因素引发的鱼病发生分传染性鱼病和寄生性鱼病两种。

2.影响鱼类生病的内在因素鱼病的发生与蔓延与鱼类本身的抗病能力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不同鱼类对疾病有不同的感受力,即有的种对感。在草鱼、鱼患肠炎时,同池的鲢鱼、鳙鱼则不发病。白头白嘴病只在体长5厘米以下的草鱼幼鱼发生,鲫鱼的出血病常与团头鲂、鲢鱼同时发生,但同池的草鱼、青鱼、鳙鱼则安然无恙白鱼类的抗病能力是机体本身内在的因素,抗病力表现在抗体的产生、白血球的数量以及鱼的年龄、生活习性、健康状况和鱼的种类抗口大板鲫存在内在的出血病病毒,在合适的鱼病流行季节就会出现大批死亡,并累及团头鲂。因此,鱼病的发生要把外界环境因素和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联系起来,方能正确了解鱼类生病的原因,并加以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鱼病的措施

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摄食不容易被人看清楚,一旦生病,正确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困难,不像家禽、家畜生病时可以注射给药或口灌给药。而鱼生病后离群独游,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药也无法进人鱼体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有些疾病虽可用药物治疗,即使是小面积的鱼池可使用丈量面积,测量水深,计算出稀释倍数,但全面泼洒的工作量很大。如是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发病,治疗更是困难,非药所能奏效。所以鱼病的预防工作应是首要的。

1.常用预防措施

(1)清整鱼池改善池塘环境条件是预防鱼病、提高产量的。

(1)减少鱼病:彻底清理鱼池,消毒后杀灭和消除水中各种病原体、中间寄主螺蚌以及青泥苔、水生昆虫、野杂鱼、蝌蚪等鱼类敌害,可减少鱼类的病虫害。

(2)变痩塘为肥塘:池塘水排干后,经过冰冻和曝晒,使土壤表层疏松,改善了通气条件,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转化为营养盐类,也可减少鱼病的发生。

(3)增加放养量:池塘清整后,容水量增加,放养量也增大,深水比浅水鱼病发生少。

(4)巩固池埂:修整鱼池,加固池埂,减少鱼池渗漏,稳定池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可减少鱼病。

(2)彻底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杀死虫卵、敌害鱼类,改良土壤,消灭病原体。

最好的清塘药物是生石灰,生石灰清塘能杀死水中害鱼、水生昆虫、各种病原体以及一些根浅茎嫩的水草,澄清水体,使悬浮的胶状有机质胶结沉淀,使池泥矿化。生石灰遇水变成氢氧化钙,又吸收二氧化碳沉淀为碳酸钙,使齡泥成疏松的结构,改善底泥通气条件稳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同时保持水体的pH值稳定,呈微碱性,有利鱼生活。

其次是漂白粉清塘,能杀死水中害鱼、蛙卵、水生昆虫、各种鱼病病原体。漂白粉用量少,药效消失快稳对池水瘦的鱼池好。

(3)加强饲养管理鱼池的管理工作好,鱼病的发生就少,水、种、饵、防、管是重要的环节。控击U好水质,使用健壮的良种和优质的饲料,管理有序,鱼病就可以不发生。

(1)巡塘:鱼饲养在水中,水是最密切的外界环境。由于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因素影D向,对鱼的生长、发育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重要关系,需要饲养员每天早、中、晚巡塘,以掌握情况,作出判断处理。每天黎明(一天中水温最低、溶氧最少时)检查是否有浮头、病鱼、死鱼等;午后2—3时(中午水温最局)检查鱼的活动、吃食状况;黄昏检查有无残剩饵料、有否浮头预兆,以保证夜间安全。

巡塘时应慢步息声,绕池仔细静观,晚间则要静听池鱼动静。病鱼常在下风处离群慢游或伏浅水不动,有寄生虫侵袭,则表现出急剧游动,挣扎不安。发现后立即采取措施,作好巡塘日记。

(2)适时投饵与施月巴:

A.投饵。饲料的质量和投饵技术是影响池鱼产量和预防鱼病发生的关键。饲料要新鲜,使用配合全价颗粒饲料。投喂要均匀,按“五定”工作法进行操作。在团头鲂为主体饲养的水体中,可不发生鱼病。

B.施肥。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鱼充分的天然饵料。施基肥要足要早,经阳光曝晒几天,使其分解矿化后,翻动1—2次再晒,才可注水。要勤施追E,追肥应是发酵过的粪水,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好。生粪会携带大量的寄生虫卵和细菌。

(3)清除水中杂质和敌害:经常保持水质清洁,使池水环境良好,是减少疾病的必要条件。池中杂草、浮渣、浮沫等污物要及时捞除,以免污染水质。河蚌、螺都是疾病传播者,要驱除和灭杀。

(4)杜绝病原传播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处理可水源、饲料、养鱼工具、病鱼、病鱼尸体等不可乱丢。病鱼检查后要远埋土内,及时施药消毒,防止蔓延。

2.药物预防措施

(1)鱼体消毒鱼种由一处移养至另一处,鱼体带有病原体是难免的,所以需要处理后进人鱼塘。常用方法是浸浴法,即在运输途中采用低溶量的药物浓度进行鱼体消毒,也可在到达目的地后用大型容器(如捆箱衬薄膜或大木盆、塑料桶等),将鱼放在较高的药物浓度里,经过适当的时间浸泡消毒。消毒时间的长短,应随鱼体大小、体质强弱、药物浓度、水温高低情况而定。

(2)饲料、食物和工具消毒投喂不清洁或腐败的饲料就可能带人致病菌于池中,吃剩残饵在池中腐败分解为病菌大量繁殖创造条件,所以饲料要保持新鲜,特别是动物饲料及水草,在长期投喂的场所也应进行消毒处理。

(1)饲料消毒:动物性饲料如螺蛳等用水洗净消毒。水草则用5—6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水浸洗后再投喂。食场定期用500克漂白粉或300克稳定性二氧化氯(克百毒净)进行局部消毒,一般在200平方米内使用。按用量兑水泼洒。全价颗粒饲料存放时间不超过半个月,一旦发生霉变就不能投喂。

(2)工具消毒:网具、捞海、盆桶都是传播鱼病的媒介,在病区使用过的工具要用1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以上。有条件的应分塘使用。大型工具在太阳光下曝晒干燥后再用。

(3)投喂药饵预防每年在5—6月份及中秋节前后各投喂药物饵料1个疗程,每100千克饲料添加呋喃西林100克制成颗粒饲料,投喂以团头鲂为主体饲养的池塘,连续3天,可预防出血病。

(4)全池药物泼洒在鱼病流行季节前,用药物全池泼洒,有预防鱼病发生的效果。

(1)漂白粉:每半月1次,以1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

(2)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可预防寄生虫性鱼病的发生以个月1次,硫酸铜以0.5毫克/升的浓度、硫酸亚铁以0.2毫克/升的浓度溶水后全池泼洒。

(3)生石灰水:每亩(水深1米)水面用毫—毫千克的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泼洒。

(4)稳定性二氧化氯(克百毒净):以2毫克/亩(水深1米)全池泼洒,预防鲫鱼出血病而诱发团头鲂发病,效果良好。

(5)灭虫精:以克3毫克/升浓度全池泼洒,可杀灭锚头蚤、鱼颯、指环虫、中华蚤等。

全池泼洒的药物要用木质或塑制容器盛装,药物要充分溶化,稀释后均匀泼洒。应从上风往下风泼洒均匀,操作人员要做好防护,记好工作日记。

(三)鱼病的诊断

为了有效地治疗鱼病每必须首先对病鱼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1.现场观察

鱼生病时会在体表和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在水中也表现出各种现象。如鱼的死亡可能是因病原体的感染,也可能是水质恶化,浮头可能是缺氧引起,也可能是因工业、农业排放的污水引起。因此,诊断鱼病不能单从鱼体进行检查,应从现场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比较。

(1)病鱼在水体中的表现鱼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病鱼与正常鱼在体色和体质上相似,只是在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旦发生死亡,死亡率会急剧上升,并在短期内达到高峰。慢性型病鱼则体色较黑、痩弱、离群慢游,死亡率慢慢上升,较长时间后出现死亡高峰。另一种情况是病鱼在水中出现不安状态,一时上蹿下跳诊在水中打转,尾上翘,可能是体外寄生虫的袭击,或由于有毒物质引起。但般寄生虫引起的死亡慢慢增加,不会大批死亡。如是有毒物质的伤害,常是突然大批死亡,而且只要在同一水体中,各种鱼都不外。

(2)饲养管理情况鱼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紧密相关,如施肥量过大,饲料质量差或投喂过量诊都会使水质恶化诊造成缺氧,影响鱼体健康,同时给病原体、水生昆虫等加速繁殖创造条件,引起鱼大批死亡。水质清痩、投料不足都会引起萎瘪病、跑马病等。操作不当能使大量鱼受伤引起白皮病和水霉病。对施E、投饵、放养密度、规格和品种、拉网操作、历年鱼病发生的情况应作全面了解分析。

2.鱼体检查

(1)目检从鱼体表面找出患病部位的病原体,或由病原体对机体引起反应表现的现象即为病状,为诊断提供依据。

按病原体把鱼病分为细菌性和寄生虫性两大类。大型寄生虫(蠕虫、甲壳动物、大体型的原生动物)、水霉等肉眼均可看到,有些病原体(细菌跑、型寄生虫)肉眼看不到,可根据其病状来辨别。细菌性病常表现为充血、发炎、脓肿、溃烂、鳍条基部充血、竖鱗等病状。寄生虫性鱼病表现出黏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各种病原体对鱼体引起的病状不同,鱼体检查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

(1)体表:携起病鱼或刚死的鱼,从头、嘴、眼、竖盖、鱗片、鳍条仔细观察。体表纟有大型病原体(水霉、线虫、锚头蚤、鱼鲺)很容易识别。小型病原体水车轮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弓起的病状,鱼体表会分泌大量黏液,有时还带污泥,头、嘴、鳍条末端腐烂,鳍基不充血。患复口吸虫病的鱼眼睛混浊,有白内障。患赤皮病的鱼则鱗片脱落,皮肤充血。患疖疮病的鱼的病变部位发炎,脓肿。患白皮病的鱼的病变部位发白,黏液减少,手摸感到粗糖。患打印病的鱼的病状侵蚀性。

(2)鳃:重点是鳃丝,首先观察鳃盖是否张开。剪去鳃盖,若鳃丝肿大,是中华蚤、狭腹指环虫以及黏孢子虫孢囊等寄生虫。若鳃片颜色较白,略带血红色小点为鳃霉病。而患细菌性烂鳃病的则鳃丝末端腐烂,黏液较多。患口丝虫、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疾病的鱼,鳃片上有量液。

(3)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剪开一侧腹壁,观察是否有腹水,若有寄生虫(鱼怪、线虫、舌状绦虫等)则肉眼可见。再看内脏器是否正常,由咽喉部的前肠和靠肛部位的后肠剪断,剪开肠道,去掉食物及粪便观察。若是细菌性肠炎,则肠壁充血发炎,若是球虫病和黏孢子虫病,则肠壁上有成片的小。

目检主要是以病状为依据,通常一种病同时出现几种病状,如患肠炎病,所出现的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等病状在细菌性赤皮病、疖疮病、烂鳃病等都具有,所以目检要认真,检查要细致,要进行全面分析,并做好记录。

(2)镜检是以显微镜根据目测结果对病变部位作进一步检查。方法是从病变部位取少量组织或黏液置于载玻片上,鳃组织或体表黏液加少量水,内脏组织用生理盐水(0.675%氯化钠)要然后盖上盖玻片要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要多观察几个点的组织,在同一水体要同一病鱼身上可能出现两种以上的病,就应分析病原体的感染强度、主要和次要的病原体,确定治疗方案。

(四)团头鲂疾病的防治方法

团头鲂对细菌性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在饲养过程中,草鱼在5—6月份普遍发生的细菌性肠炎和烂鳃病,而团头鲂仅占3%(鱼的肠中有发炎的病状)。团头鲂也有发生过鳃霉病的报道,但没有流行。

在异育银鲫种质不良发生病毒性出血病时,诱发感染可使鲢鱼、团头鲂发病致死。但在作主体鱼饲养、网围大面积高产密养的团头鲂却未曾发现此病的发生。

团头鲂对寄生虫和水霉的感染时有发生,但不出现症状和死鱼。1965年湖北省浠水县望天湖养殖场团头鲂夏花鱼种患严重的血居吸虫病(anguinicolasp.)而大量死亡,寄生原生动物方面有鲢车轮虫(Tric/ioiiirea狀i)、粗棘杜氏车轮虫(Trichodinaclomerguri)、主隐鞭虫(Cryptobiabranchia—lis)、口丝虫(C05犻nectrix)、斜管虫(C/iiZo<icw犲acypriai)和挪抱虫(MyxcClussp.)、主头蚤(Lernaeapol ymorphaRu)和鲺(犵狌sp.)均有所见,常见的寄生蠕虫有指环虫(Dacy Zoyr MS)和三代虫(GyrociecyZ狊)。

1.病毒性鱼病

团头鲂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为出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