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百问百答
7880200000007

第7章

(1)皮肤化脓性感染。包括疖肿、痈、毛囊炎、蜂窝组织炎等。其特点是易反复发生、此起彼伏。如不及时控制,常引起感染扩散,甚至发展为败血症而死亡。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也可为混合细菌感染。有些糖尿病病人首发症状就是反复发作皮肤疖肿或毛囊炎。

(2)皮肤真菌感染。糖尿病病人伴发皮肤真菌感染十分常见,其特点是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常见的病种有足癣、股癣、甲癣、阴道炎、外阴炎等。

(3)皮肤瘙痒症。包括全身性皮肤瘙痒和局部皮肤瘙痒,其中女性外阴瘙痒十分常见。

(4)糖尿病性水疱病。主要发生于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病人。其特征为皮肤表面(尤其是四肢末端)出现透明水疱、大小不等,内含清亮的液体,酷似烫伤水疱,一般在2~4周内自愈,愈后不留下疤痕。如果水疱擦破引起细菌感染,则可转变为慢性溃疡而经久不愈。

(5)其他皮肤病变。包括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糖尿病性黄色瘤、硬化性皮肤水肿、皮炎、糖尿病性表皮坏死等。

上述各种皮肤病变中,以皮肤化脓性感染、真菌感染及皮肤瘙痒症为最常见,但这些皮肤病也见于普通人群,故非特异性。糖尿病性水疱病及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则为糖尿病所特有的皮肤病变。

48.什么是糖尿病足?它包括哪些病变?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脚,它是糖尿病病人脚易发生的破溃、外伤、水泡、感染、溃疡及坏疽的总称。有不少糖尿病病人因为不重视足的自我保健而发生足部严重感染、坏疽,轻者截肢,重者危及生命。所以对糖尿病病人来说,应高度重视足的自我保护,应当记住“严重后果,始于足下”的教训。

糖尿病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病变:

(1)水疱、皮肤开裂及磨伤。由于皮肤血管病变使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营养不足,使脚的软组织变薄、皮肤干燥发脆,因此极易磨伤、开裂及起水疱。又由于神经病变之存在使足部感觉减退,当鞋子中有石子、鞋钉及其他异物时,会伤害足部而不被察觉。上述这些足部病变一旦形成就不易很快愈合,为细菌的侵入打开了门户,导致小伤酿大祸的恶果。

(2)鸡眼及胼胝。糖尿病病人足底常易发生鸡眼及胼胝(俗称老茧),足部有畸形者更易发生。鸡眼及胼胝均为皮肤过度角化而形成的坚硬组织,可压迫及刺激软组织导致血肿、坏死,继而发生溃疡、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起足底坏疽,有的鸡眼还可引起骨髓炎。

(3)足部感染。糖尿病病人的足部极易发生感染。除足癣外,最主要的是细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感染的来源往往是由轻微的甲沟炎、小的伤口或皮裂、水疱等引起。感染可迅速蔓延扩大,很难愈合,有时须进行手术截肢,有的则发展为败血症不治而死。

(4)坏疽。系因足部血管病变使局部缺血而引起组织坏死。坏死部位皆呈黑色、干枯,故称为干性坏死。当坏死组织合并细菌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时,则坏疽表面有脓液及炎性液体渗出,称为湿性坏疽。坏疽的部位及范围视血管受阻的水平而定,绝大多数在踝关节上下,尤其是足跟及足趾部,少数可发生在小腿。糖尿病病人足坏疽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17倍以上,不少病人为保全性命而被迫截肢。

49.为什么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其危害如何?

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病毒、霉菌、衣原体等,其中以细菌性感染为最常见,感染的种类包括:①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②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③消化道感染,如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等;④皮肤感染,如毛囊炎、疖、痈、蜂窝组织炎及皮下脓肿等;⑤结核病,最常见的是肺结核,也可发生肠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腹膜炎等。

糖尿病病人也易患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及各种真菌感染,如皮肤霉菌病和白色念珠菌病等,病情较重的糖尿病病人还易患内脏霉菌病。

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代谢紊乱,尤其是高血糖,使病人处于营养不足和抵抗力低下状态,高血糖本身即有利于某些细菌的生长繁殖;②糖尿病病人白细胞的生长与吞噬能力均降低,因而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③糖尿病病人体内产生抗体的能力减弱,因而不能有效地抵抗病菌;④合并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时,器官和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减少,器官的正常运行机能发生紊乱(如胆囊收缩无力、膀胱排尿障碍引起尿潴留),以致细菌容易入侵而导致感染。

糖尿病病人发生感染后,其危险性比非糖尿病病人要大,这是因为:①感染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尤其是容易引起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而危及病人生命;②糖尿病病人发生感染后容易扩散进展、迁延不愈,很难迅速控制,以致使病人体质进一步下降;③糖尿病病人发生感染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因而不易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容易发展为菌血症和败血症。

由上可见,糖尿病并发感染是可怕的,即使在当今有多种强力抗生素可供选择的医疗条件下,感染仍然是糖尿病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50.哪些因素影响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无论是糖尿病病人或医生,令他们最忧虑和烦恼的问题就是致命性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由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酿成的心、脑、肾损伤,神经病变、眼底视网膜病变及动脉闭塞性病变与粥样硬化。然而,并非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会产生这些致命、致残的慢性并发症。大约有20%~25%的糖尿病患者,可终生不出现这些可怕的慢性并发症而得以享受正常入的寿限。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可影响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多种因素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之中,哪些起着决定性作用似乎谁也不能肯定,但近年来美国与加拿大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试验研究结果的资料(DCCT)表明:影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病程、高血糖、血压及遗传四个方面,现简要介绍如下:

(1)糖尿病病程。产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是病程。患糖尿病时间越长,越易发生慢性并发症。

有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的糖尿病病人,其病程绝大多数在10年以上。许多糖尿病病人,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确诊数年之内,甚至在确诊当时即可发现有视网膜病变或肾脏病变,这种病人的糖尿病,其实早已存在多年,只不过是未能早期做出诊断而已,因为实际病程在三五年之内的糖尿病病人,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

(2)高血糖。高血糖在产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机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用强化治疗使血糖尽可能接近理想水平的糖尿病病人,其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如果原来已存在视网膜或肾脏病变,则经强化治疗也可使其病变稳定而不再进展恶化。因此,积极控制高血糖状态、使血糖尽可能地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对延缓或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

(3)血压。血压水平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血压可能与高血糖具有相同的危险性。有高血压病或血压偏高的糖尿病病人比血压正常的糖尿病病人更容易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尤其是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硬化及心、脑血管硬化。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中也不可忽视。有些糖尿病病人虽然血糖长期未能满意控制,但却未发生慢性并发症,这就说明可能还存在遗传因素使某些糖尿病患者更易或不易受长期高血糖的影响。纵然如此,高血糖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仍然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糖尿病病人切勿存在侥幸心理,把不发生慢性并发症的赌注押在遗传因素上。最明智的做法是积极治疗、最大限度地使血糖接近或达到正常,同时保持正常的血压水平。血糖、血压的最终改善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确切的防治作用。每个糖尿病病人均应了解与接受这一观点。

51.糖尿病病人常伴有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吗?

大约40%的糖尿病病人伴有高脂血症,其中80%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尚可有高胆固醇血症。有的病人甘油三酯与胆固醇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者也不少见。

血脂升高及HDL降低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等严重后果。如果糖尿病病人高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再伴有高血压,则这种危险后果就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糖尿病病人的高脂血症究竟是原发性还是继发于高血糖?这个问题须在糖尿病控制后做出判断。如果经过积极治疗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后血脂亦恢复正常,则表明高脂血症是继发于糖尿病;如血脂在血糖满意控制之后仍然居高不下,则表明高脂血症为原发性,应及时加用有效的降血脂药物。

糖尿病病人同时伴有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病人。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先天因素:即遗传缺陷造成嘌呤代谢紊乱而产生血尿酸合成增多或排出减少,于是血中尿酸升高,这种情况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者。②后天因素:饮食过多,尤其是常吃富含嘌呤类食物、肥胖、不喜运动等。此外,糖尿病并发肾脏病变引起肾功能减退时(如氮质血症、尿毒症),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明显下降,以致血中尿酸升高。先天因素引起者称原发性痛风,后天因素中由肾功能减退引起者称为继发性痛风。

糖尿病病人伴发高尿酸血症时一般无临床症状,故须检查血尿酸才可发现。当发展为痛风时则可出现痛风性关节炎,甚至发生痛风石及痛风性肾病。

52.哪些情况下应想到糖尿病的可能?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应去医院检查,以及时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1)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及消瘦,而饭量并无明显减少。

(2)有口渴、多饮或多尿现象。

(3)有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双亲或兄弟姊妹中有患糖尿病者。

(4)有分娩巨大胎儿史(指胎儿体重大于4000克),或有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胎及多次流产史。

(5)有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胆囊炎及胆石症、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脑梗死)病史。

(6)有其他各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表现,如眼底出血及白内障、末梢神经炎、阳痿、反复发作的皮肤疖肿及泌尿系统感染、外阴瘙痒症、尿潴留、足趾坏疽等(详见本书各有关问题)。因为有不少糖尿病病人常以慢性并发症症状求医,在诊断上走了不少弯路,最后才发现是糖尿病。所以,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应当熟悉糖尿病各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想到糖尿病。

53.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是否就提示有糖尿病?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并非糖尿病所特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可出现“三多一少”

的表现,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人可有明显消瘦、多食、多饮及多尿现象,又如尿崩症患者多饮多尿的症状比糖尿病还要突出。反之,不少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型)都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甚至毫无感觉,只是在检查血糖时才发现有糖尿病。所以,单凭症状的有无不能确定或否定糖尿病,必须进行有关实验检查才可肯定诊断。

54.糖尿病病人应接受哪些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其中最简单而又可靠的检查项目是什么?

对疑有糖尿病的人均应做血糖、尿糖检查,必要时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及胰岛细胞抗体(ICA及ICSA)测定及HLA分型等。这些检查项目除了可确立诊断外,还可帮助对糖尿病类型进行鉴别,判断是1型还是2型。确定有无糖尿病最简易而又可靠的检查项目就是血糖测定。不能仅靠尿糖测定来诊断糖尿病。

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临床表现安排有关实验检查项目,以判断有无急慢性并发症之存在,例如血、尿酮测定,血脂、肝肾功能、眼底检查,心脑血管病变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

55.为什么不能根据尿糖检查来诊断糖尿病?

尿糖阳性者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下列情况也会出现尿糖:(1)肾性糖尿病。是一种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引起的肾小管病变。这种病人肾小管吸收葡萄糖的阈值下降,即在血糖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也不能充分地将葡萄糖回吸收。所以出现血糖正常、尿糖阳性的状态,在本质上与我们所指的糖尿病完全不同。

(2)食源性糖尿。正常人在短时间内喝大量糖水或过甜饮料、吃大量的甜食后,血糖可暂时性升高,超过了胰岛B细胞的负荷能力而导致暂时性糖尿,但并非糖尿病。

(3)非葡萄糖尿。包括果糖尿、乳糖尿、半乳糖尿等,也可出现尿糖假阳性结果,但与萄葡糖尿不同。

(4)饥饿性糖尿。正常人在连续饥饿几天之后再饱餐一顿,可出现糖尿。这是因为在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当突然大量进食后,胰岛B细胞不能立即分泌足量胰岛素而导致血糖升高及尿糖阳性。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些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但没有尿糖,如果只检查尿糖则会将糖尿病漏诊。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的阈值提高,也就是说,在血糖明显超过正常的情况下,肾小管仍能将由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充分回吸收,因此尿中无葡萄糖。

(2)糖尿病性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由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数量减少,故尿中亦测不到尿糖。

(3)其他因素如某些药物可影响尿糖之测定,如维生素C、阿司匹林、α多巴等。泌尿系统细菌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时,尿中一些细菌可分解葡萄糖,使尿糖不能测出。

由此可见,诊断糖尿病决不能单凭尿糖测定,所有糖尿病病人均应根据血糖检查做出诊断。

56.有无比测血糖更为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来诊断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