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自然疗法
7880100000004

第4章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3)

(2)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胰岛素相对不足,也可能是以胰岛素分泌减少为主同时还伴有胰岛素不敏感。这一型患者年龄常较大,由于病情较轻,起病慢,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体型肥胖者多,其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不明显,可能表现正常也可能呈高胰岛素血症。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一般很少发生酮症。平时一般不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但当患者发生感染或手术时应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也有少数病人因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需用胰岛素治疗,但停用胰岛素后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除这些特殊情况以外,该类患者仅需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物即可取得满意疗效。

此型患者根据其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2(米)]的数值大小分为肥胖(体重指数为男高于27,女高于25)和非肥胖两个亚型。2型糖尿病患者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3)特殊类型糖尿病:即病因相对清楚的糖尿病或称继发性糖尿病。主要见于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如胰腺炎、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等引起的症状性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限于妇女妊娠期间发作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

因此,已知糖尿病患者妊娠时不属此组。多数患者(70%以上)在妊娠结束后可恢复正常,仅有少数患者于5~10年后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约占所有孕妇的1%~2%。因此,应在分娩6周以后重新进行分类。

现行的分类方法取消了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名称,分别改称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这说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治疗方法分类,这无疑有利于消除“只有胰岛素依赖型才能使用胰岛素”的错误观念,树立起“任何糖尿病患者都可使用胰岛素”的新观念,为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奠定了基础。

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相关链接

强化胰岛素治疗,有效地控制血糖,使患者血糖水平达到或接近生理水平,可缓解症状,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可使糖尿病儿童能正常发育,糖尿病孕妇度过妊娠分娩期,过着积极而正常的生活。认为打了胰岛素就停不下来是一种误解。胰岛素的使用是根据病情所决定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必须要用。但是当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得到控制时,胰岛素还是可以撤除的。

2对1型糖尿病的新认识

发生1型糖尿病的原因是由于体内制造、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严重破坏,导致人体丧失了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因此出现血糖增高和其他代谢紊乱。由于患者必须依靠补充胰岛素才能生活,因此过去将这种类型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因为它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因此也叫幼年发病的糖尿病。

绝大多数的1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胰岛β细胞发动攻击,造成细胞死亡,从而丧失胰岛素分泌能力。有些1型糖尿病患者还同时患有其他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白斑以及恶性贫血等。

在发病初期,在85%~90%的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测出一系列对胰岛β细胞有破坏作用的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IA-2β)或胰岛素抗体(IAA),这些抗体的存在表明体内的胰岛β细胞正在遭到破坏。目前,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已经能够将这些自身抗体化验项目用于临床,这不但有助于区分糖尿病的类型,而且能够发现1型糖尿病的高危患者。

极少数患者没有任何免疫反应异常的表现,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1型糖尿病,称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

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体型偏瘦和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特点,但这也并不绝对。例如,某些成年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一段时期内仍然可以用口服药物维持。因此,确诊1型糖尿病的关键是看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否下降以及有无存在自身抗体,而仅仅根据年龄、体重和口服药物是否有效就断定糖尿病类型的做法容易导致误诊。

哪些患者要用胰岛素

相关链接

①1型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一经确诊需终生依赖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危及生命。②糖尿病患者妊娠或妊娠糖尿病。③2型糖尿病经较大剂量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仍然控制不好时需要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④出现严重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⑤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时。⑥糖尿病患者因其他疾病需行中、大型手术时。⑦糖尿病出现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时,如严重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出血等。

3对2型糖尿病的新认识

2型糖尿病比较多见,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由于2型糖尿病大多数在成年后发病,一般可以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因此过去也称为成人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与1型糖尿病不同,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血液中也没有能够攻击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如果化验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发现胰岛素不仅没有明显降低,甚至还可能有所增高。一些朋友会问,既然胰岛素没有减少,那么为什么血糖会升高呢?

原因在于,这些患者体内的胰岛素虽然数量不少,但是效率很低,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称为胰岛素抵抗。在发病早期,胰岛β细胞可以加倍分泌胰岛素,通过增加数量来弥补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衰退,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一旦不足以抵消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那么患者的血糖就开始升高。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方面原因有关。当然,对于不同的患者这两方面原因所占的比重不完全相同。

2型糖尿病的危险在于它能够悄无声息地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很长时间内常常没有任何症状,虽然各种代谢紊乱已经在不断侵蚀血管和脏器,但患者却一无所知。很多人直到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眼底出血等,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医生提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至今仍然不能彻底根治,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才能将它控制。有人把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比喻为“五驾马车”,它们分别是:

①糖尿病教育;②饮食治疗;③运动治疗;④药物治疗;⑤自我血糖监测。

(七)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小资料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很多,有按“三消”辨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者;有按八纲辨证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者;有按脏腑辨证分为肺胃燥热型、肺肾阴虚型、脾气虚型、脾阴不足型、肾阴虚型、肾气虚型、肝阴不足型、肝阳上扰型、胃阴不足型、肝肾阴虚型者;有按气血津液辨证分为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湿热型、痰湿型者。

1994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做了以下分类,比较接近临床实际情况,为目前临床所通用,其内容如下:

(1)燥热伤肺型: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胃燥津伤型:消谷易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有力。

(3)肾阴亏虚型:尿频量多,浑如脂膏,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腰酸,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4)阴阳两虚型:尿频,饮多少尿多少,色浑如膏,面色黧黑,耳轮枯焦,腰膝酸软,消瘦明显,阳痿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5)阴虚阳浮型:尿频量多,烦渴面红,头痛恶心,口有异味,形瘦骨立,唇红口干,呼吸深快;或神志昏迷,四肢厥冷,舌质红,苔灰或焦黑,脉微数疾。

(八)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过高的葡萄糖可循着血液流向全身各个角落,故若糖尿病未能得以很好控制,则有可能产生许多并发症,继而影响全身组织器官,甚至连头发、指甲也难免受累。

以下反映了糖尿病对人类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以及人类为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所需付出的代价:①死亡率增加2~3倍。②心脏病及中风者增加2~3倍。③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倍。④坏疽和截肢者约比一般人多20倍。⑤是引发可致命的肾脏病的第二个主要原因。⑥易导致其他慢性损害(如神经病变、感染和性功能障碍)。⑦与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住院人数增加2倍。⑧直接用于医疗方面的花费包括时间、药物、康复、护理和其他的服务性工作以及物资需求会大大增加。⑨其他花费,包括医疗费、退休金,以及由于残疾或夭亡而丧失生产能力所引起的损失大大增加。⑩一般人患糖尿病的比率为2%~12%。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并发症又有两种,一种是由糖尿病本身引起的或在进行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及低血糖反应和乳酸酸中毒;另一种是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当对糖尿病控制不好时更容易发生,但又并不是由糖尿病直接引起的,如并发各种感染,结核病等。

慢性并发症也有两种,一种是微血管病变,是因为长期血糖过高所致,如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另一种是大血管病变,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常常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但其因果关系目前还不清楚,如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

有些病变可能由多种因素所致,如糖尿病足与下肢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以及感染等因素均有关系。糖尿病引起的心脏损害也可能与同时发生的冠心病有关,也可能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总之,糖尿病的危害是严重的,所以要力争在早期发现,实行早期治疗,严格控制,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死亡率降低,寿命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双胍类降糖药

相关链接

(1)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失血、失水、重症感染、创伤、高热、手术、妊娠、分娩均不宜服用。

(2)有肝肾功能损害者、慢性胃肠病、消瘦、黄疸者不宜选用。因肝功能、肾功能不全而引起乳酸代谢或排泄障碍者禁用。

(3)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缺氧者,不宜服用。

(4)服用后有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不能耐受者,不宜选用。

(5)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对双胍类药十分敏感,必须禁用。

(九)糖尿病的并发症

所谓糖尿病并发症,可以认为是由于糖尿病及糖尿病状态而继发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以及临床症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的临床经过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与生命预后,大部分是由于所谓糖尿病性合并症所决定的。”临床上常将糖尿病并发症大致分为急性合并症和慢性合并症两大类。

1糖尿病急性合并症

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可认为是糖尿病代谢异常的一种变型。糖尿病急性合并症主要有:

(1)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DKA):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倾向,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的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及胰岛素抗药性、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有时可无明显诱因。多数患者在发生意识障碍前的几天内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对于有昏迷、酸中毒、失水、休克的患者,应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尤其对原因不明而又出现意识障碍,呼气有酮味,血压低而尿量仍多者,应及时进行化验检查以争取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种临床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大约2/3患者在发病前无糖尿病病史,或者仅有轻度症状。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脏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不合理限制水分、应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也有因误诊输入葡萄糖液,或因口渴大量饮用含糖饮料而诱发或促使病情恶化的。

(3)乳酸性酸中毒:乳酸是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50%~60%的乳酸会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原贮存,30%~35%会被肾利用。当血乳酸增高大于2毫摩尔/升,血液pH数值小于7.35时,若无其他酸中毒原因,可诊断为乳酸性酸中毒。本症死亡率很高(50%以上),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由于本症死亡率很高,因此要加强预防,采取措施如下:凡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最好不用双胍类降糖药,因为糖尿病性心脏病时易发生心衰,肾循环障碍可影响双胍类药物排泄,故宜慎用;避免使用甲醇、乙醇、木糖醇、水杨酸盐、异烟肼等药物,慎用普萘洛尔等药物;尽量不用果糖、山梨醇而应采用葡萄糖,以免发生本症;凡有休克、缺氧、肝肾衰竭状态的酸中毒者,应以纠正缺氧、缺血,纠正休克为基本措施,避免本症的发生。

(4)感染: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也常发生肾盂肾炎和膀胱炎等尿路感染,也易合并肺结核。如果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的易感染性是因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状态长期持续产生的,则将其作为慢性合并症处理。

2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其特点是内皮破损,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增厚,脂类(胆固醇酯、磷脂、三酰甘油等)沉积成斑块和弹力层的碎裂。这些大血管病变在非糖尿病患者中也可发生。但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病较早、发展较快、病情较重、病死率高。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4~5倍。70%~80%的糖尿病患者会死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其中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及糖尿病肾病肾衰是糖尿病的四大主要死亡原因。

3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从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所做的研究表明其与下列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