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的核心机密
785300000027

第27章 核心要素之七:行动创造辉煌 (2)

她用思考的智慧击碎了高利贷老板贪婪的色梦!急中生智的她明白惯用的思考技法已经不管用,必须另辟蹊径。她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尚存于盒中的石子上,而不是挑选出的石子,巧妙地创造了“掉”石子的机会,替自己和父亲摆脱了困境。“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语)。人因为会思考而成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绝妙的思考方法使人能克服人生险境,不断走向成功。上面故事中的姑娘正是不自觉地应用了水平思考法。水平思考法是一种崭新的思考技法,这不同于人类习惯的垂直思考法,重直思考法往往使人通向绝境,走向死胡同。水平思考法则显得空灵,“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这种思考技法的灵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这种思考技法追求的境界。

法国作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人不具有山崩海啸的力量,但他可以通过思考改天换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这就是思考的力量,思考如此重要,我们就必须养成思考的习惯。

思考习惯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的。

第一,从现在、从平时开始思考,你应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用脑子,多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形成思考习惯。

第二,要有一心思考的习惯。

一心思考的习惯,是所有思考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你就会自动自觉地甚至不由自主地把万事万物都与思考联系起来,你的感官便会成为知识信息的扫描仪和接收器,你的大脑便会成为容纳知识百川并且对其进行过滤、加工、再造的法宝。同时,你会感到生活到处都有乐趣。

具有一心思考习惯的人,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这种人,在看书看报看电视乃至做一切事情时,都能把注意力的“光圈”调到与学习相关的“目标”上去;能够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做与思考相关的事。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知识分子、尤其是有所追求的知识分子,在看电视时大多倾向于看与知识、信息、时事相关的节目,看与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密切相关的节目;而一般工人、农民则喜欢看武打、枪战、歌舞、杂谈之类的节目。对电视如此,对其他传播媒介也是一样。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讲述过一段他亲身感受的故事:在机场候机室里,广播里传出了飞机因故迟飞两小时的消息。一般乘客心急如焚,怨声迭起;而魏老师则心静如水,同平时在办公室里一样,利用这两个小时构思文章。有一心思考习惯的人,通过这种日积月累,时间转化成了知识,知识转化成了智慧,逐渐形成了优势。

具有一心思考习惯的人,最能调动潜意识的作用。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思考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一心思考,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

第三,做好下面几步。

第一步: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一天不落地去记;认识到写字潦草这个毛病,就在写字时严加注意,确保字字工整,题题复查;意识到了不良思考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定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成绩在组织中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学生,已经认识到打游戏机的负作用了,不想再玩了,可是,一走近游戏厅就又忘乎所以,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思考内容和活动,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很多人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比如发现工作时自己精神溜号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发现自己躺着看书、看电视了,……要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第四步: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思考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刻意约束自己,而应顺其自然,你是在做惯性运动。这时你还需要注意两件事:一是要消除外部干扰,二是要排除内部故障。外部干扰主要是那些可能使你偏离甚至脱离轨道的引力,内部故障主要是受挫折时情绪不佳而放纵自己。对付外部干扰有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当你的生活圈内有人向你施加不良引力时,你可以寻找理由暂时跳出这个圈子,消除不良引力,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排除内部故障的有效途径也是转移注意力。当你的内部发生故障时,如产生忧郁、悔恨、愤懑、迷恋、惋惜、忧伤等情绪波动时,你可以通过做具体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思考产生力量,只要你能做到以上几步,你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成功的“石头汤”

什么是创新?《伊索寓言》里一个小故事对它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向富人家讨饭。

“滚开!” 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的人,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 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 于是她就答应了他。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总得放点盐吧。” 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然后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儿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能猜到,这个可怜的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到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试想,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 会得到什么结果?因此,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到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激活体内的创新元素关键是要相信你自己能把事情做成。只有这种信念,才能使你的大脑运转,去寻求做这种事的方法。人的思想是无穷的财富,单看你如何去运用它。

一般人的创新意念,大都潜伏在脑海的深处,不太容易被发觉。很多人浑浑噩噩地活了一辈子,不仅不知道如何去运用自己的思想创新,甚至连自己有这种才能都不知道。因此,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开动大脑,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

一个创新意念的诞生,不是被困苦所迫,就是被困难所阻;不是满脑子都是幻想,就是爱钻牛角尖。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创新的能力几乎人人都有,但却不一定能被人人所用。原因是,创新意念的诞生,需要外在刺激和内在的激发,不是平平常常就能够冒出来的。

在我们看来,创造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类正是靠着创造的伟大精神,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文明。而创造是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才使今天的世界充满生机和光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既包括集中思维,又包括发散思维,既包括直觉思维,也包括逻辑思维,还包括直觉、想像、灵感以及潜意识。它是人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科学思路,借助于想像与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所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最终以严密的辨证逻辑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魅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找新关系(规律),找出新答案。它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之中,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能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人们在创造性思维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很多形式的综合运用,还需要情感、意志和性格的正确发挥。

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出现突现观念。突现观念并不神秘,它是人们内心一直存在的强烈欲望与外部事件的触发共同作用的结果。欲望像磁铁,外界发生的许许多多事件就好像沙粒,沙粒中一旦有铁砂,磁铁马上就会将其吸住,这就是对机会的把握。没有欲望的人,就像没有磁铁,外界所发生的一切对他都不起作用。

欲望的磁铁,一旦吸上铁砂,就会产生突现观念。

突现观念,要靠精心呵护使其逐渐清晰,从储存的经验中,进行类推、比拟、构想,使突现观念变为明确目标。实现观念从储存经验中吸取营养。突现观念是一粒种子,储存的经验则是大地的营养,而欲望,以及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则是强大的动力,它赋予这粒种子吸取营养的动力。强烈的愿望、创造性的思维(发散和集中的),会使这粒种子百般地、不顾一切地、向任何可能的地方去寻求营养,一旦寻找到营养,它就会从中吸收,在此扎根、成长。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甚至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的确,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