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7852000000025

第25章 周易心得: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2)

“三省”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看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不忠实?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学到的东西,是否勤加练习了?南怀瑾将这些称之为反省自己的三面镜子。尤其是第一条,而且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是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真正忠于职守,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这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心胸与境界,如果能做到对人对事的“忠”,也说明这样的人是有胸怀的。这种“忠”,不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吗?

做人要懂得“明哲保身”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此句出自《周易?序卦传》。意思是说:世间万物久居其外都是在变化的,所以接着是遁卦。遁在这里是退的意思。

这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事物不可能总停留在一个地方,人也一样,不可能总处于一种状态,总会有变化的,那么我们想要保留自己最好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适时学会退让。这里的退让也可以理解为“明哲保身”。

事物永远都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或者一种状态,它会壮、会茂盛,之后就会衰老,一旦衰老了就会发生变化,属于它的历史阶段也就过去了。

讲到这里,南怀瑾又提到了《老子?持盈章》中所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功业已成,名望也有了,就应该懂得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言外之意就是一个人若要保全功名,就得及时隐退,这才符合规律。就好像月圆会缺,盛则必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因此,一个人要想让自己长久地拥有名望,就应该及时退避,换句话说就是懂得“明哲保身”。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所以招致大风“催”,主要就是因为这棵大树太突出、太耀眼、太显摆了。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进攻许国。正式出征前,他先在国都组织了一次比赛,想通过比试来挑选先行官。将士们一听大显身手的时刻来了,个个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比赛的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每个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击剑格斗结束后,有六个人脱颖而出,继而进入到下一轮的射箭比赛。

在射箭项目上,由选拔出的六名将领各射一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最后颍考叔与公孙子都两人打了个平手。可是先行官只能有一位,于是,庄公决定让他们再进行一次比赛。

郑庄公派人拉出了一辆战车,让他们俩都站在百步以外,同时开始起跑去抢这部战车,谁先抢到,谁就做先行官。公孙子都本以为自己一定能赢颍考叔,谁知在跑了一半时,他一不小心跌了一个跟头。等他再站起来时,车早已被颍考叔抢到手了。

公孙子都很是不服气,于是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郑庄公忙派人来阻止,并当场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因此对颍考叔怀恨在心。

战争开始了,颍考叔果然不负郑庄公的重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他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看颍考叔就要大功告成,公孙子都记起了先前的事,竟然抽出箭来,搭上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只一箭就把没有防备的颍考叔射死了。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鲜花开得娇艳,不是被人摘走,就是衰败得更快些。颍考叔正是因为处处拔得头筹,才落得个惨死的下场。能取头名固然圆满,但是就此丧生却不如抱残守缺。

很多人在官场或者职场能够如鱼得水,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深知“抱残守缺”的道理。抱残守缺,并不是说要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说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所谓“残缺”是相对于自己心里希望得到的全部而言的,可以把“抱残守缺”看做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吴越争霸,范蠡是我们不得不想到的一个重要人物。当越国胜利后,在举国相庆、大臣们争功邀赏时,这位功高德重的范大夫却忧心忡忡。几十年的相处,让他深知越王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的君主,因此他毅然做出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抉择。于是,他带上家人悄然走了,离开了风尘弥漫的越国。现在我们知道,他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他的人生结局因此很圆满。

在范蠡秘密出走之前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朋友文种,他给文种留了一封言简意赅的书信。信中说:“飞鸟打光了,再好的弓箭也该收藏起来了;兔子打完了,跑得最快的猎狗也要被烹食啊!”意思是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你也应该离开才是。可惜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他对越王勾践心存幻想。但是他在看信以后还是有点疑虑的,出于安全的考虑,他就称病不上朝,更不干预勾践的国政大事,他认为这样足以让自己保得平安。

事实上,范蠡当时的猜测的确是可信的。文种还没有来得及享清闲,悲剧就降临了。因为他总是不上朝,朝中便有人诬告说,文种称病不朝是蓄意谋乱,这一诬告恰好为勾践找到了一个借口。于是,勾践派人送来一把剑,并传话给文种:“当年你教我伐吴时,不是有七条计策吗?我只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灭了。你还有四条计策在脑子里,你留着准备干什么用?不如你把这些计策献给先王吧。”

文种接过宝剑,发现那正是当年吴王叫伍子胥自杀的那把镂金宝剑。文种这才想起了早已出走的老朋友范蠡,可事已至此,只能是喟然长叹了。这个忠心耿耿辅助越王勾践复国、报仇并称霸的老臣,就这样含冤饮剑而死。

“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典故,也许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在帝制时代,君主戮杀功臣的事例数不胜数,文种式的悲剧于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着。对于那些智谋出众的功臣良将们来说,他们的功劳本身就是一种“罪孽”。在勾践之流的君主那里,功与罪的关系常常是颠倒的。这类悲剧之所以会不断重演,常常令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惶恐不安。可事实上,能够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而保全自己的人毕竟屈指可数,而像文种那样自己推着自己走进火坑的人也举不胜举啊。

“饱满充盈不会长久。”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只知道一味地前进而不知道退守避让,就有可能失其正道,逐渐走向毁灭。所以,为人做事要懂得生存的智慧,所谓“物不可以久居其所”,对这一点,还是要有深刻的认识才对。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虽然多数时候,应该相信人们都是友好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身边就不存在居心叵测之辈,有些时候别人的明枪暗箭,会让我们防不胜防。如果我们能够懂抱残守缺、明哲保身,懂得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够辨别“残缺”的范围,做到该争就争、该退则退,掌握做事的度和分寸,这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做人讲究中庸之道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南怀瑾先生在此特意提醒我们,《周易》中凡是提到大吉大利时,必定会有个“贞”字,提醒人们要走正路,不然就会招致灭亡!这里的“贞”所指的正道实际上是一种中正之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庸。

程颐对“贞”做了详细的阐述,他说:“做事,不偏不倚叫做中,不改变叫做庸。行中,这是天下的正道;用中道,这是天下的公理。中庸的基本要义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即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体现在做事上,则必须做到恰到好处。不及肯定是不好的,太过了则会大贞凶。所以,最好的道就是中庸之道。

应邀请,一个傻小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烧了几道好菜来招待他,但一时匆忙之下忘记给菜里放盐,所以每一道菜都食之无味。

傻小子吃过之后,说:“这菜怎么都没什么味道呢?”

主人这时才想起来炒菜时忘了放盐,于是赶紧往菜里边加了点盐。这回傻小子吃了之后觉得菜比之前要可口多了。

他就自言自语:“原来菜是因为放了盐才味道鲜美的,加一点盐就那么鲜美,要是多加一些一定会更加好吃。”

于是他不吃菜了,居然吃起了咸盐。结果,他被咸得说不出话来。

通常说来,盐是不可以吃得太多的,当然也不能吃得太少,而是要恰到好处。同样的道理,炒菜不可太生,也不可太熟,生熟适当,菜才好吃。此恰到好处,即是“中”。如同做生意一样,要价高,就会无人问津;要价低,又亏本。必须要价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此恰到好处,即是“中”。中庸学既讲恰到好处,又讲因时而中。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南怀瑾在这里还为我们解释了“大贞凶”的意思。他说:“什么都死死板板的,很正,像学理学的人,在这个时代,言行呆呆板板,矫枉过正,并不是好事,所以大贞则凶,也就是说人生要通达,不通达就不对了……不知道变则是大贞凶。”

事实却是如此,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品格,但有些事情如果你过度的坚持就会造成精力的浪费,比如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态度。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首先就得有目标。动力源于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如若不是,那么,即便你有通天的本领,付出了多少辛劳,也不会成功。

“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应该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这是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说过的话。有些事情,尽管你已经付出了很多,但你迟早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也许你所走的研究路线根本就行不通。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撤回来重新开始,寻找新的研究项目,从而找到真正通往成功的路。

牛顿早年时曾痴迷于永动机的发明工作。他做了大量实验,但都没有成功。他失望极了,于是决定退出对永动机的研究,转而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力学研究中。最后,许多研究永动机的人都默默无闻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牛顿却因早早离开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而在别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临很多选择,在做出重大选择时,一定要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同时还应当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过分坚持并不是好事,放掉无谓的固执,要懂得变的道理,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正确抉择。成功就是由你一次又一次的正确选择逐渐累积的。

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鉴定自己的目标。当你决定做一些改变时,就必须考虑改变后将会是什么样子。同时,你还应当研究一下达到该目标所要花费的物力财力以及大概的时间。

生活中其实不乏雄心壮志且毅力过人的人,但因为他们不会进行新的尝试,最终无法取得成功。坚持目标没错,但有时候更需要灵活变通。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对于“知崇礼卑”,南怀瑾的解释是:“‘知崇’,是指智慧要高瞻远瞩,要有最高的目标。‘礼’者履也,履就是走路,‘卑’就是卑下。第一步开始起步是要从最平凡的地方开始。目标要高远,但是开始时却要踏实,从最平凡处起步。”

庄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讲了一个关于孔子和驼背老人的故事。

孔子去楚国时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在用竿子粘蝉,他的动作看上去十分娴熟,粘起蝉来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走上前去,敬佩地问:“先生,真是巧啊!这是有道行的吧?”

驼背老人回道:“我是有一套自己的办法。通过数月的练习,在竿头迭起两个丸子而使其不坠落,那就很少会失手了;如果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成功率就会有九成;如果连迭五个丸子而不坠落,那就基本不会失误了。我的身子立定后,就如同断木临近地面一般,我举竿的那只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万物纷繁复杂,但我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蝉的翅膀上,绝不因外部环境的打扰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如此一来,怎么会不成功呢?”

驼背老人言毕,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让心志不分散,高度凝聚精神运用心志,我想就是在说这位老者吧!”

整本《老子》只有五千字,但他却包含了道家所有的宏观理论,其中不乏一些经典而形象的比喻,而聪明的庄周正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和寓言来生动地诠释李聃的思想,让读者得到更具象的认识。庄子说,人如果不积累经验,掌握规律,就像老子所说的,踮起脚跟,虽然可能一时在高度上超过别人,但这样站立,能够坚持多久呢?如果试图以跳跃式的两步并作一步的方式前进,虽然一时在速度上超过了别人,可是能够跑多远?竞技场上,运动员高速度奔跑,是在短距离跑道上展示的。一个人如果好高骛远、自高自大,不是“顺应自然”,而是“逆道而为”,实在是一种错误。

从前,有个非常富有的人。一天,他受另一个富人邀请,到那个富人家中做客。他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非常华丽和高大,便心生羡慕之情,他心想:“我的钱也不少,之前怎么就没建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他马上请来了木匠,说:“请你用最短的时间给我修一座像他家那样漂亮的三层高楼。”

“您别着急,我一定会为您造一座比这个更漂亮的楼。”木匠说。富人命他当即就开始。于是木匠就开始测量土地,制坯垒砖,为造楼作准备。富人看到他忙东忙西的,便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呢?”

木匠回道:“我在准备建三层楼的材料啊。”

富人说:“我不要下面这两层,你先给我建最上面的一层。”

木匠回答:“这怎么可能!哪有不造底下两层就造第三层的道理!”

富人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两层,你得先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

看完故事,大家肯定忍不住会笑。富人急功近利,妄想一步到位,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富人错就错在忽视了事情要一步一步做的道理。

成功是需要靠脚踏实地般努力付出后才会获得的,成功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是,现代社会一切都变快了,人们为了今天、明天,甚至是几年后的事情而疲于奔命。于是人们纷纷加入“时间争夺大军”,追求的就是速成。

生活节奏变快也让人们的心态产生了变化,就是大家都太急功近利了。

真正成功的人需要一分定力,需要一种智慧。然而遗憾的是,当下很多人的心灵正在受着浮躁的侵蚀,日渐焦灼。

一个疲于奔命的追求者说:“我现在对自己很不满意,生活中一些美好的想法总是难以实现。我想成为人们眼中的‘上进人’,我愿意为此而付出辛苦,但当看到了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时,我就会心生苦恼。不是说压力下会产生强大动力吗?于是我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每天为此付出努力,可那个目标总是可望而不可即,长久下来,从心理上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无用,觉得在别人眼里很难做人。我想要的那种被人认可的生活离我太遥远了。我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信心,工作中也没有了激情。看到别人过得春风得意时,我就会更加感到悲观。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不如意呢?我很颓废、很难过。”

生活中,故事里的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看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好,再看看自己,就会产生落差感,继而对生活充满困惑。为什么别人就那么成功而我总是在原地踏步?其实,这些困惑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你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给自己制订了合理的目标规划吗?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否则就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