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奥黛丽·赫本传
7846400000013

第13章 有时相逢是为了别离(2)

只不过,雨中的美总是让人有一些压抑感。或许,这是在冥冥之中预示着这场婚姻最后的结局。

他们的蜜月是在意大利度过的。因为梅尔的片子还没有拍完,只能选择到意大利去。为了避免遭到记者们的围追堵截,梅尔早就想好了对策。

在罗马城附近的阿尔班山上有一座美丽的葡萄园,还有一座加里波底时代建造的农舍,经过人们的修葺,这座农舍依然充满着生命的希望。梅尔把度蜜月的地点选在了这里,这样幽静雅致的地方也正是休息的好地方,同时他也可以继续拍片子。

这座漂亮的房子是用意大利花岗石和粉红色拉毛水泥建筑而成的。房子里有一个厨房,各种炊具、餐具一应俱全。房子附近有各种各样芳香四溢的鲜花,空气里仿佛都飘着甜甜的香味。在房子的四周,是修理整齐的葡萄园和长满庄稼的田地。

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还有一只猴子、两只狗、九只猫和两只鸽子。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是为奥黛丽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她很喜欢小动物,对它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新婚的奥黛丽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她是那么爱她的丈夫,梅尔高大的身材、成熟的气息,让这个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女孩找到了久违的幸福。那种感觉,在父亲离开后就再也找不到了。梅尔的出现,让她重新找到了那份温暖。

奥黛丽给世人留下的印象除了漂亮、优雅,还有可爱。她的朋友奎恩这样评价她:“可爱这个词是属于奥黛丽的。她比任何人都可爱。在所有与我合作过的人里,在可爱这方面,谁也比不过她。她精通业务,仁慈,文雅,体贴人,而且完全没有坏脾气。”

同样,在梅尔眼中,他的妻子是完美的,所以他竭尽全力去爱着自己的妻子,守护着这个美丽的公主。

与梅尔在一起是幸福的。奥黛丽天真地说:“因为你,我终于可以嫁出去了。”

其实,喜欢奥黛丽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她总能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在成功与赞美面前,她从来不会自高自大。有人说,大海正是因为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最低点,所以才拥有了托起整个世界的力量。奥黛丽就是这样谦逊,无论是在自己的容貌上,还是事业上,抑或是生活上。

然而,社会上对他们的婚姻给予最多的不是祝福,而是流言蜚语。一些小报谣传梅尔·费勒只是在利用奥黛丽来发展自己的事业,甚至在后来拍摄《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有人谣传奥黛丽逼着制片人在这部电影中起用梅尔,否则她就不参演。其实,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因为梅尔比奥黛丽早几个月就被这部片子聘用了。

但是,谣言是不管青红皂白的。或许是人们觉得奥黛丽太完美,嫁给梅尔让他们觉得有些不甘心。他们希望美丽的公主能嫁给王子,现实却是嫁给了一位已经结过两次婚的中年男人。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完美的愿望,他们不允许美丽的珍珠上有瑕疵。奥黛丽就像一个天使一样,让他们感到一种圣洁的美。但是,奥黛丽毕竟不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要有自己的生活。她需要一个温暖的家,需要梅尔这样的丈夫,需要他的疼爱,他的宠溺,他的保护。

在1954年的冬天,社会上关于梅尔利用奥黛丽的谣言越传越烈。媒体仿佛和梅尔有仇一般,拼了命地攻击这个温和敦厚的男人。梅尔对奥黛丽的感情是真诚的,他爱自己的妻子,正如妻子对他的爱一样。

梅尔为人忠厚、正直,对于那些写文章攻击他的作家,他并没有理会。他从来不会奉承专栏作家,或者给有关人士一些贿赂。所以,攻击依旧进行着。

奥黛丽和梅尔都是演员,每拍一部片子,他们往往就需要换一个地方。如果两个人接了两部不同的片子,那么他们就只好分开。

为了能和丈夫寸步不离地在一起,奥黛丽干脆宣布:没有梅尔参加的影片,她也不会参加。因为这一点,她拒绝在《美国红十字会里的琼》中担任角色,因为这部影片的导演没有用梅尔·费勒。

有一次,一位记者在采访奥黛丽的时候这样问道:“你认为你身上的什么特质为你带来了成功和荣誉? ”

奥黛丽略作沉思,回答道:“学会放弃。”

人生中总是有舍才有得,很多东西,我们只能取其一,如果太过贪心的话,最终往往什么也得不到。在奥黛丽心里,家庭是高于事业的,她可以为了一个完整而温暖的家放弃自己辉煌的事业。

她只想做一个幸福的妻子、一个慈爱的母亲,而不是女强人。她曾经说:“维系家庭是一项全职工作。如果我忙于为丈夫准备晚餐,却忘记第二天要排演的台词怎么办?在我丢了工作的同时也很可能失去丈夫。”

奥黛丽深爱着这个温暖的家,就像深爱着自己的演绎事业一样。在婚姻的初始,她总是和丈夫形影不离。一夜成名让她对安全感的渴望更加强烈,尤其是在遭遇了几次记者、影迷们的“狂轰滥炸”以后。

梅尔或多或少有一些大男子主义,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小鸟依人地偎在他的怀抱里,乖乖地在家里等他回家。这也是很多男人所渴望的,梅尔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

然而,奥黛丽的才华似乎远在梅尔之上。男人总是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比自己的妻子强,如果被妻子比下去了,他们会觉得没面子。

梅尔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时间长了,他也难免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他只能通过男人天生的权威感来找回心理平衡。他开始独断地处理一些事情,他希望妻子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在思想上也应该服从自己。

这让奥黛丽感到很不舒服。每个人看待事情总是有不同的观点,很多时候,她能够周详地考虑两个人不同的角度,但是梅尔却依然独断。

思想是自由的,谁都不能去控制别人的思想。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当你与身边的人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人便成了你眼中的地狱。为了能维护这个家庭,奥黛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说话、做事,她不想伤害丈夫的自尊心,更不想成为人们眼中尤其是丈夫眼中的女强人。

在1954年的10月,奥黛丽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她非常喜欢孩子,一直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孩子。想到自己即将做母亲,她开心极了。她发誓要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快乐的生活,决不会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尝尽苦难。

然而,在第二年的3月,奥黛丽忽然腹痛难忍。担心与恐慌的情绪如同潮水般袭来,她害怕极了。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股不祥的预感。果然,她早产了。

早产的原因是她的身体太弱,而且,她的臀部和骨盆过于窄小,也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奥黛丽陷入一种极度痛苦的状态中,满怀的希望,一瞬间竟成了梦幻泡影。

所幸,梅尔的体贴入微让她渐渐走出了早产的阴影。然而,流产的噩梦并没有就此离开奥黛丽,后来在墨西哥拍摄《不被宽恕的人》时,有一段骑马的戏,马似乎受到了惊吓,把背上的奥黛丽摔了下来。那时候奥黛丽已经第二次怀孕,这一摔虽然没有直接造成流产,却使她断裂了几节椎骨,加上拍戏的劳累,最终还是没能保住胎儿。

两次流产,让奥黛丽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是那么渴望能拥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偏偏要承受这样的痛苦。直到1958年的秋天,奥黛丽惊喜地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这一次,她再不敢疏忽,推掉了所有工作上的事情,也不再跟着梅尔东奔西跑,而是回到伯根斯托克的家中安静休养。

1959年,奥黛丽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肖恩”。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是奥黛丽永生难忘的。那一年,她已经30岁。她的全部生命仿佛就是在等待这个孩子的来临。她开心地对朋友说,她觉得这一时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她在影剧事业上的成功。

奥黛丽兴奋地对人们说:“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最初我不能相信肖恩是为我而来的,而我真的可以拥有他。我仍然为他的存在而惊喜。我出门去,回来一看,他还在那里。”

她的整颗心都被这强烈的喜悦占据着。孩子的降生,让奥黛丽把爱与精力从丈夫身上渐渐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她把这当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却没有注意到丈夫情绪上的微妙变化。

梅尔也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但是当他意识到,孩子已经取代自己成为了奥黛丽的中心后,他总是有些不舒服。

在事业上,梅尔还是没有奥黛丽发展得好。奥黛丽是最早拿到百万美元片酬的女演员之一,她的每一部电影都非常成功,多次获得奥斯卡影后提名。但是,梅尔的事业一直没什么起色,只是在二流作品中苦苦挣扎着,仅有的优秀作品也多是和奥黛丽合作的。

越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的心里便越是不平衡。婚姻的危机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滋长着。曾经洒满阳光的爱情,将迎来一场暴风雨。

3.当爱情徒有虚名

孩子是维系夫妻感情的纽带。不少夫妻会出于对孩子的考虑,而将爱情已经干涸的婚姻继续维持下去。当奥黛丽与梅尔之间的感情出现裂痕后,两个人都不愿意放弃这段婚姻,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孩子。

梅尔在生活中与在银幕上留下的形象差不多——严峻而缺乏温情。虽然他对奥黛丽足够体贴、疼爱,但是更多的时候,他有些大男子主义。

奥黛丽的朋友奎恩曾说:“梅尔对奥黛丽好像有种统治的权力,我觉得他所表现出的男子汉气概比一般的所谓男子汉气概还要强,他对她那么生硬,说一不二,使旁观者都难以接受。我们认为,奥黛丽这样的女子从丈夫那儿得到的应该是天鹅绒似的温存,然而梅尔可不是天鹅绒。我觉得她对梅尔谨小慎微。”

这是朋友眼中的奥黛丽与梅尔。由于两个人都是演员,所以不得不因为拍戏而分居两地。在这个圈子里,如果一时不留神,便会闹出什么新闻来。在肖恩3岁那年,奥黛丽正在拍摄《窈窕淑女》的时候,便听说了一些关于梅尔的桃色新闻。

这对奥黛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害怕失去梅尔,害怕这段婚姻会走向分裂。快到圣诞节的时候,《窈窕淑女》拍摄完成,奥黛丽来不及休息,就向梅尔奔去。她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安排了16次旅程——完全是为追随梅尔而计划的。

在影视圈里,能够结一次婚就白头偕老的夫妻并不多见。奥黛丽发誓,她要做一个影视界夫妻里白头偕老的典范。为了肖恩,她也要把这段婚姻维持下去。她决不允许自己童年时代的创伤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她向记者说,她的婚姻非常美满,梅尔·费勒是世界上唯一为她预备的男人。当然,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他们的婚姻危机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当时没有人相信奥黛丽的话。

在这个貌似坚强的女子身后,在这个巨大的荣耀光环背面,隐藏着的是一颗脆弱的心。她太害怕失去梅尔,太害怕面临婚姻的破裂。为了挽回这场婚姻,奥黛丽做了种种努力,但还是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