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元素
784500000009

第9章 成功元素之三:学习 (1)

天才,就是学习的天才

“所谓天才,就是学习的天才。”曾经有一位哲人这样来概括学习的价值。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别重视学习的民族,学习和教育在民族文化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古人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今天看来,有不少迂腐和偏颇之处,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习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价值。

程门立雪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没有让仆人打扰老师,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杨时就站在这样的雪地里,浑身也已经落了厚厚的一层雪。

“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尊师”超越了对老师本人的敬重,上升为一种对知识或学问本身的渴慕与追求。

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他在“致陈之藩”一信中这样写到:“我曾用古人论从政(做官)的四字诀来说明‘治学方法’。那四个字是‘勤、谨、和、缓’。勤即是眼勤、手勤,即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勤求材料,勤求事实,勤求证据。‘谨’即是一丝一毫不苟且,不潦草,举一例,立一证,下一结论,都不苟且,即是谨,即是‘敬慎’。其余两字,同样重要。‘和’,我解作‘心平气和’,解作‘平心静气’,解作‘虚心体察’。(西方宗教所谓humility,其实并不十分humble,平心考查一切不合吾意的事实和证据,抛开成见,跟着证据走,服从人,‘和’之至也。)‘缓’字在治学方法上也十分重要。其意义只是从容研究,莫急于下结论。证据不充分时,姑且凉凉去,姑且悬而不断(suspending one's judgment)。”

胡适中年以来,常用这四字诀教人,常说科学方法不是科学家独得或独占的治学方法,只是人类的常识加上良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了勤、谨、和、缓等良好的习惯,治学自然有好成绩。

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失败归结在外界的因素上,可实际上,正是因为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才使得事情没有按照想象中取得理想的结果。

S在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他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忿忿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给他点厉害看看,痛快的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可是你现在对于公司业务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生意的窍门都搞通了吗?相关的电脑技术你都熟悉了吗?”他的朋友反问。

“没有!”

“那我给你一个建议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不用十年,两年就行了。在这两年里,我建议你好好地把公司的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运营和相关的电脑技术完全搞通,甚至如何修理复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朋友说:“你用他们公司的各种资源,做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学会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为你到别的公司做打下了基础,有了收获又出了气吗?”

S觉得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就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下班之后,也留在办公室研究公司的管理秘诀和商业文书。

两年后,朋友问他:“你现在许多东西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S说,“我不走了,因为我发现近半年,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不断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现在是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当时的工作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你痛下苦功,重视学习,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老板当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所以说,在工作中不要只知道抱怨老板,却不反省自己。如果我们不是仅仅把工作当成一份获得薪水的职业,而是看成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机会,我们就可能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功。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器材。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义。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和统治民众,把教学作为首要的事情。同一章书中又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文意是: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你就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这些话,从成才和懂道理角度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在《懦效》篇中从个人改变处境的角度把学习的重要性讲得很直白,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他认为改变社会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读书,这正是儒家“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认识。至于儒家主张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离不开读书求学了。

未来的漫漫人生路大多时候都是崎岖山路,而学习也许就是那只能带来光明的火把。

时代主题不断变换的今天,可能已经没人会对学习的重要性产生怀疑。

我们通过学习和生活积累形成的工作或生活的态度、方式、认识等行为和意识模式,不得不随着闪烁变幻的时代舞台变化着,社会要求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才能,我们就得努力的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避免被这个社会淘汰。比如:信息时代到来,我们要对WINDOWS,HTTP,WWW尽量的熟悉,靠电脑这个小窗口传递给我们所需要的大量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又要靠知识在商海中打拼,使自己成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儒商;

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还要学习大量的网络经济知识,争取成为揣一纸创业计划书既能吸引风险投资又会烧钱制造经济泡沫的·com的CEO;

……

而这些截然不同的模式或角色的转变往往要在一两年时间内就要完成,有时甚至只有几个月,怎样才能做得到呢?靠什么能做得到呢?

学习,学习不但使你做得到,更能使你做得好。还有什么比学习更能促成我们不自主地实现这些模式或角色的转变呢?

因此,学习便成了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母亲满怀憧憬的胎教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为期一生的学习,之后又从吃奶到自己拿筷子吃饭,从第一声啼哭到开始正式学语,从看图识字到“人之初,性本善”,从“春天来了”到“存在即合理”,从ABC到QQ……

这就是将贯穿我们一生的学习。一个渐进然而无序的过程。

学习,让我们体会“十年寒窗”的苦,同时也感受“豁然开朗”的快乐。

学习,有无可奈何的处世之学,也有兴趣使然的我行我素。

学习,制造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的同时,也造就了视文凭如废纸的实干天才。

学习已然成为个体生命根本驱动力之一,注定它在一个人的发展中应该占有的核心动力的地位。

成绩再出色的成功者,也会受到自身的感官的限制,比如,作为人类,即使个人能力极强,也不可能看到一百年前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听见大洋彼岸做同种类型的工作的人如何总结自己的经验的。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能从前人那里得到经验了呢?是不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就不能进一步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学习”这个武器不断的充实自己,即使感官受到限制,我们也能通过各种的形式来使你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

唐朝范质在《诫儿侄八百字》中说:“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知识以超常规的速度在积累和聚集,且变化无常。在现代世界中敏锐观察世界、分析环境、深刻认识事物本质及发展动向,是每一个想做好工作、想成功的人的重要前提。能够熟练地做好这些,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因此,要是不想被这个时代淘汰,要是想站在潮流的尖端,把握住社会发展方向的缰绳,就认真地投入到学习的大潮中去吧!

别总说你“忙”!

不思进取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最常见的就是:“事情太忙,没有空闲时间。”这恐怕是最最常见的不去学习的理由了。

“我还得去联系一下业务,很忙啊,没有时间看书了。”

“这段时间真的是很忙,哪里有时间坐下来看书啊!”

“我明天还有开两个会,那本书就先还了吧,没有时间看。”

……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帝王之一,由他开创了清朝繁荣之极的康乾盛世,就是这位皇上,在日理万机中仍然博览群书,坚持学习新的知识。

康熙帝5岁开始读书,8岁读《大学》、《中庸》。他在少年时曾因读书而致吐血。康熙帝成年后,在南巡的船上,仍然苦读不倦,当侍臣奏请要注意休息时,他说:“深味古今义理,足以愉悦我心。予之不觉疲劳,以此故也”。意思是说,这些古往今来的故事里所包含的道理,足够愉悦我的身心了,所以我一点也没有觉得疲倦。他到晚年时,仍然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正如他在《庭训格言》中所说:“朕自幼好看书,现在虽年纪大了,还是手不释卷。天下事情繁多,一天之内就可以发生许许多多的新鲜事,作为皇上,一个人身在这皇宫里面,怎么能知道外面发生的那么多事情呢?所以我要时常看书,明白古人的事,就可以避免我可能在现在犯下错误。”

康熙帝读书的兴趣也十分广泛,除经、史、子、集四部以外,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军事、法律、音乐、美术、医药,无不涉猎,经他“钦定”的图书有《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古文渊鉴》、《子史精华》以及《朱子全书》等。他一生临摹的法帖,多达一万多张;为庙宇题匾,多达一千多件。他还特别注重学习自然科学,他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等学习欧几里得的《初等几何》和阿基米德的《应用几何学》,学习来自西方国家的天文、地理、生理解剖等方面的最新科学知识。

一个皇帝,日理万机,照一般人的理解,哪有精力读书?康熙帝却抽出那么多时间在书本上,而且知识面如此之广,古今罕见。他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功业卓著的政治家。他在统一祖国、发展生产、加强民族团结和抗击外来侵略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样的文治武功,与其从青少年时代起直到老年,整整一生的勤奋好学分不开的。抱着从书中求得治国之道的读书目的,再如此努力,哪能没有很大的收获呢?所以你自己不要拿没有时间来作借口躲避学习,难道你能比当时的康熙还忙?!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会有的。可是我们有的人,却因为觉得时间总是会有的,就认为世上有的是明天,学习又何必今天做呢?可是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个明天在等着我们呢!

大发明家爱迪生几乎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发明,难道他的一天不是24个小时而是30个小时吗?这些时间是从哪里来的?都是挤出来的!为了节约时间,他饿了就吃面包,喝水,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来从事研究,我们都知道在英美国家,人们打电话时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Hello!”,除表示问候外,也可以引起对方注意。据说,最先在电话中使用“Hello!”的人就是发明电话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平时话语就不多,认为接通电话,电话那端肯定有人,于是就用“Hello!”招呼接听电话的人。后来“Hello!”就逐渐变成人们打电话时的常用语,一个人珍惜时间的习惯,成了一个国家的惯用语。所以爱迪生在他八十岁寿辰时,声称自己已经实际上已经一百三十五岁。正是这样的好习惯,能让他比别人“多活”了五十五岁。他就是抓住了今天,并走在了今天的前头。真正珍惜时间的人都善于抓住今天,只有懦夫、懒汉才乞求明天。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一生都放在了用笔和文字来警醒世人这项伟大的工作上,还经常关心青年们的教育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忙碌的人,也从来没有以自己的工作忙作为借口,放弃进一步的学习。

鲁迅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他在北京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鹕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同时,他还在书房墙上挂着一张自己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还记得课本中《朝花夕拾》的句子吧?“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他的生命中,从来没有因为“忙”而耽误过学习,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继续汲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