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团结友爱
7844900000047

第47章 困顿之时得救助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从小就聪明顽皮,当年父亲在外当兵,他的顽皮给母亲带来不少的烦恼。小学毕业后,14岁的沈从文就被母亲送到当地的军队当了兵。不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波及他所在的湘西,受到“五四精神”的洗礼,他决定离开军队,到北京寻求升学深造。

当时的北大吸收不注册的旁听生,沈从文就在北大听课。可是没有文凭找不到工作,他就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系,但因成绩太差没能如愿。为了生计,他只得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里,学习写作,决心闯入文坛,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来说,练笔之作往往是不被重视的。

双脚刚踏上北京的土地,他就立即面临着断绝经济来源的严重威胁:还是在来京路上,他从“湘西王”陈渠珍的保靖军需处支取的27块钱就已花了个精光,车过武汉时,幸得陆军部的一位小科长给他借了10块钱作路费,才来到了北京。走下火车时,他摸了摸身上,只剩下7块6毛钱。他竟大着胆子在北京西河沿的一家小客店住了下来。其时,他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正在北京。几天后,沈从文打听到他们的住处,立即找上门去。

“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姐夫关心地问他。

“我来寻找理想,想读点书。”沈从文天真地答道。“可是我得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让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姐夫诚恳地对沈从文说。

不久,大姐和姐夫双双离开北京回湘西去了,留给沈从文的,除了这番嘱咐,只有两条棉被。此时,沈从文也已从西河沿的小客店搬到了酉西会馆。会馆的管事是他的远房表哥,住这里可以免交房租。他来京的目的是求学,于是报考了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但因他仅有高小毕业的文化程度,甚至连新式的标点符号还不会用,结果考试时一问三不知,连两块钱的报名费都退还了他。进大学正式求学无门的沈从文,只好开始了他艰难的自学,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或者与一起来京求学的同乡好友满叔远分吃几只烧饼,就走出会馆,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看书。叔远终于忍受不了,在来京的四个月后,独自一人转回湘西老家去了。只有沈从文,为了信仰,仍然坚持了下来。

更糟的是,由于此时陈渠珍在湘西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自己也陷入了困境,原先承诺给沈从文的经济资助中断了。其时,沈从文的大舅黄镜铭虽然正在北京香山,帮助熊希龄搞香山慈幼院的基本建设,但因住在西郊香山,也没有能力给这个孤身来京的外甥提供长期援助。经济来源一断,沈从文的生活完全陷入了困境。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之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处境,其中包括正受聘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的郁达夫。11月13日,大雪纷飞,郁达夫推开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屋内没有火炉。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听见门响,沈从文回过头来。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请问,沈从文先生住在哪儿?”“我就是。”“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样小。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

好好写下去。”

默默地听着沈从文倾诉自己来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处境,郁达夫感到脊梁一阵阵发冷。公寓大厨房里,正传来炒菜打锅边的声音。

“你吃包饭?”“不。”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一切都明白了。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身上。然后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结束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其时,郁达夫在经济上也极窘涩。月薪名义上是117元,实际上只能拿到30多元,也正处于“袋中无钱,心头多恨”时期。沈从文的遭遇引发着他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从沈从文住处回去的当天晚上,他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在文章里,他称赞了沈从文“坚韧不拔的雄心”,也诧异于沈从文的“简单愚直”。末了,还给沈从文献了摆脱目前困难的上中下三策。

在朋友的帮助下,沈从文又在北京度过了两年。1926年,他的作品已经较多地获得了发表的机会,他执着于他所追求的“文学革命”,以一种在旁人看来的傻劲,继续着他在文学道路上的第一阶段的艰苦跋涉。

在郁达夫的关心和推荐下,自1924年年末开始,沈从文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晨报副刊》上连续发表了《一封未曾付邮的信》《遥夜》《公寓中》《流光》《三贝先生家训》等散文小说。散文《遥夜——五》被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看到了,于是在“五四运动”6周年纪念日,这位哲学教授以“唯刚”为笔名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大学和学生》,文中引用了沈从文这篇文章的大段文字,认为他将学生生活“很曲折、深刻地传写出来——《遥夜》全文俱佳——实在能够感动人”。随后,林宰平托人找到沈从文,邀请他到自己家去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并一再向徐志摩、陈西滢等名流举荐沈从文,还向梁启超专门讲起了沈从文的困难处境。梁启超听后,十分感动,就正式把沈从文引荐给自己的朋友熊希龄。于是,1925年7月下旬,沈从文终于上了香山,在熊希龄的慈幼院里当了一名月薪20元的图书管理员。

名师点评:

郁达夫在帮助沈从文的同时,自己也重新振作精神,既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又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谁成全了谁》的作者苗恒评论:“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其实他们是在互相成全着彼此。”真可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