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股市乱弹
7843700000015

第15章 炒股受非议炒者莫须有

有人说,“玩股票的都是有钱的,即使赔了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说也是自找的,根本就不值得同情”。而《财经》杂志的创刊者胡舒立先生最近撰文说,投资者不应该指望政府来拯救他们。他写道:“政府不应该干预,不能干预,而且不需要干预。”

如果放在过去,在我没有入市之前,我肯定也支持胡舒立先生的这种观点,也认为“玩股票的都是有钱的。”可在我入市之后,通过我所体会的、所接触的、所看到的和所经历的,我的观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就拿我个人来说,也是近几年中,因为经济效益较好,全年工资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这种工资收入属中等偏上,我也正是将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投入到了证券市场。

“妈妈,给我买包方便面解解馋吧。”这是一个高中二年级学生向妈妈提出的一个近奢侈的要求。如果不是记者零距离采访,谁会相信这竟是今天繁华城市霓虹灯下一个让人落泪的真实镜头。由于破产,许多企业发不出工资,大部分职工买断工龄或靠低保生活等,许多人就此走上了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之路。有的人几个月都舍不得买一次肉吃,有的人因付不起收视费,连电视都不敢打开看。他们并不是因为懒惰而使生活窘迫,是因为年龄、技能或健康等因素而难以找到合适的生财之道。于是,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在看到股票、基金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景下,便以东挪西借等方式投资入市。

有些人投资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生存!

如果,我们是一个健康有序、稳定成熟的市场,自然不需要政府“干预”。当市场陷入非理性,近乎疯狂地将投资者逼向绝境,人们不指望政府还能指望谁?

善待投资者吧!他们希望个人资产与国家的经济共同增长,共同分享上市公司的利益。在这场不对等的市场博弈中,普通的中小投资者处于绝对劣势。我们不应把“疯狂的代价”都让中小投资者去承担。因为,首先疯狂了的是市场本身,其次是被“逼疯”了的投资者。

据了解,当沪指在6124点左右,争先恐后地跑进来不少投资者投资了基金或股票,其中以工薪族居多,同时不乏一些打工者或靠低保生活者。我有一个朋友,前些年买断工龄回家后,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日子过得相当紧张。虽有做生意的想法,但既没有合适项目,更没有多余的资金,这个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后经朋友的帮助,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到某单位打工,月薪1000多元,生活才得以改善。也就是在2007年的3月,沪指在3000多点的时候,他借了亲戚的30000元钱买了某支股票型基金。不至半年时间,他买的基金翻番,除去交易成本,净赚近30000元钱。

兴奋之余,他再借20000元钱,将总共80000元钱投入到了这支基金里。可是,随着股市的不断暴跌,再加上毫无风险意识未能及时将基金赎回,直到2008年的4月中旬,他的基金损失过半,80000元又落回到了40000来元。除去成本,略有亏损。更令他揪心的是,此时市场不见好转,还在下跌途中……

类似我这个朋友的投资经历,其实还有很多。这个群体,属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投资愿望和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改善生活现状。而恰恰是这个群体,最不具备风险意识,更枉谈投资策略和操作技巧。因此,他们是市场“疯牛病”中的最大受害者,也是熊市里的最大担惊者!

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他们得到的最多评价。由于有些人对这个群体的投资目的和投资心态等缺乏深刻细致的认识与了解,往往将他们纳入“不务正业”的投机者行列,甚至将他们的投资行为说成是“自不量力的结果”。这正是:

炒股投基为谋生,未料熊市更惊魂。

泪眼含羞轻相问,谁懂小户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