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78300000026

第26章 铁路抗震抢险队伍在唐山

不论怎样,李玉林已走过了自己72年的道路,他可以淡泊地把岁月分割开、组合上,或者永远埋进记忆的深处了。

京山线是连接东北和关内的交通命脉。地震后,这条铁路多处塌陷,钢轨悬空扭曲,站舍成为一片废墟,铁路运输已经完全中断。我当时所在的单位,是专门负责修建铁路的铁三局四处,接到铁道部抢修京山线的命令后,四处先遣队在7月28日地震当天晚上,就最先进入了唐山市。

我有幸参加了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的战斗。从7月31日进入唐山,到9月22日离开,有50多天。在唐山的日日夜夜,每天都是在激动和奋战中度过。在这里,我看到党和政府全力以赴组织抗震抢险的不懈努力;看到解放军战士磨秃手指奋力抢救群众的感人事迹;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看到铁路抢险人员奋不顾身,用最短的时间修复铁路的英雄壮举;看到当地农民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送来猪肉蔬菜,慰问抢险队伍的动人场景……这些无不震撼着人的心灵,振奋着人的斗志,令人终身难忘。抢通京山线

京山线是连接东北和关内的交通命脉。地震后,这条铁路多处塌陷,钢轨悬空扭曲,站舍成为一片废墟,铁路运输已经完全中断。我当时所在的单位,是专门负责修建铁路的铁三局四处,这个处位于北京门头沟三家店,是华北地区距离唐山最近的铁路工程单位。接到铁道部抢修京山线的命令后,四处先遣队在7月28日地震当天晚上,就最先进入了唐山市。我是随着第二批抢险队伍上去的。离开北京时,街道两旁临时搭起的抗震棚里,已经挤满了避难的居民。途经三河县,房屋大部分倒塌。到玉田县,已经看不到完整的县城了。晚上11点钟,我们的车队进入唐山市区。整个市区一片漆黑,一片沉默。车灯所照之处,见不到一处完好的房屋,许多高层楼房一塌到底,一层楼板,一层家具,一层遇难者,紧紧地夹挤在一起,惨不忍睹。同志们都惊呆了,难过得流出了眼泪。我们的临时驻地是季家庄,离唐山有十几分钟的汽车距离。这个庄1000来人,遇难600多人。一天早上,大家发现一个青年女子,一丝不挂的瞋卧在荒草丛中。据当地老乡讲,她全家八口,死了七个,精神受到刺激,现在无家可归。几个女同志马上脱下外衣和鞋子,送来饭菜和热水,搭起一个简易窝棚,让她有一个暂时的温暖栖息之处。后来当地政府把她给接走了。

我们的任务之一是迅速修复胥各庄车站,这个车站早在清朝就有,现在是京山线的一个中等车站。地震后,仅剩几间小房和半个候车室,铁轨被拧成了麻花。在抢修现场,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十分高涨,整个工地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干部和工人一起紧张地起道、拨道、填碴,一天下来也不觉得累,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有的女同志居然也能把整个枕木扛起来。平时有点调皮的工人,此时也表现出很高的劳动自觉性。每天收工回来的路上,尽管不时飘来股股难闻的气味,但目睹震区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大家的心情始终是亢奋的,后来干脆连平时上、下工戴的左三层右三层的口罩都扔了。我所在的单位投入了一千多人的队伍,抢险进度很快。据上级领导讲,在毛主席办公室专门挂了一幅京山线示意图,每修通一段就标上一个记号。这个消息对职工鼓舞很大,抢修现场锹镐飞舞,号声不绝,彻夜通明。8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京山线通车了。当晚11时30分,震后第一列满载白面和抢险物资的列车徐徐通过胥各庄站。工人们站在铁道两旁,含着激动的泪水,向着列车司机挥动着双手,祝他们一路走好。情深谊长

由于队伍上的比较快,生活物资供应一时跟不上来。工人们到震区的时候,仅带一点简单的行李和洗漱用具,有的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带。床铺就搭在铁道两旁,吃得是咸菜,喝的是地下水。荒郊旷野,一会儿余震袭来,一会儿大雨滂沱。晨寒夜凉,蚊叮虫咬,尸臭难忍。队伍开始出现拉肚子、胃痛等病状,后勤保障问题渐渐凸显出来。为了解决吃菜这个首要问题,有的单位开始和附近的村庄联系,到地里摘菜。尽管各村损失都很严重,但听说修铁路的队伍要吃菜,大队领导非常支持,让大家到地里随便摘。8月的北方农村,正是蔬菜下摘的季节,地里头青椒、豆角、豇豆、圆白菜、西红柿等时令菜都有,只是无人管理,许多菜都烂在地里头。指挥部要求,到地里摘菜,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律付钱,没有钱要打条子,日后补上。

一天中午,附近的村庄知道修路队伍生活遇到了困难,杀了6头猪,由大队领导带队,到指挥部驻地来慰问。大队领导动情地说:“我们村1000多人,只剩下500人了。虽然这几头猪给你们1000多人的队伍微不足道,但这是代表我们村里500多贫下中农的一点心意。只要早日修通京山线,再大的苦我们也能受得住”。同志们的眼圈都红了,当即请示上级,回答是不能收。可是眼前的情景是不能收的事情吗?一位在场的领导讲:“豁出去犯错误了也要收,共同团结起来战胜难关。”这是我们到唐山7天来第一次吃上有肉的饭菜。伙房顿时热闹起来,红烧肉、肺炒青椒、肝拌黄瓜、面条肉汤,大家足足改善了一下伙食。有的同志喝醉了。事后不久,一些单位给这个村庄送去了白面,还派出医疗队救治伤员。

以后,我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有了改善,上级指挥部陆续调来大米、白面和各种副食,还给各工程队配备了水车、帐篷,办起了小卖部。队伍也开始轮换回家修整。不仅我们,整个唐山的生活供应和卫生保障,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很快得到解决。寻找亲人

唐山大地震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由于邮政、电话不通,亲人下落不明,很多家庭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想尽快寻找在唐山的亲人。8月3日,局中心医院的李大夫跟随医疗队到唐山,辗转找到我,希望帮助她寻找在唐山煤矿医学院上学的妹妹。我跟李大夫是在局“五七干校”学习时认识的,见面时,她面容憔悴,心思沉重,红着眼睛说,家里人已经失去和妹妹的联系,生死未卜,非常担心。我安慰了她两句,也请她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她说有思想准备。车进入市区,虽然秩序已经明显好转,但看到解放军战士正在登记、安置遇难者的情景,李大夫紧张的心情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学院负责接待的同志问明情况后,摸出一个小本,上面写满了死亡、重伤者的名单。随着一页页地翻下去,李大夫在我旁边已经是大汗淋漓,几乎站不住了。我赶紧扶住她,等待着可能是最不幸消息的发生。小本子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行,在重伤人员中出现了她妹妹的名字,我们都大松了一口气。接待人员露出笑容,领我们来到她妹妹所在系的位置。学院操场上,各系都搭起了简易帐篷,主要负责接待前来寻找亲人的工作。系里的同志很热情,端来热水,还洗了一大饭盒苹果,精神很乐观。他们介绍说,小李只是锁骨骨折,伤不太重,已于两天前坐飞机到沈阳治疗去了。系里的同志讲,小李住在二楼的上层铺,地震时,下层铺的同学被甩出来让房顶压死了,她从二层铺掉到一层,被床板挡住。男同学都住一楼,最先跑出来,随即回来抢救二楼的女同学。当天晚上到第二天上午9点,遇难者和伤员都抬了出来,小李是倒数第二个被救出来的。救她时,她很镇静,压在废墟里头还指挥同学怎样救她。出来后,马上就能走动。当时,这个宿舍住了6个人,遇难3人。我们来到这座全校毁塌的最严重的宿舍楼前,已是一片瓦砾。同学介绍说,本来小李的伤情不够用飞机送外地医院的资格,但为了让她及时得到治疗,就把她全身裹上绷带,当作重伤员送上了飞机。我们都很震撼,震撼地震的无情,更震撼同学之间的感情和救助。因为我们知道,许多人并不是死于地震,而是死于震后得不到及时抢救。找到妹妹了,李大夫心里终于落下了一块大石头,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晚上,送走了她,看到她远去的背景,想像着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的情景,我心中突然升起一股无名的感动,感动了很长一段时间。十几天后,李大夫从山西来信,再次表示感谢,并嘱我转告妹妹,如果回山西养伤,让我帮助她回家。第二天到学院,同学们讲小李还在沈阳治疗,身体康复得很好。同学们还告诉我,学校9月15日要开学了,而且还要继续招生。告别唐山

随着各项抢险任务逐项完成和气候逐渐变凉,我们先后转移到唐山站、唐山铁道学院,为当地群众搭建临时房屋,做好过冬的准备。

唐山的天气变幻无常,一会儿天空沉闷,见不到一丝阳光;一会儿大雨如注,到处泥泞;一会儿又阳光普照,带来初秋片刻的宁静。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使人们的心情好一阵坏一阵。余震始终不肯离去,8月15日、27日,又发生了两次比较猛烈的余震。进入9月,情况才逐渐好起来。此时的唐山,秩序已经完全恢复,人们情绪日趋平稳,各单位都在有组织地清理倒塌的房屋,街上的日用百货和食品供应到处可见。从唐山机场起飞的飞机几乎看不到了,路旁处理死难者的汽车越来越少,各省支援的医疗队和援助队伍开始陆续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