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非常品质
780000000031

第31章 非常品质九:求异创新(2)

所以,致富的捷径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用积极的思考去追求财富。”

当你确实以积极的态度思考,自然会有所行动,达成你所有正当的目标。

再次强调致富的捷径:以积极的思考致富并且有积极的心态,相信你能,你就做得到!不论你是谁,不管年龄大小,教育程度高低,都能够招徕财富。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不要低估思考的价值。即使躺在床上也能思考。即使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研究、思考及规划,也能致富。

乔治在一个退伍军人医院疗养,他的时间很多,但是除了读书和思考之外,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他懂得思考的价值,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乔治知道很多洗衣店,在烫好的衬衣领上加一张硬纸板,防止变形。他写了几封信向厂商洽询,得知这种硬纸板的价格是每千张4美元。他的构想是,在硬纸板上加印广告,再以每千张1美元的低价卖给洗衣店,赚取广告的利润。

乔治出院后,立刻着手进行这个构想,并持续每天研究、思考和规划的习惯。

广告推出后,乔治发现客户取回干净的衬衫后,衣领的纸板丢弃不用。

他问自己:“如何让客户保留这些纸板和上面的广告?”答案闪过他的脑际。

他在纸卡的正面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广告,背面则加进一些新的东西——孩子的着色游戏、主妇的美味食谱或全家一起玩的游戏。结果,他成功了。有一位丈夫抱怨洗衣店的费用激增,他发现妻子竟然为了搜集乔治的食谱,把可以再穿一天的衬衫送洗。

乔治并未以此自满。他野心勃勃,要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他把每千张1美元的纸板寄给美国洗衣工会,工会便推荐所有的会员采用他的纸板。因此,乔治有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发现,给别人你所喜欢及美好的事物,你会得到更多。

缜密的思考和规划为乔治带来可观的财富,他认为一段独处的时间,是招徕财富必要的投资。

当你要打公共电话时,很不巧口袋中没带硬币,结果电话打不成。可能许多人都有上述的体验,为了解决这一不便,卡式电话便应运而生。

所谓卡式电话,就是把电话卡插入后即可打通,并可自动计算使用的次数。而使用电话卡打电话就像用信用卡买东西一样,每月的电话费用月底从使用者的银行存款中扣除。这是美国使用电话卡的一般情形。

日本使用电话卡较欧美落后。1972年,当可使用百元硬币的黄色公共电话在日本问世之后,遭遇了无法退币(找零)的麻烦,抱怨之声四起。以现代的科技,要设计找零的电话机很简单,问题出在储存零钱所需的空间太大,最后逼得NIT(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只得赶紧研制电话卡,以解决无法找零的难题。

1982年,NIT开发电话卡顺利完成时,又发生制作电话卡成本太昂贵的问题。

每张电话卡的制作成本大约需150日元。这笔费用若由NIT负担,则电话卡卖得愈多,公司亏损愈大;若将全部费用转嫁给消费大众,必遭受各界的严厉批评。

就在NIT为制造成本进退维谷时,开发部门的职员网谷骏介想出了两个解决难题的点子。

一是采用预付方式,也就是先付钱购买电话卡的方式。

二是把电话卡设计得有如邮票般的精美、细致。让购买电话卡的人,除了能打电话,还可享受集卡的乐趣。也就是说,借开发电话卡的新用途,吸引大量有收集癖好的人,以拓展电话卡的销售量。

NIT采纳了网谷的这两项建议,花了400万日元请书法大师冈本太郎写下“喜、乐、音、话”四个字,并在电话卡上借着精致的图案巧妙地表达出电话的功能。

冈本太郎设计的系列电话卡于1982年12月间正式推出,旋即轰动全日本。到1983年底,全国可供使用电话卡的绿色公共电话只有3 100部,而电话卡却卖出了155万张。到1985年底,全国的绿色公共电话只有两万部(占全日本公共电话总和93万部中的2%),而电话卡已卖出了5 000万张。

此一现象很明白地显示出,大多数购买电话卡的人,根本不是用来打电话,而是买来收藏的。换言之,造成电话卡畅销的真正原因,乃是满足了日本人喜爱收藏的癖好。

网谷所想出的两个杰出创意,不但解决了制作成本的难题,而且凭着开发产品的新用途(收集与收藏),创造了电话卡的销售奇迹(300万日元的销售额)。

超越常识,独辟蹊径

想要成功,对常识抱着怀疑是重要的。

所谓的常识,绝不是永远的真理。产生常识的背景,或许有着时代的必然性,而时代一经改变,科学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常识失去了它的必然性,就会制约人们的构想。

这当然不是说现代的常识都失去了时代的必然性。反而很多的常识到现在还有很充分的根据。但不管什么样的常识,对它产生一些怀疑,是不会有任何损失的。

比如,人们一般只知道有个世界船王奥纳西斯,但奥纳西斯与犹太大亨洛维格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洛维格拥有世界上最大吨位的6艘油轮,其船队约有500万吨,还经营着旅游业、房地产投资业和自然资源发掘业。洛维格的发迹就是得益于他超越常识的思维方式。

青年时期的洛维格总是债务缠身,屡屡有破产的危机。就在洛维格即将进入而立之年时,如何借钱赚钱的灵感也在这个时候爆发了。

洛维格先后找了几家纽约银行,希望它们能贷款给他,买一条一般规格水准的旧货轮,他准备动手把它安装改造成赚钱较多的油轮。但是却一一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他没有可资担保的东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洛维格终于萌生了一个超越常规的想法。他有一艘仅仅能航行的老油轮,他将这艘油轮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石油公司。然后他去找银行经理,告诉他们他有一艘被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租金可每月由石油公司直接拨入银行来抵付贷款的本息。经过几番周折,纽约大通银行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就是洛维格奇异而超常的思维,尽管他的担保物是一艘破旧又不值钱的油轮,但是石油公司却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其借贷的潜力很大,除非天灾人祸,石油公司的租金一定会按时入账。而且洛维格的计算非常周密:他对石油公司的租金刚好可以抵偿他银行贷款的本息。他的这种巧妙的“空手道”做法看似荒诞,但实际上正是他成功的开端。

世界上很多人都通过借贷来发展生意,然而用这种超越常规的借贷方式,拿别人的钱来打天下,却是洛维格的绝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才的赚钱思维。

当然,所谓的超越常识,并不是要变成没有常识,不合乎常理。没有常识就能使生意成功的话,天底下就再也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事了。

常理不容忽视,传统亦需要尊重。不过,有时候也需要突破常理,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尤其处于逆境或紧急关头而进退维谷时,突破常理,打破传统,往往能创造奇迹。

下面两个实例说明了突破常理的重要性。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和平主义倡导者。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位优秀的技师,应该知道‘不’的道理。”

福特经常思考不合常理的新观念,为了将这些观念利用在工厂上,于是他找来技师商量。可是技师却说:“董事长,这是行不通的。根据理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技师如此说,可是,福特仍然经常突破常理,并取得了成功。

织田信长在桶狭间大败今川义元的军队时,只有二十五六岁。而被卷入这场战争中的家臣,大都是四五十岁、人生经验丰富、深思远虑的中年人。依据他们的看法,信长绝对无法战胜人多势众的今川军队。如果要与今川的势力正面作战,根本是不可能的。与其打没有把握的仗,倒不如固守城池,等待援军。依照常理,出城与敌人搏斗是不可能的事,这是老臣们一致的意见。

可是,信长却跨上马背,手持长鞭,说道:“跟我上战场,或是坐以待毙,随便各位。”

于是部下都抱着一死的决心,追随在信长身后。因此,信长能扭转命运,创下奇迹般的胜利。

即使坚守城池,大家也难逃死亡的厄运,倒不如奋战一番,或许可以另觅生机。信长能正确地判断,并且实现它,因此他获胜。认为福特的观念行不通的优秀技师,劝告信长不要赴死的沙场老将以及拥有各种学识的现代学者,他们的共同点,是受到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他们被先入为主的想法所束缚,所以无法脱身而出,完成工作。

“有牺牲的精神,才有成功的希望”、“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告诉我们,假若碰壁,说不定因此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解决办法。

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常理,其实只是拘束我们的想像力而已。因此,世上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只要时时存着“是啊”、“不行吗”的心理,那么你会获得更多意外的收获。

有时候应该有非常的决策和行动,不能循规蹈矩,不能左顾右盼。如此,才能取得意外的收获、不凡的成就。

独辟蹊径就是要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走与众不同的路。这要求创业者有着丰富的想像力与创新精神,绝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旱路不通走水路,另辟新路找出路。北京民企首富李晓华就是一个永走新路的人。

在商品经济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市场上空白点实在是太多,几乎做什么都可以赚钱。不过那个时候人们的期望值很小,“万元户”是个体户们竭力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如雷贯耳的称号。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小本买卖的李晓华慢慢积累,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改革开放为李晓华创造了致富的机遇。这个机遇对所有没有官方背景的个体户来讲都是平等的,李晓华之所以能够从众多个体户中脱颖而出,是他在大机遇中抓住了于己有利的小机遇。

1982年初夏,李晓华第一次来广州,带了4 000元贷款,除了家里的存货,这是他的全部家当。当时T恤衫和变色眼镜很走俏,贩到北京准能赚大钱。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市面繁荣和商业氛围远非北京所能比拟。既来之,李晓华不打算这么快进货,他要多走走看看。

广州天气炎热,虽是初夏,街头已经有很多冷饮销售点。李晓华被一种新型的冷饮机吸引住了,这种喷泉式果汁冷饮机既时髦,又方便,口感不错,与当时传统的冷饮制作大相径庭。李晓华立即意识到这是可以发大财的机遇,可是,上哪去买冷饮机呢?

机遇总是宠幸执著的追求者。他在广州商品交易会陈列馆,发现了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一问价格,3 500元,而且是样品,不卖。李晓华仍不死心,他跟代理商交朋友,请他们吃饭,还送他们名牌香烟,终于买下这台冷饮机。回到北京,几乎囊中如洗。

转眼盛夏,李晓华把冷饮机运到北戴河,向当地一户业主介绍这时髦玩意的功能和效益。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对方出场地出执照,李晓华出设备,很快张罗开张。这年盛夏,排队喝两角一杯的美国冷饮,成为北戴河海滩浴场的一大奇观。每日打烊,两个老板数钱数得手软。短短几月,李晓华赚了十几万元。第一桶金采得这么容易,数额是这么大,这很容易使人忘乎所以,重复过去赚钱的模式。李晓华却不然,他出奇地冷静。秋风渐寒,李晓华抛出话,要将这台冷饮机卖掉。朋友们很不理解,冷饮机赚钱如印钞票,李老板哪根神经出了问题?李晓华跟他们说:“到明年看吧,这儿至少有100台。”

朋友们将信将疑。北戴河的合作伙伴听说李老板要卖掉冷饮机,愿出1万元买下。李晓华成全了他。果然不出他所料,第二年北戴河冒出100多台冷饮机,美式冷饮再也不是牟取暴利的代名词。

李晓华把触角伸向商家还没有瞄上的市场。他购置了一套放录像的设备,与秦皇岛一家文化馆合作,开设了录像厅(据说是当时河北省的第一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的文化生活还十分单调贫乏,人们对港台的武打片、言情片的痴迷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录像厅场场爆满,1元的门票有时炒到了10元。

李晓华的第二桶金,已经超逾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