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国美食地理与美食传说
779000000004

第4章 天津(1)

耳朵眼炸糕

风风雨雨成就老字号

清末民初时,北大关、估衣街一带因靠近南运河,已变成一个繁华地区。那里有早市,天刚蒙蒙亮,各方的小商小贩便成群结伙到这里来出摊卖货。有卖糖果干货的,有卖新鲜的瓜果的,有卖各种鱼、虾、螃蟹的。来往客商云集,十分热闹。小吃更是五花八门,豆腐脑、锅巴菜、煎饼果子、炸糕、炸豆腐等,应有尽有。在估衣街西口,靠近北大关,有一间门面大的席棚,很多顾客围着等新出锅的炸糕,买卖特别兴隆。这个炸糕席棚在此经营已有多年。炸糕铺的主人曹老大、曹老二是亲兄弟,曹家又是炸糕世家,到他们已是第三代了。哥俩省吃俭用,多年来积攒了一点钱,后来在耳朵眼胡同租到一间小房作为店铺,挂出“增盛成”的牌子。

30年代初期,别看“增盛成”的门面小,但名气已经不小了。在天津,提起耳朵眼炸糕,没人不知道。穷人买一个炸糕,富人买一篮子当作早点。“增盛成”的炸糕质量好,薄利多销,小买卖干得挺火爆,曹家兄弟也挺富裕。但好景不长,“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汉奸、特务、宪兵队横行霸道。这些人经常来吃炸糕,吃完一抹嘴就走,分文不付,像吃自己的一样。哥俩恨在心里,还得笑在面上,一点也不敢得罪这些败类。

事有凑巧,一个特务机关的便衣来吃炸糕,哥俩正对一个老主顾发牢骚,诉说这年头买卖不好干,汉奸特务惹不起,他们吃完不给钱让记账,可谁也没还过账。小本买卖,日子长了谁受得了呀。这话被那小子听到,二话不说,上前揪住曹老大的脖领子就往外拽。到了特务机关先打了个半死,然后说他造谣骂皇军,一定是共产党的密探,不承认就打。其实他也知道曹家兄弟是小买卖人,无非是逞威风,敲竹杠。曹老二在外面托人请客送礼,最后送上200多元才算了事放人。曹老大出来后,一肚子窝囊气,再加上当时人们买棒子面还得顶着星星排队,炸糕进料更是困难。哥俩一合计,“增盛成”关门不干了。

日本投降后,曹家兄弟满肚子高兴,再也不受这帮汉奸特务的气了。耳朵眼炸糕又开业了。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公私合营,耳朵眼炸糕铺修理了店堂,改成一座小楼,楼上加座,楼下加工,面貌焕然一新。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耳朵眼炸糕铺被造反派勒令改名“文革炸糕铺”。原来按数供应的油、糖、粮食被限制了许多,一时质量猛降。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百业俱兴,耳朵眼炸糕铺不仅恢复了老字号,还修好地震时损坏的店堂。不少外宾来店吃炸糕,有的外宾吃完还要买几袋带走,回国后给全家人品尝。

按传索地

耳朵眼炸糕历史悠久,是天津食品三绝之一,特点是外焦里嫩、细甜爽口、香味芬芳,独具特色。1989年获商业部金鼎奖,在群众中颇负盛名。耳朵眼炸糕精选上乘江米,水磨加工面浆,用上等赤小豆、白糖经传统工艺制馅,指定油类炸制,成品外皮金黄、酥脆不艮,馅心香甜不腻,且无任何添加剂,可谓绿色营养食品。耳朵眼炸糕自1983年以来多次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协、市饮食公司评为“优质食品金鼎奖”,1994年第五届亚太博览会荣获金牌,1997年12月被中国烹协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以下店是你吃耳朵眼炸糕的首选,是很多人心中响当当的牌子。炸糕种类多,皮薄,馅的味道很浓,热着吃那叫一个“香”!

耳朵眼(食品街店)

地址: 和平区南市食品街1区16号

耳朵眼(和平路店)

地址: 天津和平区和平路139号余门

耳朵眼(塘沽店)

地址: 天津近郊塘沽区新华路97号

耳朵眼(河北店)

地址: 天津河北区中山公园路东六街

耳朵眼(荣吉街店)

地址: 天津和平区荣吉街73号

耳朵眼(环湖中路店)

地址: 天津河西区体院北环湖中路

耳朵眼(平山道店)

地址: 天津河西区平山道

耳朵眼(大胡同店)

地址: 天津红桥区大胡同附近

耳朵眼(贵阳路店)

地址: 天津和平区贵阳路38号

耳朵眼(新开路店)

地址: 天津河东区新开路华昌道口国美旁 

进入后厨

【原料】小豆5千克、红糖5千克、糯米和大米共5千克、植物油升(实耗1升)。

【做法】

1碾面:大米和糯米的用量应视糯米的黏度而定,通常是:糯米∶大米=7∶3。将米用清水洗净,然后放入锅中用净水浸泡24小时,至米粒松软时捞出。用水磨碾成米面浆,用白布袋把米面浆装起来,放在挤面机上,把袋内水分挤出去,5千克米磨出8千克湿面。

2发酵:湿米面经过发酵(发酵时间春秋需12小时,夏季随时可用,冬季48小时),放到和面机内和好备用。

3制馅:将小豆去杂洗净,按投料标准加入碱面,放到锅内煮熟,用绞馅机绞烂,放入红糖拌匀待用。

4成品制作:将和好的面上案掐剂,每个剂重65克,将剂逐个擀成炸糕皮,包入豆沙馅30克,成型。油锅内注油,烧至5成熟时,下入包好的生坯糕,逐渐加大火力,用铁筷勤翻勤转,以糕不焦为准,炸2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杨村糕干

多添一把柴,多出一股香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为了繁荣京畿经济,动员南方百姓随龙船沿大运河北上。浙江余姚县有杜金、杜银兄弟二人,也携带妻小迁来北方,行至杨村,见这里地处天子脚下,且兼水旱码头,人烟稠密,市井繁荣,哥俩经过商议,便租下两间铺面定居下来。为了养家糊口,临时置办一些家什,重操旧业,做起了蒸发糕的小生意。弟兄、妯娌起早贪黑,用精选的大米磨成面粉,掺兑白糖,蒸出的发糕松甜可口,老少皆宜,且价钱便宜。弟兄二人推车挑担,到街头巷尾和码头叫卖,当地百姓和往来客商及船工争相购买,买卖越做越红火。有一天,弟媳因孩子搅闹,一时疏忽,往灶内多添了一把柴火,将锅烧干,发糕表面结了一层糊巴。哥俩寻思,扔掉吧,怪可惜,便小心地将糊巴揭下。谁承想,发糕散发出一股香气。试着卖吧,嘿!买主都说比平常做得好吃,一会儿工夫就卖光了。哥俩从中受到启发,每次蒸糕比平时都要多烧一些柴,蒸熟的发糕既有香味又干松,买的人越来越多。日子长了,人们便称之为“糕干”。此后杜氏后人又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糕干的口味越来越好,还加上精美的包装。很多买主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传至清代,杨村糕干店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家办成前店后厂,并起了堂号。仅杜姓就有万全堂、万金堂、万胜堂、万源堂、万顺堂等20多家。靠水旱两路,各家糕干销往外埠,故得名“杨村糕干”。

按传索地

杨村糕干又名茯苓糕干,产于天津武情县的杨村镇。您可别小瞧这包装简单、用料普通、其貌不扬的小食品,杨村糕干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当年,清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杨村,亲口品尝“万全堂”的糕干后,龙颜大悦,亲口嘉谕为贡品,并特供南方优质稻米做原料。乾隆皇帝也御笔亲题“女孺恩物”四个大字。1930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杨村糕干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白皮肤黄头发的老外们,荣获“佳禾”铜质奖章,成为中国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小食品。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茶话会上用杨村糕干招待柬埔寨贵宾,西哈努克亲王吃后赞不绝口,并高兴地接受了礼品——杨村糕干,表示他的夫人一定喜欢。杨村糕干几经风雨,几度兴衰,文化大革命期间已绝迹。1984年,杨村镇恢复“万全堂”老字号茯苓糕干的生产,聘请杜氏传人操作,杨村糕干重现昔日的繁荣。杨村糕干每4块用自纸包成一包,状如倒置的斗形,内装糕干呈扁条形或扁方形,每包净重75克,外加塑料袋封装,以巴拿马赛会所获“佳禾”铜制奖章图案为标签。现在,在南市食品街等很多商店里,在北京、哈尔滨等地的专柜上,都可以购买到正宗的杨村糕干。

进入后厨

【原料】天津小站稻米4千克,江米1千克,红小豆500克,红糖2500克,玫瑰250克,青梅、瓜条各100克,熟芝麻仁75克,松子仁、瓜子仁、桃仁、蜜橘皮、青丝、红丝各50克。

【做法】

1将小站稻米和江米洗净,用清水泡胀,控去水分,磨成潮湿的米粉。

2将红小豆洗净、晾干,磨成干面,与红糖、玫瑰酱、熟麻仁和剁碎的青、红丝搓匀成豆沙馅。另将松子仁、瓜子仁、桃仁、蜜橘皮、青、红丝切成碎块。

3将铺好屉布的箅子放在案子上,上面再摆上厚约33厘米的长方形木模。然后将潮米粉均匀地撒入。撒至米粉占木模厚度的1/3时,把豆沙馅均匀地撒上。撒至木模只剩1/3厚度时,再将潮米粉撒入。撒好后,用木刮板把米粉与模子刮平,再用小铁抹子抹出光面,用刻有细直纹的木板按压出直纹,撒上切好的多种小料,再用刀将糕干生坯切成小块。

4拿去木模,将糕干生坯上蒸锅蒸约10分钟。见糕干没有生面、豆沙馅裂开时即熟。

锅巴菜

乾隆不识煎饼为何物

据说大福来锅巴菜源于乾隆时期天津西大湾子的张记煎饼铺,煎饼铺的老板张福来是一位回民,为人忠厚,做买卖也实诚。他的煎饼不仅火候正好、薄厚均匀,而且用料讲究,所以摊出的煎饼色泽金黄、口味清香,在当地颇有些名声。张老板对此十分珍惜,凡是当天卖剩下的煎饼,全都留下自家吃。开始,只是把它当作干粮,后来偶尔用汤来泡着吃,觉得味道不错,便改用卤汁一试,结果味道更佳。张老板是个生意人,心里一寻思,既然好吃,何不多做一些当作稀食早点卖卖试试。果然,头一天开张便招来不少买主。经过不断改进,张老板的煎饼汤越做越有味儿,吃的人也越来越多,连城里的有钱人家也慕名前来品尝。这一来,张记煎饼铺在天津算是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