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7757400000004

第4章 绪论(3)

《红楼梦》是人情小说,它在《金瓶梅》之后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这是因为曹雪芹把自己切身的经历、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灵魂,融化在作品中,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震古烁今的杰作。这说明,单凭题材的因袭、延伸,作品难以成功;只靠题材、写法上的融合、借用,也不易创造出杰作,只有生活与作家的感情发生火一样关系的时候,文艺作品的生命才会燃烧起来。

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回顾

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在西方历来受社会重视,小说家也有崇高的地位。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正统文学是诗歌和散文,小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书”,小说家命运也极为悲惨。相当多的作家没有留下姓名,不少作品在作家生前无力梓行,只靠抄本流传。小说不被重视,当然小说理论也不发达。中国古代小说家很少有创作理论,极少有人为自己的作品写过序跋;明中叶以前,只有零星的小说资料的记载而没有系统的小说研究;到了明中叶以后,才有李贽、袁宏道、冯梦龙、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诸人为小说写的序跋和评点文字,但没有出现体系严密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那是到了晚清才开始的。但当时对中国古代小说还没有展开系统的研究,小说史的编撰还无从谈起。

五四运动以后,对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史的研究才进人比较自觉和系统的阶段。

鲁迅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拓者。在他编写《中国小说史略》之前,古代小说作品流散颇多,连“三言”都没能全部看到;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有蒋瑞藻的《小说考证》、钱静芳的《小说丛考》,收集了一些研究资料,但小说、戏曲混杂,体例混乱;新的研究成果不多,最突出的要算胡适对《红楼梦》等几部小说的考证了。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从资料工作做起。他的《古小说钩沉》辑录了隋以前的古小说,《唐宋传奇集》汇编了唐宋传奇,《小说旧闻钞》又编辑了元明清时期关于小说的评论资料。这三本书极具史料价值,又为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鲁迅正是经过这样扎实的准备之后,开始对中国小说史进行深人系统的研究。1923—1924年间,《中国小说史略》正式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勾勒出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轮廓,建立了比较科学的体系。正如阿英先生所指出的:“披荆斩棘,辟草开荒,为中国历代小说,创造性地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图”气《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已六十多年了,至今我们仍感到是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事实上,也还没有一部小说史著作超过了它。

《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之后,又出过六、七种小说史著作。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935年出版的谭正璧的《中国小说发达史》和1939年出版的郭箴一的《中国小说史》。前者材料颇丰,更为学术界所重视。

从“五四”到全国解放这个历史时期,老一辈学者胡适、郑振铎、俞平伯、孙楷第、王古鲁、阿英、谭正璧、胡怀琛、孔另境、叶德均、王利器、刘开荣、冯沅君、赵景深、戴望舒等,有的为保存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省吃俭用,费尽周折,千方百计地把散佚在国外的古代小说影印回来;有的对古代小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考证;有的则对重要作家作品作了比较深人的研究,这些都为中国小说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1933年出版的孙楷第先生编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更成为古代小说研究者不可须臾或缺的工具书。

全国解放后,古代文学研究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对古代小说特别是《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进行了深人研究,对小说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研究都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绩。茅盾、何其芳、吴组缃、董每戡、聂绀弩、范宁、刘修业、吴小如、何满子、徐士年、许政扬、李希凡、蒋和森、程毅中、刘世德、袁世硕、郭豫适、戴不凡等一大批学者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同时,资料工作也更有系统,更有成绩。中国古代小说,几乎每部都有大量评注,对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在评注搜集方面开创了良好的先例。王利器辑录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一书,在古典小说资料搜集方面又开辟了新的领域。一粟《红楼梦卷》、魏绍昌《老残游记资料》等开辟了出版专书研究资料集的新路,小说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更集中,更完备。

在这个历史时期,出版了一本比较有影响的小说史,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编的《中国小说史稿》。这本小说史反映了解放后古典小说研究的新水平,大体上总结了几部名著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反映了那个时候的局限,即“左”的思想的影响,整部小说史主要是几部名著的评论,次要作品几笔带过或略而不提,对某些古代小说或流派批评不当,不够实事求是。

“**********”十年,中国人民遭到空前的浩劫,学术研究园地一片荒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代小说研究进入全面繁荣的新时期。主要表现是:(1)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扩大了古代小说研究的范围。近十年来,一大批中青年研究者崛起,和老一辈专家一起,拨乱反正,清除古代小说研究中的“左”的影响,对几部名著进行了重新评价;冲破禁区,过去不太敢涉及的作品如《金瓶梅》等掀起了研究热潮;对过去忽视的文学流派如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深人的探讨;过去研究较少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引起了重视,出版了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曾祖荫等编注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黄霖、韩同文编辑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等等;过去甚至连研究者也难以看到的古代小说,现在也相继出版,为古代小说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相继介绍和出版了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论著,扩大了我们的眼界。如刘世德编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介绍了有代表的研究论文;出版了台港和西方研究《金瓶梅》的两本论文集等等。在我们编写本书时,柳存仁先生的《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和台湾出版的孟瑶女士的《中国小说史》都给我们不少启发和帮助。不少中青年研究者用新的方法论,对古代小说进行宏观研究或从新的角度对作品作了饶有新意的分析和探讨,这也说明我们的研究正在不断深人之中。(2)研究工作更有组织,更加系统。近年来相继成立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学会,出版了《红楼梦学刊》、《红楼梦研究辑刊》、《三国演义学刊》、《水浒争鸣》、《聊斋志异研究集刊》、《明清小说研究》、《明清小说论丛》等刊物,以学会和刊物为阵地,团结大批研究者,逐步形成中心。在这个基础上,这几年出版的研究著作,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几部名著都出版了不止一部的研究专著,出版了不止一种的研究资料。如朱一玄先生编的就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数种研究资料集。会评会注本这种形式得到发展,《水浒传》、《儒林外史》都出版了会评本。出版了谭正璧、谭寻的《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江苏社科院主持编辑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袁行霈、侯忠义编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等工具书。虽然还没有小说通史问世弋但专门史或断代史却出了几部,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说研究》以及对小说研究史进行研究的专著,如郭豫适著的《红楼梦研究小史稿》等等。学术研究还与文艺创作结合,不少学者参加了几部名著的改编工作,根据《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古代小说更广泛地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

当然,目前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深人,宏观上研究较少,对作品研究还要向深处掘进,还需要更好地组织起来,共同协作,以期做出无愧于我们民族和时代的研究成果。

四、本书的编写体例与范围

本书是为适应大学本科《中国小说史》选修课的需要而编写的,采取了教材式的写法。

编写的体例,改变过去按历史发展时期编写的办法,而采取分类编写的方法,这是一种尝试。分类编写的好处,是对各种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可以叙述得更清楚些,便于对小说本身题材、表现方法的演变规律进行探讨。但是,也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不如分期叙述清楚;同一时代各类小说发展的概貌,即横切面不够清晰。不过,其他文学史、小说史著作都是分历史时期编写的,读者自可参考。况且,中国古代小说成熟较晚,最繁荣的是明清两代,历史跨度比诗歌、散文小得多,读者对明清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概貌易于掌握,不至于产生大的问题。其次,中国古代小说分文言、白话两大系统,白话小说中又有长短之别,如果全部按类划分,把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和长篇小说一锅煮,不易理清头绪,不利于阐明文言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自身的演化。因此,本书把志怪传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各专列一章,按历史发展线索予以叙述,然后将长篇小说按类型分章叙述。第三,长篇小说分类也很困难,众说纷纭,目前按我们理解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侠义六类,是否恰当,有待读者、专家指教。第四,古代小说在发展中的趋势是互相吸收与融合,有些小说难以分类,有的则介于二者之间。同一题材小说,我们采用集中叙述的办法,如隋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等。但是,它们虽然题材相同,而类型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属历史演义,有的为英雄传奇,我们只好把写朝代的归于历史演义一章,写个人或家族的归之于英雄传奇,在具体阐述时,指出它们的演变情况,哪些作品是历史演义,哪些作品为英雄传奇。

正确划定小说史的研究范围是研究小说史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把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划人编写范围。在志怪传奇小说一章中,为叙述中国古代小说起源,我们谈到了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对小说产生的影响,在魏晋小说产生之后,就不把这些列人研究范围。志人小说在魏晋以后,有的转化为传奇小说,有的则属于野史、笔记,我们也不再提它。作为口头文学的宋元话本,我们放在白话短篇小说一章里叙述,宋元之后的民间说唱文艺,虽然也是叙事文学,与小说关系密切,但它已自成体系,属民间文学史范围,本书也不把它们列入。小说理论是小说史的重要部分,本应予以充分重视,但本书篇幅有限,加之研究不够,目前我们没有专门列章介绍,将来如有修改重写的机会,争取专辟一章,叙述古代小说理论的发展,或专门写一本中国小说理论史。本书只写到鸦片战争前后,对虽在鸦片战争之后,但仍属于古小说范畴的作品作了评介,不过对晚清的谴责小说和革命小说,则不予论述,因为这些小说的性质与古代小说已有明显区别,而且数量众多,要理出一个头绪,殆非易事,还是专门写晚清小说史更好。

过去的小说史实际上只是重要作家和重点作品的介绍分析,本书在编写时希望改变这种状况,重点描述各类小说演变的轨迹和阐明其发展规律,尽可能涉及过去为人们所忽略的作品;对重要作家作品只着重阐述它们在小说史上的贡献,没有全面叙述,避免与其他小说史、文学史重复。因此,现在包括《金瓶梅》在内的七部名著,只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对其他作品较之过去的小说史著作则有较多的论述。

近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硕果累累,是最活跃、最有成果的时期。本书编写时尽可能吸收新成果,以期反映当前研究的水平。

历史在前进,学术研究在推陈出新,本书只想给读者提供研究小说史的线索,便于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并不期待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