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全科医师速查手册
7756800000061

第61章 儿科疾病(4)

晒补钾:有尿的重度脱水者可予10%******200~300mg/(kg·d),分3~4次口服,或静脉均匀滴注(浓度<0.3%)。

晒补钙:佝偻病者输液同时口服钙片,每次0.5g,每日3次。有手足搐搦或惊厥者,立即静脉给予10%葡萄糖酸钙1~2ml/kg,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注意心率过缓时停用。

3.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肠炎抗生素无效,细菌性肠炎可选用粪便培养及药敏推荐的抗生素,甲膜性肠炎和真菌性肠炎须立即停用抗生素,并采用相对应的抗菌治疗。

4.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剂(如思密达、必奇等):小于1岁,每次1/3袋,每日3次,餐前30分钟口服;1~2岁,每次半袋,每日3次;2~3岁,每次半袋,每日4次;大于3岁,每次1袋,每日3次。

5.微生态制剂金双歧(三联活菌片)或思连康(四联活菌片):每次1~3片,每日3次。

(第十二节)维生素D缺乏症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营养性疾病。本病主要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我国北方冬季较长,日照时间短,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主诉

患儿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因两腿无力容易跌跤。出牙较迟,牙齿不整齐。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常有多汗、易惊、夜啼等表现,并致枕部脱发形成枕秃。

2.骨骼病变体征

(1)头部:因颅骨外层变薄而见颅骨软化,用手压枕部或顶骨后方有乒乓球感。囟门较大且关闭晚,顶骨与额骨可隆起成方颅、臀形颅。乳牙萌出迟。

(2)胸部:肋骨与软骨交接处膨大成串珠肋,重者向内可压迫肺脏。因肋骨变软,膈肌附着处牵引致成肋软沟或郝式沟及肋下缘外翻;胸骨及相邻软骨向前突出成鸡胸畸形,或胸骨下缘内陷成漏斗胸。

(3)脊柱:重症可有脊柱后弯或侧弯。

(4)骨盆:脊柱弯曲可伴骨盆畸形,入口变窄,前后径缩短,女孩成人后可致难产。

(5)四肢:各骨构膨大,腕、踝部最明显,成“手镯暠及“脚镯暠。因骨质软化,开始行走后,下肢骨不能支撑体重而变弯,成“O暠型腿或“X暠型腿。

(二)辅助检查

初期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激期血钙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

治疗要点

治疗应以口服药物为主。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1.基本治疗提倡母乳喂养或应用加入维生素D的婴儿配方奶粉,婴儿及时添加蛋黄、肝泥等,多晒太阳。早产儿、人工喂养儿或冬天出生的婴儿,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800U。

2.药物治疗激期根据病情轻重,口服维生素D胶丸,每日1000~6000U,或1,25(OH)2D每日0.5~2.0毺g,连用2~4周后根据临床和X线表现改为预防量(每日400~800U),重症佝偻病患者或不能坚持口服者可一次肌内注射维生素D320万~30万U,2~3个月后口服预防量维生素D,同时每日口服元素钙200~500mg。

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或婴儿手足搐搦症。因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代偿功能不足,导致血清钙离子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

主诉

患儿经常无其他原因而突然发生惊厥,惊厥时手足发生节律性抽动,面部肌肉痉挛,眼球上翻,大小便失禁。常有睡眠不安、易惊哭、出汗等神经兴奋表现。

诊断

(一)典型症状

1.惊厥一般为无热惊厥,突然发作,表现为肢体抽动、双眼上翻、面肌痉挛、意识暂时丧失、大小便失禁等。发作停止后多入睡,醒后活泼如常。

每日发作次数不定,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或更长。轻者仅有惊跳或短暂的眼球上翻,而意识清楚。多见于婴儿期。新生儿可只有屏气、面肌抽动或双眼凝视等。

2.手足搐搦以幼儿及儿童多见。表现为双手腕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足踝关节伸直,足趾强直下曲,足底呈弓状。

3.喉痉挛主要见于婴儿。声门及喉部肌肉突发痉挛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和喉鸣,严重者可发生窒息死亡。6个月以内的小儿有时可表现为无热阵发性青紫,应高度警惕。

(二)隐性体征

1.面神经征(Chvostek征)用指尖或叩诊锤叩击颧弓和口角间的面颊部,出现眼睑及口角抽动为阳性。正常新生儿可呈假阳性。

2.腓反射用叩诊锤叩击膝部下外侧腓骨小头处的腓神经,阳性者足部向外侧收缩。

3.陶瑟征(Trousseau征)用血压计袖带如测血压样绕上臂,打气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阳性者于5分钟内被试侧的手出现痉挛症状。

(三)辅助检查

血钙检查: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

治疗要点

本病治疗原则首先控制惊厥,解除喉痉挛,迅速补充钙剂,使血钙快速升至正常,然后给予维生素D,使血钙、磷代谢恢复正常。

1.急救处理控制惊厥可应用镇静止痉剂,首选******,每次0.1~0.3mg/kg,肌内或静脉注射;或********,每次5~7mg/kg,肌内注射;或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喉痉挛时应先将舌头拉出口外,做人工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

2.钙剂治疗对惊厥或喉痉挛发作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或1ml/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20ml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10分钟以上),重症者每日可重复2~3次,直到惊厥停止后改为口服钙剂。轻症,或惊厥、喉痉挛控制后先口服10%氯化钙,每次5~10ml,稀释于3~5倍糖水内口服,每日3次。氯化钙有酸化血的作用,使钙离子浓度迅速升高,但不宜久服,以防止发生高氯血症,故3~5日后改为活性钙、盖天力或葡萄糖酸钙等口服。

3.维生素D治疗应用钙剂后同时给予维生素D,每日50~125毺g(2000~5000U)口服。重症病例可采用维生素D或维生素D3肌内注射,用法同佝偻病,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第十三节)小儿贫血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综合征,是指单位体积周围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均称贫血。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良好等特点。

主诉

患儿皮肤苍白或食欲减退,烦躁不安,精神不振等,年长儿可自述疲乏无力。

诊断

1.临床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

2.辅助检查

(1)血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降低,血红蛋白降低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低于26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0.30。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居多,红细胞染色浅,中间透亮区加大,重者红细胞可成环形。网织红细胞百分数正常,但绝对值低于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多在正常范围内。

(2)有关铁代谢检查:

1)血清铁蛋白:当缺铁时,机体首先动用储存铁,以维持铁代谢需要,肝脏和骨髓中的铁蛋白与含铁血黄素含量减少,继之血清铁蛋白减少。

血清铁蛋白正常值为35ng/ml,若降低至10ng/ml即可出现缺铁临床表现。

2)血清铁、血清铁结合力和运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正常值为12.8~31.1毺mol/L,小于9.0毺mol/L有意义,同时血清铁结合力增至62.7毺mol/L以上,运铁蛋白饱和度低于15%有诊断意义。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与血红蛋白比值增加:该比值>3毺g/g为异常,若在5.5~17.5毺g/g之间,排除铅中毒后,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治疗要点

(一)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

(1)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物,其种类多,一般以口服无机铁盐为最经济、有效和方便的方法。二价铁较易吸收,常用的有硫酸亚铁,含铁量为20%,价格低,疗效好,应为首选;富马酸铁,含铁30%。对婴儿为服用方便,多配成2.5%硫酸亚铁合剂溶液(硫酸亚铁2.5g,稀盐酸2.9ml,葡萄糖12.5g,****水100ml)。

(2)应用剂量应按照铁元素计算,以4.5~6mg/(kg·d),分3次服用为宜,折合硫酸亚铁0.03g/(kg·d),富马酸铁0.02g/(kg·d),2.5%硫酸亚铁合剂1.2ml/(k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