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理论与实务
7755900000016

第16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3)

由于对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是每年连续进行的。因此一个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作为下一年度审计的参考。一般地,当年财务报表审计开始时,首先要仔细阅读上一年的审计工作底稿,了解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要求企业调整的会计事项有哪些、重点审计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或有负债、审计报告是哪种类型等都可以作为编制本年度审计计划的参考。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对审计工作底稿的适当分类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复核、使用及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如下分类:

(一)按照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和用途划分

1.综合类工作底稿

综合类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为规划、控制和总结整个审计工作,最终发表审计意见形成的工作底稿。具体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未审财务报表、试算平衡表、审计调整表汇总表、审计报告底稿、审计总结、被审计单位声明书以及审计人员对整个审计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的所有记录和资料。这类审计工作底稿一般是在审计人员的办公地完成。

2.业务类工作底稿

业务类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为执行具体审计程序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具体包括审计人员对某一审计循环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的工作底稿、期后事项工作底稿等。业务类工作底稿通常在审计外勤工作时完成。

3.备查类工作底稿

备查类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对审计工作仅有备查作用的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设立批准书、营业执照、单位章程副本、重要会议纪要、重要的经济合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等资料的复印件或者摘录。备查类工作底稿常常是由被审计单位或第三者提供或代为编制的,因此,应对其取得的有关文件资料进行审核,标明其来源并签字。

(二)按审计工作阶段划分

1.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底稿

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实施审计程序之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确定审计风险和制定审计计划时的工作底稿。具体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营业执照、政府批文、单位章程副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概况表、审计计划、未审计财务报表等。

2.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底稿

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审计方法获取审计证据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具体包括各种业务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工作底稿和实质性测试工作底稿。

3.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底稿

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的审计活动后,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调整、汇总、分析、评价形成审计意见所编制的工作底稿。具体包括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平衡表、已审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底稿、管理建议书等。

审计工作底稿按审计阶段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些审计调整、分析工作可以在审计实施阶段完成,也可以在审计报告阶段完成。如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发现某些问题需要追加取证,应当重新实施某些审计程序。

(三)按格式划分

审计工作中所使用的审计工作底稿按其格式可以分为专用审计工作底稿和通用审计工作底稿两种。

1.专用审计工作底稿

它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用途的审计事项记录。这种底稿往往是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就已设定好具体的格式,供审计人员在实施某项审计时使用。它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规范化。

2.通用审计工作底稿

这种底稿指不预先设计好特定的格式,审计人员或用文字记录、或临时设计表格、或以图标反映。使用通用工作底稿时,一般按一事一单的原则编制,以便归档整理。

(四)按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划分

1.表格

表格类审计工作底稿主要是以表格方式出现,提供一些栏目、格式,供审计人员在其中进行试算、汇总分析、计算和调整时使用。如产品销售成本倒轧表、审计差异调整汇总表。

2.流程图

流程图类审计工作底稿是以一种符号代表一种系统或一些程序,并能揭示出各步骤的性质、先后次序、各自的责任等内容的流程图。流程图通常从左上角开始,然后由定向流程线指示各项活动的连续顺序。如内部管理流程图、会计处理流程图、成本核算流程图等。

3.笔录文稿

笔录文稿类审计工作底稿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是文字书写,有审计人员的记录、摘抄、结论意见,也有被审计单位或其他有关人员提供的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文件资料。如口头调查记录、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往来函件、询证函、审计工作备忘录、审计报告草稿和副本、管理建议书草稿和副本等。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内容

审计工作底稿通常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问题备忘录、重大事项概要、询证函回函、管理层声明书、核对表、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包括电子邮件),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文件记录的摘要或复印件等。审计工作底稿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被审计单位的名称

审计工作底稿上的被审计单位名称实际上是指所审计财务报表的编制单位名称,即审计客体。

2.审计项目名称

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都应写明审计内容,例如审查的是某一分类会计科目,则应同时写明该分类会计科目。

3.审计项目时间

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应该写明审计内容的时点(指资产负债类项目)或者期间(指损益类项目)。

4.审计过程记录

审计人员应将其实施的审计程序所达到的审计目标的过程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都应该有经过审计人员的审计轨迹或者专业判断的记录。

5.审计标识及说明

审计标识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底稿上用来表达各种不同审计含义的审计符号。审计标识可以使审计工作底稿更加简洁,也可以节约审计工时。例如:“∧”表示横加核对,“∧”表示纵加核对。

6.审计结论

审计结论是审计人员对某一审计事项实施审计程序后作出的一种专业判断。

7.索引号及页次

索引号是指审计人员为了便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归类和引用,对某一审计事项的审计工作底稿以固定的标记的编码加以表示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符号。页次是在同一索引号下不同的审计工作底稿的顺序编号。索引号及页次的主要作用是方便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检索和引用,并使审计工作底稿成为有机联系的审计档案。

8.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是为了明确工作职责,以便检查者、使用者了解谁提供的审计资料。

9.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者必须在复核过的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名和注明复核日期。如果有多级复核,每级复核都应签名和注明复核日期。

10.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其他应说明的事项是指审计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对认为应该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予以记录的一些相关事项。

审计工作底稿形式多样,其中所记录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很难用一种统一的格式将它们统一起来。常见的业务类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格式如表41。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

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揭示有关审计事项的未审情况、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和经过审计后有关审计事项的审定情况。为实现上述目的,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应把握以下基本结构:

①被审计单位的未审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有关会计账项的未审计发生额及期末余额;②审计过程的记录,包括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测试性质、审计测试项目、抽取的样本及检查的重要凭证、审计标识及其说明、审计调整及重分类事项等;③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包括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研究与评价结果、有关账项的审定发生额及审定期末余额。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经济检查档案的原始文件,必须按照审计工作的特点和档案编制的要求进行编制,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完整、真实、准确地记载所有的有关审计业务的重要事项

审计报告中评价、意见和建议,不可能写得非常详细和具体,必须由审计工作底稿来加以补充证明。只有真实、准确、完整的资料才能满足编写审计报告的需要,才能有力地证明和说明审计结论和决定。与审计事项无关的内容,一律不能记入工作底稿。

2.一切资料都必须注明其来源出处

通过这种做法,目的在于划清责任,谁提供的资料谁就应当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同时也有利于审计人员辨别资料的可信性和证明力。

3.结论明确

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总体意见是根据具体审计事项的具体审计结论综合而成的。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所列的问题,审计人员必须表明意见,以表示审计人员对每项审查工作的结论。如不表示意见,则说明问题尚待查明,则不能列入审计报告。

4.审计工作底稿的文字必须简明扼要,数字必须准确无误

因为审计工作底稿不仅供编写者自己阅读,还供其他人员阅读使用。简明扼要、准确无误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能使其他阅读者容易看懂,而且能正确理解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情况。

5.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手续要完备,并符合技术规范

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应注意要对每张工作底稿冠以适当的标题并表明审计项目;不同的审计事项不能写在一张工作底稿上;每张审计工作底稿应由编写人员、复核人员、主审人员签名,并注明编写、复核日期,以示责任;审计工作底稿不能重抄,不能复印,以防错漏,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经过有关人员审核后,方可复制。

五、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和保管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1.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与复核的作用

所谓工作底稿复核制度,是指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以及复核要求所做的规定。如对有关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所做出的明文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工作底稿往往是由一名审计人员编制、复制或摘录的,对有关资料的处理、判断等可能会出现某些失误,导致审计工作底稿不充分或根据工作底稿形成的审计意见不合理。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大大减少或消灭审计误差,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因此,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通过一定程序,进行多层次的复核就显得十分必要。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审计计划顺利进行,并能够不断地协调审计进度、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便于上级管理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和工作业绩考评。

2.审计工作底稿复核要点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多层次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而不同层次的复核人可能有不同的复核重点,但就复核工作的基本要点来看,不外乎有以下几点:①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翔实、可靠;②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③审计判断是否有理有据;④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3.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基本要求

复核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程序,必须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一般说来,复核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做好复核记录,对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要明确指出,并以文字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②复核人签名和签署日期,这样有利于划清审计责任,也有利于上级复核人对下级复核人的监督;③书面表示复核意见;④督促编制人及时修改、完善审计工作底稿。

4.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的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多层次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就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来看,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切实可行的。所谓三级复核制度,就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以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和主任会计师为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这一制度目前已在我国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项目经理复核,是三级复核中的第一级,称为详细复核。它要求项目经理对下属注册会计师及助理人员形成的工作底稿逐张复核,判明其审计程序、所做出的审计结论以及工作底稿的编制方法等是否准确恰当,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

(2)部门经理复核,是三级复核中的第二级复核,称为一般复核。它是在项目经理完成了详细复核之后,由部门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再对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会计账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所进行的复核。部门经理复核既是对项目经理复核的一种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

(3)主任会计师复核,是三级复核中的最后一级复核,又称重点复核。它是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所进行的复核。主任会计师复核既是对前面两级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整个审计工作的计划、进度和质量的重点把握。

通过三级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得到充分的补充和完善,为审计报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保管

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后,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归档。归档时,可以按照审计循环或者财务报表项目,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使用期限长短先行分类,再编上相应的标识号和页次后,分别存档。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审计档案保管制度,以确保审计档案的安全、完整。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