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村情:西部农民生活实录
7752500000017

第17章 手记之十:发明能手

在皋兰农村,活跃着一批有文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发明能手,他们有的以自己的创造和发明致富,有的已申请国家专利,我分别走访了他们。马旭一(太阳灶和播种机的改进者,36岁,农民):

我是从苦甲天下的定西大山里走出来的,今年36岁,1999年全家迁移到这里。父亲给我取“旭一”的名字,就是一轮初升的太阳的意思,希望我能做成点事情。童年的艰难生活,让我萌发了一种想法,我要用太阳的热能做一件事。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取火点燃木柴的情景,我的心一下子活了,就想做太阳灶。一家人合计了一下,凑了一点学费,就去临洮学技术。1995年,我在老家的山沟里,做起了太阳灶。那里山大沟深,生产的太阳灶销不出去。怎么办?不能窝在山沟里夭折。我就在镇政府所在地租地皮,正式办个了太阳灶厂,生产“伍明”牌太阳灶。发动亲戚朋友,开着三轮车,拉着太阳灶,送货上门,打开了销路,有了一点收入。1997年的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秦王川通了水,就产生了移民的想法。迁出大山,到有水有路的地方去。我高兴得一夜没有睡着。后来,想了一些办法,就真的迁过来了。

落户第二故乡,我继续做太阳灶。当年生产了200多个。我开着“三马子”拉着5个太阳灶,跑了4天,连一个也没有卖出去。这地方的人们不认可这东西。一打听才知道,当地生产的太阳灶不过关,用上一两年就坏了,用户没有信心。没有办法,我就赊销给农户,承诺如果使用一年坏了就换新的。这样,才慢慢地把200多个太阳灶卖完。真难啊。我组织了几个销售人员,搞批发,配备统一制服,印发“伍明”牌太阳灶宣传单,承诺包换期一年,终生维修,慢慢树立产品信誉。但我想,这不是根本办法,琢磨着改进工艺和生产技术,就发明了“两油一膜”新技术。别人生产的太阳灶,锅底中间层夹的是竹皮、玻璃丝、废轮胎里的钢丝线,我在锅底中间层夹的是铁丝网,厚度小了,重量轻了,硬度强了,便于长途运输。原来是人工和灰,手工抹压,我改成机械搅拌,电动震动抹压,水泥干稀适当,灰沙调和,受力均匀,稳定性能提高了。原来在锅底上抹一层沥青.就粘镜片,容易脱落,寿命短。我改进后,先在壳底上抹一层沥青,粘上一层塑料薄膜,再涂上一层沥青,粘上玻璃。这就是“两油一膜”,隔碱,防潮,保护玻璃上的水银,提高质量,延长寿命。原来生产的太阳灶使用五六年就出问题,现在这个技术把太阳灶的使用寿命延长了十年。这种太阳灶很受群众欢迎,销路没问题了。这几年,我生产这种太阳灶两万多台,销售到皋兰、永登、景泰、白银这些地方的农村里。去年还给陕西榆林地区的扶贫项目生产了15000台。现在,我主要搞批发,收取一半的现余,另一半东西卖出去后再收钱。跟批发的人签订了合同,没有发生过赖账的事情。一台太阳灶,去年的批发价格是105块,零销130块。今年的批发价格是120块,零销150块。我的利润没有变,还是15块钱。主要是原材料涨价,人工工资涨价了。现在,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太阳灶改进成自动对焦,这样使用起来就更方便了。

搬迁到这地方,我看秦王川便于机械耕作,但农民还普遍使用畜力和人力,便研究生产“伍明牌”机械播种机。2002年先给自己生产了一台六行的播种机,试用了一年,很好使的。第二年,我就生产了6台,全部卖给了本村农民。第三年,生产了50台,也卖完了。使用的人说,这东西确实好,深松土,浅播种,能施肥,出苗齐。行距能宽能窄,播幅宽,能增产。我实地测算过,就说小麦,亩产量增加15%左右呢。有了销路,我就年年改进,年年提高。主要是在传动系统、开沟器系统和分离器上下工夫。原来传动用自行车齿轮,现在改用摩托车齿轮,功能和质量都提高了。现在主要生产两种。一种是手扶拖拉机带动的,一种是小四轮拖拉机带动的。有七行机,有九行机。这种东西,犁地、播种,一机两用,减少了生产程序,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以前这个村上春播需要20多天,现在7天就播完了。一台单播机卖600元,一台双层混合播种机卖1300元,这个价格这里的农民也可以接受。这几年我生产销售了1300多台,光去年就是480台。我估计在秦王川,这两种播种机的销售潜力很大。我有信心把这个事情做大做强。现在,我雇用30多个工人,主要是本村的农民,还是季节性的生产。去年光工资就支付了7万多块钱。我还代销手扶拖拉机,给手扶拖拉机配置了尾座和犁驾,也是我设计生产的。苦恼的是缺少周转金,银行不给我货款,信用社一年只贷给5000块,不够用啊。生产场地少,窝工,也影响我的发展。如果太阳灶、播种机哪一天卖不出去了,我就去搞种植、搞养殖,像山东寿光县的农民那样,发展设施农业。

我住的房子,是太阳能取暖。这个技术是在一张报纸上看到的,当时盖房子就采用了。增加了3500多块钱的建房成本,取暖效果好。比如太阳落山的时候,室内温度是零上十五度,到第二天早上就是零上十二度,一夜时间只下降三四度。再加上悬空暖炕,冬天完全可以不生火炉的,干净安全。去年,我节省了2吨煤炭,1000多块钱呢。我也有一个想法,农民家里,冬天可以用一个火炉带两张水床,就是把热水循环到床板上去,既卫生,又节能。我使用过水床,效果可以,如果改进成热气,使用起来就更舒适。热水要流动,有噪音,影响休息。

我其实只念过初中。当时家里困难,半路辍学了。平时爱看一些机械制作、太阳能知识方面的书,爱看电视上的《经济半小时》、《致富经》和科技节目。家里订阅的是《甘肃农民报》《经济信息报》。我是一个爱看新鲜爱思考爱捣弄机械的人。生成农民,又没有念成书,遇上了一个好时代,就奔一个宽裕日子吧。

王锡刚(三轮车播种机发明者。54岁,农民):

我今年54岁了。三年前,在给自己盖房子的时候,我从房顶上掉下来,摔断股骨筋,钢针还钉在骨头上,没有取下来。当时,躺在床上想,制造一种播种机,叫“三马子”牵引着种地,怎么样?试验了六七次,终于做出了样机。2006年春播的时候,我先试着用,结果亩产量和四轮拖拉机播种的一样。比较起来,操作方便,一机多用,可以播种,可以施肥,可以犁地,可以拉运,可以打碾。当年生产了2台,卖给了本村子里的人,一台售价900元。去年生产了2台,也卖掉了。今年二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还放在这里,你看一看。

他边说边拿出一份专利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实用型专利证明书专利号ZL200720031626.4

专利人王锡刚

实用型名称三轮车播种机

说明:一种三轮播种机,由三轮车和播种机组成。播种机的牵引杆带牵引盒的一端与三轮车的后轮主轴相连,牵引杆的另一端与播种机的机驾连接……结构紧凑,配置合理,牵引阻力小,使用非常方便,可满足不同的农艺要求,适用性强,适合川区水地、旱地、沙地及坡度15度以下的山坡地条播小麦、大麦、豌豆、糜谷、胡麻等作物,并适宜与籽肥混合播种,还可以多种化把混合播种,也可以当作抄楼松地,种大豆开沟。

我是电焊工,长期在兰州打工,做些机械活。我总认为能想成的东西就能做出来。现在农民种地离不开“三马子”,秦王川里五六万农户,几乎家家都有“三马子”。以前,“三马子”只搞些拉运、打碾,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播种机都是手扶拖拉机牵引的。现在,我的发明把播种机与“三马子”结合起来,节省投人,方便群众,销路没有大问题。

现在,我缺乏资金,没有办法批量生产。我在小作坊里和儿子敲打着,两天才能生产1台,设备太少了,太小了,只有1台小钻床,1台切割机,1台小电焊机。资金困难得很,生产三四台卖掉,再买些材料,再生产。这不是个办法。我的想法是尽快把发明专利技术转让出去,让有能力的人大量生产,让群众受益,我也得利,把耕作从人力、畜力中解放出来。我还想把收割机也设计出来,让“三马子”带着收割庄稼。苦恼的是这些事现在没有办法做,主要是缺资金。为着这个发明,已经花光了家里1万多块钱。现在有20多家单位对这个专利产品有兴趣。我的愿望是转让给本省本市的企业,让外地的企业拿到专利生产,把产品卖给我们当地的农民,我看到了,心里肯定不好受的。

魏怀龙(种瓜能手,外号“药王谷”,60岁,农民):

我只念过三年书,看不懂书,爱总结,种瓜靠的是经验。

我种的是“丰田4号”甜瓜。一根秧上结两个瓜,产量高。一亩地栽1800株,亩产8000多斤。这个瓜品质好,网纹大,便于运输,吃起来香,在市场上抢手。但这瓜不好侍弄,种不好就裂口子,没有办法卖。村里的人都害怕了,不敢种。我种了二十多年,有经验了。塑料棚里的温度要掌握在零上三十度以下。超过这个度,瓜就长不大,网纹小,裂口子。一天中取棚、关棚的次数要多,要和天气的铆。先取小,慢取大,就像睡在热炕上的人,猛地把被窝揭掉了,就感冒哩。晚上关棚,也是慢慢关,慢慢捂。看小瓜尖黄了,就要喷“坐瓜灵”。营养好,才长得大。看瓜掐瓜,不能一概而论。掐瓜不能动瓜秧,翻身子。瓜秧上的毛刺长在背阴处,是吸取营养的器官,翻身子,就晒干了。瓜的品种不一样,种法就不一样。瓜蔓粗细不一样,叶子的距离就不一样,操作方法也不一样。种瓜这个事,说粗就粗,说细就细,用心揣摸,才知底细。在这个村子上,我最早发明点瓜的办法。刚种瓜的时候,每亩地里总有100株到200株的空秧,不坐瓜。甜瓜子这东西娇气得很,正开花的时候,下个小阵雨就不坐瓜了,刮个风吹进去点沙子也不坐瓜了。我想了个办法做试验,用水兑了些防落素,偷偷地点瓜,有效果。连续做了两年,成功了。没有空秧了,不害怕刮风下雨了,瓜能定住了。但瓜还是长得慢,长不大,怎么办?我看到人们都给梨树打“保胎药”,叫奈依酸钠,给苹果树打“花蕾保”,效果好。我思索着,把这两样药跟防落素兑在一起,点到瓜上了,效果好得了不得。长得快,长得大,味道好。我家里没有天平,没有办法秤药,就凭眼光,凭感觉。我做成功了,村里的人都要,我就开始卖药,人家叫我是“药王谷”。这个技术,多少年了,大家还在使用。其他品种的瓜,可以点“坐瓜灵”,但“盛开花”这种瓜,非得用我配的药不可,这种瓜是连皮子吃的,点了强心“坐瓜灵”,瓜皮就苦了,吃不成了,没有人买了。

靠瓜吃瓜。做啥活的要务劳啥活哩。我种过40多个品种,现在就种“丰田4号”,就在这瓜上吃饭。我种的瓜既要产量高,品质好,还要销路好。“丰田4号”对白银、西宁这些城里人的口味:种瓜的人,一年要淌掉五十斤汗水哩。有个口诀子,叫“若要甜瓜好,四十八片叶子不能少”,叶子少了,光合作用弱,养分就不够了,糖分也就上不去了。我不卖一次性的瓜。有的人在瓜皮上抹药,皮子看起来黄了,瓜瓤子还没有熟透,搁不住时间,吃起来不香,自己倒自己的行。我不干这样的事,叫瓜熟好了才卖哩。

我家里5口人,3亩地,上茬子种瓜,下茬了种菜,去年卖了2万块钱,吃穿用度,全靠着它哩。我住的是12间平顶房,家里有一辆“兰驼王”,人家说我是“抽的烟渣子,开的三马子”,我抽不习惯纸烟,那东西尼古丁含量高,抽一口把烟吹到纸上就发黄,烟渣子不发黄,痰少。我自己种,烟叶厚,不上化肥,抽起来不灭火。种一年抽四年,抽完了再种。也喝点酒,年轻的时候能喝,现在喝不动了。我喝过茅台酒,醇得很。家里电视机、家庭影院、电冰柜、洗衣机,啥东西都有,我不习惯,不适应。儿子、媳妇爱听爱看爱唱,我就爱听秦腔,经常看兰州电视台《大戏台》节目,每周一次,每次都看。年轻的时候唱过戏,在《三世仇》里装扮丑角张九,是忆苦思甜的戏。我是左嗓子,其他角色演不了。爱看科技节目,也看电视剧。《亮剑》演得好,就是舍命也要夺取胜利。男子汉大丈夫,就要有一股勇气,有一种柔劲。

魏至训(种田能手,44岁):

我高中文化程度,1981年毕业的。3个儿子,大儿子上大学,老二今年高考。老三不好好念书,高一就綴学,打工浪世界去了。他说,行行出状元,只有念书累、念书苦。念书累,不如自己走社会。吃得好,穿得好,还能挣个小钱花。他学习好,就是不愿意念,也没有办法。现在铁路上搞检修,一个月挣900块钱,自己花光了。今年18岁了,我让他去试一试,尝一尝社会的味道,才是个开端嘛。我带着媳妇务劳4亩地。1亩2分地是桃树,花不上几个工,顺节令长,顺季节收。2亩7分地,上茬瓜,下茬菜。留1分地,专门种自己吃的菜。我种的是塑料大棚,简易设施。去年这几亩地上的收人是3万块钱。我是木工、瓦工、电工,当过十几年的匠人,现在不干木工、瓦工活了。冬闲时节,给村上的人们焊个烤箱,去年挣了3000多块钱。

我是科学种田。喜欢看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和陕西电视台农业频道,不看电视剧。订阅农业科技方面的杂志。进城就去逛书店,买一些瓜、菜种植方面的书。种啥东西,就买啥书,拿回来认真研究。人勤地不懒,苦没有白下的。我种的地,温度、湿度、肥料,都掌握得好。我种的1分地收人达到1000块,比别人同样的东西,一亩地多收人4000多块钱。今年1亩2分地的甜瓜,收人就是12000块钱,别的人1亩地才收入六七千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有文化啥事情都能做好。以前不识字是文盲,现在三年不学习就是文盲,就是科学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