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15

第15章 军垦新城石河子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的漂亮,令人一见倾心。”——艾青

此时此刻,我正行走在新疆石河子市中心,纵横交错的马路上一片繁华,现代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宽阔整洁的大道上,成排的树木绿得养眼,绿得醉人,我忍不住上前抚摸它的枝叶,顿觉一股湿润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的眼前浮现出了石河子的前世今生。

石河子原是一个在地图上没有名字的小村子,全村仅有20多户村民。村边,是一条干涸的河床,河滩全是碎石,石河子因此得名。1949年冬,王震将军率领一支从战火硝烟中冲杀出来的队伍,意气风发地挺进这沉睡千年的西域荒原。在大雪蔽野、气温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条件下,官兵们以战胜一切困难的无畏气概,在一望无垠的戈壁荒滩上,拉开了新疆军垦史上有名的“军垦第一犁”。

屯垦戍边,在我国历史上早已有过。从西汉、盛唐到清朝,规模越来越大,屯垦的范围越来越广。唐玄宗时,屯戍西域的军队多达10万人,有“边屯连云”之说。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官兵们征程未洗,便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战场。在遍地布满卵石的河滩上,官兵们用汗水铸就了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在戈壁荒滩开垦出一片片绿洲,建造了一座崭新的城市。

“军垦第一犁”的铜铸群像在中心广场上屹立,它象征着当年建设者艰苦奋斗、屯垦戍边的奉献精神,它记载了军垦战士创造的辉煌奇迹。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历史起源的标志。凝望铜雕,我的耳旁仿佛又传来了王震将军铿锵有力的声音。那是60多年前,王震将军用战略家的眼光望着这片土地,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开辟天地,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于是,第一条街道就铺设在这里。如今,它成了这个城市的中央地带,见证着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足迹。在这里,我听到一个最感人的故事。当年,为了修建和平渠,王震将军和普通战士一起冒着呵气成冰的严寒,拉爬犁,运石头。这件事,至今仍被当地人民传颂。为了鼓励战士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常常给大家讲述历史上班超、林则徐、左宗棠为祖国统一不辞艰辛的故事。他还从湖南、甘肃、陕西等地动员招募成千上万青年女子投身于边疆建设,给戍边战士一个安乐的家。我曾读过一篇文章,称王震将军是新中国“最伟大的红娘”。我想,这一定是当年军垦战士发自肺腑的感言。

王震将军作战勇猛,是一员虎将。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十分珍爱人才。“昨日阶下囚,今日总指挥。”当年,王震将军重用了一位已被判了死刑的原国民党政府科技人才,让他负责开掘出了六道湾煤矿。他还从上海请来一位钢铁专家,仅用4个月时间,就在这里建成了八一钢铁厂,炼出了第一炉铁。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军垦战士们开发出大片土地,片片绿洲遍及天山南北。他们还兴建了一大批厂矿企业,修通了连接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乌库公路。如今,这座城市已成为戈壁滩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联合国评定的“人居环境改善良好的城市”。

(原载2012年8月11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