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神经内科临床处方手册(第二版)
7751700000014

第14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

(第一节)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simplexencephalitis)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部感染性疾病,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属DNA病毒,根据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分为型和型两个血清型,成人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绝大多数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本病主要侵犯脑部颞叶、额叶和边缘系统。临床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头痛或行为及人格改变,病程中可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没有季节性,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

【诊断要点】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发热(多在38.5℃以上)、精神症状、抽搐、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意识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颅CT或MRI检查可见颞叶、额叶异常信号,常左右不对称。

3.脑电图检查可见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额叶、颞叶明显,在慢波背景上可有周期性尖波或棘波。

4.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有时可见红细胞,蛋白含量增加而糖和氯化物正常。

5.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免疫学检测血及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治疗要点】

1.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Acyclovir),也可使用更昔洛韦(Ganciclovir)。

2.免疫治疗可选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糖皮质激素对减轻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区域水肿有一定效果,但目前尚存在争议,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可早期酌情使用。

3.脱水治疗此类患者大多有脑部水肿,应适当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复方甘油果糖、呋塞米,病情重者可加用白蛋白。

4.对症治疗对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出现抽搐者及时使用抗癫痫药物;如患者有精神症状,可适当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5.一般治疗病情较重者给予吸氧、吸痰,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甚至考虑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患者能量、氮量的供给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处方】

处方1以下抗病毒药物可任选一种,首选阿昔洛韦。

(1)阿昔洛韦500mg+NS100ml静滴q8h(每次须滴1h)1421d为一疗程过早停药易复发

(2)更昔洛韦200mg+NS250ml静滴q12h连用14d

处方2脱水药物根据病情选择一种,也可23种脱水药物联合使用。急性期或紧急降低颅内压,应使用甘露醇或呋塞米,或两者交替使用。长期用药可使用或加用复方甘油果糖。

(1)20%甘露醇125250ml(0.51g/kg)快速静滴或静脉推注q8hq4h早期可用较大剂量

(2)呋塞米2040mg静注q12h

(3)复方甘油果糖250ml静滴qd或q12h

(4)白蛋白10g静滴qd或q12h不作为常规用药

处方3抗癫痫药物可任选一种,首选卡马西平。

(1)卡马西平(得理多)100mg口服tid必要时可加至200300mg口服tid

(2)丙戊酸钠200mg口服tid必要时加至400mg口服tid或德巴金0.5g口服qdbid

(3)苯妥英钠100mg口服tid

(4)托吡酯(妥泰)25mg口服bid可渐加大到100mg口服bid必要时加至200mg口服bid

(5)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钠)100mg肌注q12h或q8h仅在癫痫频发或癫痫持续状态时使用

(6)地西泮1020mg静注st仅在癫痫频发或癫痫持续状态时使用

处方4抗精神病药物,可任选一种:

(1)羟哌氯丙嗪(奋乃静)2mg口服bid酌情加量

(2)氯丙嗪12.5mg口服bid酌情加量

(3)奥氮平(再普乐)5mg口服qd

(4)氟哌啶醇10mg+东莨菪碱0.3mg肌注st或qd

处方5免疫调节治疗:

(1)地塞米松1020mg+5%GS500ml静滴qd

(2)免疫球蛋白20g[(0.4g/(kg·d))]静滴qd连用35d

【警示】

1.本病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充分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

2.只要临床表现强烈提示或不能排除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时,即应给予阿昔洛韦治疗。抗病毒治疗需连续用药1421d,过早停药容易复发。

3.应注意观察和处理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肝损、骨髓抑制等。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主要适用于癫痫频繁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

4.使用羟哌氯丙嗪或氯丙嗪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可加用安坦,以对抗该药物的不良反应。

5.儿童或婴幼儿应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DNA病毒,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导致水痘,在成人则引起带状疱疹,仅少数患者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部炎症,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炎(varicellazostervirusencephalitis)。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抽搐、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精神错乱、嗜睡、昏迷。本病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多数能完全恢复,极少留有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在水痘或躯体带状疱疹发生期间或之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烦躁、谵妄、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等症状。

2.脑脊液清亮,白细胞轻、中度增高,蛋白含量轻、中度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3.血清和脑脊液中检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

4.MRI检查可见脑内长T1、长T2异常信号。

【治疗要点】

1.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

2.对症治疗对有颅内高压、发热、痫性发作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均应给予相应处理,具体可参照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3.一般治疗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保障患者能量、氮量供应,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处方】

处方1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500mg+NS100ml静滴q8h(每次须滴1h)连用1421d

处方2脱水药物,同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处方3抗癫痫药物,同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警示】

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炎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患者多存在抵抗力低下、恶性疾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注意有关病史询问及相关检查。

2.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传染性,对此类患者应采取隔离治疗,尤其是水痘患儿。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叮咬传播,多发病于10岁以下儿童。临床以急起高热、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等为主要表现。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是我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可留有后遗症,有较高病死率,但近20年来,随着乙脑疫苗的普遍接种,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诊断要点】

1.夏、秋季发病(79月),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

2.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3940℃)、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中枢性呼吸衰竭;查体可见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及脑膜刺激征等。其中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其急性期的严重症状。

3.免疫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主要为检测血清和(或)脑脊液中特异性病毒抗体IgM。

4.脑脊液显示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5d后则转为淋巴细胞;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

5.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至(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治疗要点】

至今尚无针对病因的特效药物,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的预防和处理。

1.一般治疗病房要保持安静、整洁,具备防蚊、通风和降温设施;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各种并发症;不能进食者及时鼻饲或静脉补液,补充足够能量、氮量,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对症治疗通过物理方法、药物等措施,尽量将患者体温控制在38.5℃以下,必要时可使用亚低温治疗;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抽搐发作;颅内压增高是呼吸衰竭、抽搐及脑疝的根本原因,应积极处理;病重者给予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考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3.中草药治疗对抗病毒、降温、止痉和镇静有一定效果,如大青叶、板蓝根、大蒜、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故本病目前多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

【处方】

处方1药物降温:

(1)吲哚美辛(消炎痛)小儿每次0.51mg/kgtid成人12.525mg口服tid

(2)加合百服宁口服每次1片,若持续高热,可间隔6h重复使用,但24h不超过4片

(3)散利痛口服每次1片,若持续高热,可间隔6h重复使用,但24h不超过4片

(4)地塞米松小儿25mg+5%GS100ml静滴qd成人1020mg+5%GS500ml静滴qd

(5)亚冬眠疗法:适用于持续高热不退的患者。

1)氯丙嗪与异丙嗪各12mg/kg肌注q2hq4h23次

2)必要时,加用苯巴比妥钠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灌肠

处方2脱水药物,同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处方3镇静止痉,首选地西泮。

(1)地西泮小儿每次0.10.3mg/kg成人每次1020mg肌注或静注

(2)水合氯醛小儿每次50mg/kg(每次不超过1g)成人每次1.52g鼻饲或保留灌肠

(3)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钠)小儿每次58mg/kg肌注成人每次100200mg肌注

处方4呼吸兴奋剂:

(1)洛贝林小儿每次0.150.2mg/kg成人每次36mg肌注或静注

(2)尼可刹米(可拉明)小儿每次510mg/kg成人每次0.3750.75g肌注或静注

处方5改善微循环药物:

东莨菪碱小儿每次0.020.03mg/kg成人每次0.30.5mg每2030min静注1次,至脸部红润为止

【警示】

1.抓住灭蚊、人群免疫、宿主动物管理3个环节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对已发病患者,应做好隔离和积极治疗。

2.该病进展迅速,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3.对经药物治疗高热持续不退的患者,可使用亚低温治疗。

狂犬病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狂犬病毒系RNA病毒,狗、猫、狼、蝙蝠等为主要传染源。

人类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占80%以上,病死率几乎100%。临床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前者居多。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3期:

前驱期:伤口周围和神经通路上有麻木、刺痛或有蚁走感,伴有低热、头痛、倦怠、恶心、烦躁、恐惧不安,持续24d;兴奋期:

表现为高度兴奋和极度恐惧,对水、光、声等外界刺激敏感,并可诱发喉肌痉挛、呼吸困难,同时会出现高热、大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增加、瞳孔散大、精神错乱等,此期持续12d;瘫痪期:患者由兴奋转为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出现全身瘫痪和昏迷,并迅速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持续618h。整个病程一般为610d。

【诊断要点】

我国卫生部于1990年制定的狂犬病诊断标准为:

1.临床诊断有明确的犬、猫或其他动物咬、抓伤史后出现以下表现者:愈合的伤口处出现感觉异常,出现兴奋、烦躁及恐怖,对外界刺激如水、风、光、声异常敏感;“恐水”症状,并有自主神经亢进表现,如流涎、多汗、血压高、心动过速,继而出现瘫痪。

2.实验确诊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诊:发病第1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呈阳性;存活1周以上者,血清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试验,其抗体效价上升或接种过本病疫苗者的效价超过1∶5000;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出病毒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神经细胞内发现内基小体。

【治疗要点】

1.预防性处理被病犬咬、抓伤后应彻底全面清洗和消毒伤口,及时注射抗血清和疫苗,防止狂犬病的发生。

2.发病后处理将患者隔离,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水、风、光、声等刺激;针对发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给予对症处理,如降温、抗痉挛、镇静、脱水等;注意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处方】

处方1狂犬病马血清成人2000U儿童40U/kg一半剂量用于局部伤口注射,另一半用于肌注(皮试阴性后方可使用)

处方2狂犬疫苗,可任选一种:

(1)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疫苗(PHKCV)成人每次2ml(2.5U)6岁以下儿童每次0.5ml三角肌内注射共5次分别于当日和第3d、7d、14d、30d注射可在第90d时再注射1次(2)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于当天和第3d、7d、14d、30d、90d各肌注1ml

处方3镇静止痉:

(1)地西泮1020mg肌注或静注st

(2)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钠)100200mg肌注st

处方4脱水药物,同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警示】

1.本病死亡率极高,所以一旦被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应彻底全面处理伤口,及时做免疫治疗。

2.对发病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所有与其接触的人员应戴口罩和手套,做好自身防护,医务工作者最好是免疫接种者。

(陈道文狄晴)

(第二节)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virulmeningitis)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浆液性脑膜炎;在少部分患者中,病毒可侵犯脑实质,称为脑膜脑炎。85%95%的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虫媒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也是引起本病的较常见病原体,但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及流感病毒则少见。病毒性脑膜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

【诊断要点】

1.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夏秋季好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和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神经系统检查有轻度颈强直及Kernig征、Brudzinski征阳性。

3.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多,达(10100)×106/L,早期可以多核细胞为主,848h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呈轻到中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4.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两份血清和(或)脑脊液有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增高,但此法对快速诊断无实际意义,而且该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高。

5.病毒分离和培养是诊断本病惟一可靠的方法,但目前难以广泛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脑脊液中病毒DNA,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适于早期快速诊断。

【治疗要点】

1.抗病毒治疗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可恢复的自限性疾病,不太严重的病例可不用,但抗病毒治疗可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一些病情较重或免疫低下的患者,应酌情用干扰素或丙种免疫球蛋白。

2.对症治疗(1)卧床休息,防止剧烈运动,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和脑疝的形成。

(2)在诊断明确前,一般不主张用降温药物;为防止过高热和加重脑水肿,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降温。

(3)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起到降温、减轻脑水肿、防止脑膜粘连、缩短病程等作用;但有人认为肠道病毒脑膜炎的急性期不宜使用。

(4)止痛及抗癫痫治疗。

(5)补液及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3.抗生素的使用不能除外细菌性脑膜炎或细菌感染者,可以使用。

【处方】

处方1抗病毒药物,用于疱疹病毒感染。

阿昔洛韦500mg+GS100ml静滴q8h(每次须滴1h)连用1421d

处方2亚冬眠疗法,适用于持续高热不退的患者。

(1)氯丙嗪与异丙嗪各12mg/kg肌注q2hq4h23次

(2)必要时加用苯巴比妥钠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灌肠

处方3抗癫痫治疗,同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处方4糖皮质激素,可任选一种:

(1)地塞米松1020mg/d静滴连用57d

(2)泼尼松30mg口服qd连用7d

非病毒无菌性脑膜炎

非病毒无菌性脑膜炎(nonvirulformsofasepticmeningitis)是由许多疾病造成的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软脑膜所致。包括:目前原因尚不明确的脑膜炎,如葡萄膜大脑炎、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莫拉雷脑膜炎、类肉瘤等;过敏性或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血清病;由于解剖或脑膜附近的缺损;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造成的虚性(反应性)脑膜炎;病因明确而非病毒感染,如垂体脓肿、表皮样囊肿、脑深部的脓肿;癌性脑膜病,如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细菌性脑膜炎呈不典型的“无菌性脑膜炎”表现,如梅毒、霉菌、链球菌、结核等感染。

【诊断要点】

1.原发病的诊断,如贝赫切特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有脑膜炎性改变引起的症状及体征,可有脑膜粘连引起的脑神经损害,严重时有脑积水。

3.脑脊液的炎性反应无特征性改变。

4.排除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

【治疗要点】

1.原发病的治疗包括贝赫切特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治疗。

2.对症治疗降温、止痛、补液及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同病毒性脑膜炎。

3.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同病毒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