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7751200000009

第9章 内楗术——找到人性关键点,一攻即破(2)

话说完了,两人重新开局了。这次晏子不再是猛打硬冲,而是精心布局,进退有致,庄公的棋子很快就被吃光了。庄公不禁想到,同样一个晏子,为什么两局棋的下法完全不一样呢?很快,他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晏子是在用下棋来教育自己改正错误。

这就是找准时机进言的好处,这样不仅不会得罪别人,还能够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劝说。

但历史上也有不识进退、莽撞行事之人,他们总是向君主提出不合时宜的谏言而触怒君主,从而丢了官职、没了性命。

传说龙的脖颈下面有片鳞是逆着长的,叫作“逆鳞”,这“逆鳞”是绝不可碰触的东西,只要稍稍一动,龙就会疼痛钻心,非得搅个海浪翻腾、地动山摇不可。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长有这种“逆鳞”的人有很多,在跟这些人相处时,切不可去触动他们的“逆鳞”,否则不仅不会说服对方,还会招来麻烦。

所以说,当下属向上司进言时,若想让上司接受,又不致使自己遭受危险,就必须注意时机的选择。不要当面指出上司的错误,不要在上司心情不好时,说些不该说的话。鬼谷子说:“方来应时,以合其谋。”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说服,才能攻破他们心中的堡垒,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合谋决事,乃制其术——侦察敌情是关键

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有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符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见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辞职离去而能再被返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其行为不得体;虽距离遥远,却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与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没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才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鬼谷子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他认为,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贸然行动,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具体来说就是:“见其谋事,知其志意。”意思就是,要了解对方谋划的事情,就要知晓对方的意图。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辩士,他们都是鬼谷子先生的高徒,个个才华满腹,尤其是都有一副三寸不烂之舌。但我们都知道,苏秦的命运却远远比不上张仪,他虽然空怀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张仪却恰恰相反。

两人都曾出使秦国,游说秦王采纳自己的主张。但结果却是,苏秦被拒,而张仪则得到了重用。这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才华不分伯仲的两个人,得到的待遇却全然不同呢?

原因就在于,苏秦的策略不是秦王所认同的。苏秦当时是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的。他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虽然这是一个看上去十全十美的策略,但却被秦惠王否决了。秦惠王说:“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也就是说,虽然苏秦的“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是对的,但却不符合秦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此时的秦惠王是有顾虑的,他觉得“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看得出,他是在担心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去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万一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是无力与之抗衡的。就在不久前,齐、韩、魏三国的联军就曾联合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了不少土地。鉴于此,秦惠王当然不会接受苏秦的意见了。

而张仪的策略之所以得到秦惠王的认可,则是因为他的策略符合秦国当时的情况。当时六国合纵的局面已经形成,秦国深切感受到了六国联盟的压力。要对付六国的合纵,必须用连横的策略。

和苏秦相比,张仪无疑是聪明的,他十分了解秦国当时的实力以及秦惠王的心中所想,然后据此提出了连横的策略,结果正好切中了秦惠王的心意。所以说,当我们想要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时,我们就必须做到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知道他心中所想,然后再提出相应的建议。

鬼谷子说:“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就是说,探得真实情况,然后才能制定恰当的方法和措施,这种方法可以使你随意出入、进退自如,就像在门内安放了一个门闩,想插上就插上,想打开就打开。

和张仪一样,孟尝君也是一个深谙“得其情,乃制其术”的人。当时,孟尝君任齐国相国。这一年,齐王的夫人去世,孟尝君为此大伤脑筋:齐王接下来要立谁为夫人呢?如果所立之人是自己的对头,就不好办了,自己随时可能遇到麻烦,相国的要职也会被别人夺走。

齐王共有七名宠妾,个个貌美如花,深得齐王宠爱,他经常和她们在一起玩乐。孟尝君心想,齐王要立夫人肯定会从这七人中挑选一位,但他究竟会挑哪一位呢?想来想去,他心生一计。他命人用上等美玉制作了七对耳环,而其中的一对耳环制作得最精巧,然后就向齐王献上了这七对耳环。齐王见耳环如此精美,便把它们赐给了七个宠妾。

几天后,当孟尝君再次进宫时,发现那对十分特殊的耳环戴在其中一个宠妾的耳朵上。他回府之后,立即命人起草奏章,劝齐王立那位戴特殊耳环的宠妾为夫人。齐王一看奏章,章中所言,正合心意,不禁大喜,便把那位宠妾立为了夫人。而那位当上夫人的宠妾从此便对孟尝君感恩戴德,处处为他说话。孟尝君的相国之位越坐越稳了。

孟尝君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要想保住自己的相位,就必须要拉拢新立的夫人。但当他不能确定齐王到底要立哪位宠妾为夫人时,便想出了一招绝妙的计策。通过进献耳环,窥探到了齐王的真正的想法,进而“投其所好”,建议齐王立那位戴特殊耳环的宠妾为夫人。这正如鬼谷子所说:“得其情,乃制其术。”

这一计策不仅适用于劝说别人,我们在决断大事时,也要学会这样做。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跟任何人较量,要想掌握主动权,就必须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否则就无异于一只无头的苍蝇,乱撞一气。结果,不仅战胜不了对方,还会连自己也赔进去。为什么,每逢战事,对阵双方都要派出侦察兵前去侦察敌情,道理就在于此。

四、若欲去之,因危与之——欲迎还拒太好用了

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悟,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摘取《许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

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作“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方法。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意思是说,如果发现别人要背离筹划的方向了,就从危险的角度向他分析。进而让对方认同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身为一国之君,如果昏庸无道、荒废朝政的话,必然会使乱臣贼子肆意妄为,忠臣们遭受压制,就会无所适从,而这一切的最终后果,便是导致国家出现混乱甚至是危机。鬼谷子认为,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力挽狂澜,阻力一定十分强大,稍有不慎,就会祸及自身。如何才能既可以陈述自己的主张,伸张正义,又能保护自己不受迫害呢?

鬼谷子认为,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想做到不给别人留有任何识破自己谋略的机会,就必须要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专拣他爱听的说,这样他就会得意忘形而疏于戒备。倘若发现对方和自己意见相投,就要适时地迎合他,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便可以于无形中,引导他的思想,进而驾驭他的思想。如果发现别人背离了自己的想法,急于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是不明智的,而是应该顺着他的言论方向进行,然后在此过程中,伺机扭转方向,一旦条件成熟,就要从不利的角度向他进行详细的分析,迫使他接招,之后再根据他接招的情况进一步作出判断。如此一番不断环转变化、反反复复之后,便能判断出他的真实意图,同时还要让他摸不透你的真实意图。此时,只要退一步就万事大吉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的张仪虽才华满腹,但总喜欢玩弄阴谋诡计,陷害别人。陈轸便是他试图陷害的对象之一。然而,对于张仪这样一个既聪明过人,又阴险奸诈的人来说,想要对付他,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足够的智商和心计,多半都会阴沟翻船。

但陈轸却没有被张仪陷害成功,他是怎样做的呢?张仪总在秦王面前诽谤陈轸,对此陈轸一清二楚。一次,张仪又想诬陷他,便去对秦王说:“陈轸奔走于楚、秦之间,但现在楚国不见得对秦友好,反而却和陈轸的关系非常亲密。如此看来,陈轸的一切举动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况且陈轸又企图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

秦王一听,心下狐疑,便召来陈轸问道:“我听人说你打算背叛秦国而去投奔楚国,有这回事吗?”陈轸不慌不忙地答道:“有这回事。”一听这话,秦王有些生气,道:“看来,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陈轸依旧慢条斯理地答道:“何止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路人也知道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已(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顺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儿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大臣。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明他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君爱国,忠诚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听完此话,秦王大为感动,说道:“贤卿言之有理。”就这样,陈轸被秦王留了下来。

陈轸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没有在秦王面前直接指出张仪是个奸诈的小人,但是他巧妙地采用了迂回的策略,他利用那些流传于民间的谚语,用反语的方式打消了秦王的猜忌,从而使得张仪的谗言不攻自破了。这便是对“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策略的绝佳应用。为了打消秦王对自己的怀疑,陈轸利用那些民间的谚语,暗示秦王,如果将他逐出秦国,秦国将会遭受损失。秦王身为一国之君,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弊。陈轸最终凭借自己的聪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保全了自己。

假如陈轸一开始就怒气冲天地在秦王面前指责张仪的话,他就会给秦王一种推卸责任、为自己辩护的感觉。这样反而会让秦王更加怀疑自己。然而,陈轸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先是主动承认谗言是对的,他是打算去楚国,此时,秦王定会感到疑惑,而进一步询问原因。这时,他就可以借机将他打算去楚国的复杂缘由细细道来。经他这么一解释,秦王自然就会了解他的苦衷和目的了,进而也就消除了对他的敌意和误解。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对于鬼谷子的这个策略,陈轸可谓是拿捏得十分到位和纯熟。他先是顺着秦王的话语展开,然后再反戈一击,用道理为自己辩解,实属高明之举。事态人心纷繁复杂,有时我们难免也会遇到像陈轸这样的遭遇,此时,如果我们学着像他那样,用“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的策略,为自己保驾护航,也许是我们最聪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