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调查很快引起了女性之间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内衣是穿在里面的,除了自己没人看到,为什么还要选择成套的呢?其中有一个女性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她认为正因为内衣是穿在里面的,才应该是成套的。因为穿在外面的衣服光鲜亮丽,是为了给他人看,取悦的是别人。而内衣穿在里面,只有自己看,所以取悦的是自己。所以一个爱自己和懂得取悦自己的女人,不会让自己只是外表光鲜亮丽,却穿着陈旧或是不搭配的内衣。
此言一出,大家都沉默了,打开衣柜,对着自己所有的内衣开始思考:我有多爱自己?又会不会取悦自己呢?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最先询问的人是谁呢?是父母,朋友,爱人还是自己的内心?又或者,自己的内心根本没有在考虑范围之内?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自己在乎的人开心,宁愿委屈自己,以为对方开心了自己就开心了。
就好像小时候,我们喜欢唱歌,父母去让我们认真学习,为此,我们放弃了唱歌的爱好,以为就成为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好像长大后,我们选择了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可是内心却丝毫感觉不到开心,因为这份工作与自己想要的相差甚远;就好像我们为了心爱的人梳妆打扮,为了心爱的人做任何事情,哪怕是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这样的我们怎么能够过得开心呢?于是,有人开始转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去做任何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满足积压在自己内心的欲望,纵情地享受生活。起初的新鲜感让我们觉得很快乐,但是日子久了依旧会平淡,于是为了让自己更High,尝试更加刺激的生活。难道这样就真的是取悦自己吗?不是,这只是放纵自己。许多吸毒者最初吸毒的理由,都是为了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刺激。如果我们沉醉于通过刺激麻木的神经而获取快乐,那么快乐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其实,让自己快乐很简单,就是不再去管别人会怎么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委曲求全,不再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他人身上。
媚儿爱上了一个优秀的男人,那个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种成熟儒雅的气场,吸引着女人们的目光。为此,媚儿十分焦虑,她认为女人的美貌是留住男人的唯一武器,所以以前从不施粉黛的媚儿,开始变着法地装扮自己。
有时候一脸夸张的烟熏妆,身着朋克服装招摇过市;有时候一脸清新的裸妆,穿着森女系的碎花短裙,坐在咖啡馆中扮演小清新。可是不管风格怎么多变,那个男人对她的态度依旧不变。闲暇时,便对媚儿百般柔情;忙碌时,媚儿被当成了透明人,在他的世界里完全不存在。
他对媚儿好时,媚儿便觉得那是人间四月天,当他忽略媚儿的存在时,媚儿的天空便是灰蒙蒙一片。有段日子,那个男人整整半个月没有一点消息,媚儿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她做出了种种猜测,出车祸了?出差了?或者干脆就是用消失的方式抛弃了她?最后一种可能是媚儿最不愿意接受的,她几乎被这段感情折磨得肝肠寸断。
这个时候,那个男人出现了,原来他消失仅仅是因为他的朋友来了,他陪朋友到郊区玩儿了一圈,因为他们玩得太尽兴,竟忘了告诉媚儿一声。此时,媚儿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取悦的这个男人,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从这以后,媚儿不再浓妆艳抹,不再每天发信息询问男人的行踪,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找回被自己弄丢的快乐。她会在闲暇的时候去图书馆,取一本优美的散文,坐在有阳光的桌子旁,一边品咖啡,一边读书;她也会一个人待在家中,穿上最喜欢的衣服,打开音乐,对着镜子翩翩起舞;她还会赤着脚爬上楼顶的阳台,坐在阳台的边缘,俯瞰整个城市,体会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当媚儿开始渐渐脱离那个男人的世界时,那个男人开始着急了,他不断打电话给媚儿,想要见到媚儿,但是媚儿却不是每一次都赴约,而拒绝男人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正在取悦自己”。
决定我们是否快乐的因素不在于周围发生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采取怎样的应对态度,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决定着我们的情绪和状态,在这个世界上,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很多,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你是否懂得取悦自己。
快乐是种由内而外的感受
《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人物莫过于林黛玉,她那多愁善感的性格不知道引起多少人的怜惜。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如林妹妹一般,看到花朵凋落都要莫名伤感一阵,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蒙田说:“除了活着并快活着,我没有别的追求。”幸福往往就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因为他们懂得建立自己的快乐机制,所以即便是偶尔遇到些挫折,他们也能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很多女人认为快乐是由他人带给自己的,但是叔本华却说:“幸福与人们必须扮演的角色、地位的浮沉以及财富的得失毫无关联。”更多的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首先要有一颗快乐的内心,才能拥有快乐的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快乐的开关就在我们自己手中,就看我们懂不懂得将开关打开了。
☆不要忽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有时候我们感觉不快乐,并不表明没有经历快乐,而是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太执著于自己的目标,而忽略了目标以外的快乐。我们往往对强烈的快感比较敏感,却对细微的快乐甚少察觉。细微的快乐有时只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某一个小细节,却同样能让你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所以,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时,我们所经历的就不仅仅是对外界的感受,同时还能享受内在的感受。当我们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觉察能力越来越高时,我们对自身的欣赏能力也会提高,也就懂得了如何使自己快乐。
☆只活在当下
一个人快乐与否与其内心是否和谐有关,内心的和谐由意识掌控,而意识则表现为是否能够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如果我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将一切令自己不愉快的想法抛之于脑后,最后在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快乐的感觉。同样的道理也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哪怕只是平常的生活,只要我们能够投入其中,也能够获取源源不断的快乐。
☆赋予生活最终的意义
当我们能够发现生活的细微之美,并享受其中时,我们还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将这些零碎的快乐串联起来。这个方式就是寻求一个终极目标,即生命的意义,能够明白自己是谁,想要成为谁。因为快乐就存在于创造自己的过程中,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真正让自己满足。
学会取悦自己,才能够打开心门,让外面的阳光照进来,从而使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豁然开朗,变得自信、乐观。
听得见自己的心声,并成全自己
你随便,心也随便吗
“怎样都可以,我随便。”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呢?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说这样的话呢?与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朋友问:“想去哪家餐厅吃?”我们回答:“哪家都行,我随便。”老公买菜做饭,问:“想吃什么?”我们回答:“吃什么都行,我随便。”到了公司,同事问:“你喜欢哪个位置?”我们回答:“坐哪里都行,我随便。”
可往往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内心的声音是这样说的:“我想去和平路那家,好久没吃那里的茄汁鱼了,最近一直想吃。”“亲爱的,我好想吃排骨。”“当然是靠窗子的位置了,采光好,还能看看窗外的风景。”可是为什么嘴上说出来的话,往往与内心背道而驰呢?原因就在于我们通常更愿意、更有意识地去成全别人,似乎这就是谦让,是大度,符合了社会规则和社会定义的好坏。但我们应该听从外界舆论的声音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呢?
要做一个爱自己的女人,当然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只是有时候有些人会选择假装听不见,导致心声越来越小,最后被外面的嘈杂声所覆盖。
结婚两年的陈虹离婚了,这对一个即将30岁的女人而言有些残酷,但她却无能为力。离婚是老公提出的,原因是有了第三者,老公给出的理由是对她不够了解。多么荒唐的理由,谈了一年的恋爱,结婚两年后居然说不够了解。
陈虹的老公是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陈虹在他面前则逊色许多。既然在样貌上不占优势,那陈虹只好使用温柔政策,不管老公说什么,陈虹都是举双手同意。谈恋爱时,老公想送陈虹一件礼物,让陈虹自己挑选。当时陈虹看中了一款香水,价格不菲,她既想要,又怕老公认为她是一个物质的女人,同时也为老公的工资着想,于是在转了一圈之后,选择了一个只有10元钱的手机挂链。结婚后,陈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她一方面渴望有一个回家就一头扎进厨房的老公,一方面在老公偶尔提出帮忙的时候,温柔地拒绝了老公。
在老公提出离婚之前,陈虹早已知道老公外面有了女人,起初她很气愤,恨不得甩给老公两巴掌,然后选择离婚。但是陈虹妈妈说:“你已经快30了,离婚不好找对象,忍忍吧。”朋友说:“能找到这么帅的老公就知足吧,男人有几个不花的,离婚后再找一个还是这样。”于是陈虹选择了用沉默来挽救这段婚姻。
没有想到老公还是提出了离婚,并振振有词地对她说:“在一起三年了,我从来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喜欢喝什么,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穿什么款式的衣服。我说什么你都说好,有时候我真的希望你能够反驳我一句,让我感受到自己不是和一个机器人生活在一起。”陈虹不解,她反问道:“我一切都以你为主不好吗?有多少男人巴不得找一个我这样听话的妻子。”“那你去找喜欢这类型的男人吧,我无福消受。”说完,老公摔门而出,第二天便是一纸离婚协议书。
恐怕在这时陈虹才意识到,他们婚姻的破裂无关于第三者,而是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出现了问题,而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她。有人在说到中西文化差异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西方,当男人对一个女人说“我爱你”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也爱你。”而在中国当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我爱你。”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真讨厌。”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却深刻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一个特点,喜欢将自己的内心藏起来,说着完全不相符的话。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吗?当然不是,而是我们习惯了“牺牲”,习惯了掩饰,习惯了忽视内心真正的想法。
你是否忽略了内心的“孩子”
在我们的幼年时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我们会号啕大哭;遇见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便会哈哈大笑。想要什么礼物,会立刻说给父母听……总之,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语言和行为上就是怎么表现的。所以,很多人成年以后都会怀念小时候的时光,认为只有小时候的自己才是无拘无束,才是最快乐的。
其实,要回到童年并不是不可能,只是我们要回去的,并不是真正的童年时光,而是让内心回归到童年的乐园中,找回曾经的“孩子”。在看金庸所写的《射雕英雄传》时,很多人最喜欢的人物不是精灵古怪的黄蓉,也不是木讷老实的郭靖,而是已经白发飘飘,却依旧天真烂漫的老顽童周伯通。周伯通虽然年龄已经接近古稀,但是内心仍旧像个孩子。我们是否也如老顽童一般,有着一颗童真的心呢?下面15个问题,每个问题在3秒之内凭借第一感觉答出。
1.我很容易去讨好别人。
2.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自己有问题,跟别人不一样。
3.当我为自己争取权益时,会感到不安,所以宁可委屈自己。
4.我做事严谨,凡事要求完美。
5.我实在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6.我有或曾有过饮食失常的问题。
7.我常不知道自己情绪上真正的感觉。
8.我愿意做任何事情来让别人不要生气或避免冲突产生。
9.我几乎从不表达自己负面的情绪。
10.我有睡眠失常的问题。
11.我觉得人是靠不住的,包括我自己在内。
12.我很怕单独一个人,愿意做任何事来避免独处的情况。
13.我发现自己会做自认为别人期待我去做的事。
14.要我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还来得容易些。
15.我很好强,而且讨厌输的感觉。
如果这15个问题中,有3个的答案是“是”,就说明你已经忽略你内心的“孩子”很久了。如果有5个以上选择“是”,那说明你内心的“孩子”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了。这时,就需要我们将自己内心的“孩子”找出来。
心理治疗师一致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与自己内在的“孩子”重新建立联系,因为很少有人拥有完美的童年、没有经历冲突和伤害的童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雷萧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唤回自己内在的“孩子”,就能够将自己内心释放出来。
去找回内心的“孩子”吧
找回我们内心的“孩子”,也就是找回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这样才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够发自内心地爱自己。找回内心的“孩子”很有效的一个途径,就是与内心的“孩子”交流。
☆尝试孩子的姿势
平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双手放在腹部,闭上眼睛,然后像对着一个真实的人说话一样,对自己内心的“孩子”说话。我们还可以采取孩童时代典型的姿势和动作,来使身体更接近于孩子,因为内心的“孩子”主要是通过身体感觉来表达自己。
☆取得内心“孩子”的信任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听从内心的声音,是因为内心对自己还无法信任,所以不敢按照心中所想的去做。对此,我们可以请求内心的“孩子”原谅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他/她”的忽视,可以通过和内心的“孩子”说话,或者是写信等方式,向孩子解释自己为什么忽略了“他/她”。将这些年遇到的好事与坏事一并说出来,要实事求是,不要歪曲事实。
☆与“孩子”进行对话
大声地问内心的“孩子”:“你怎么样?”“你愿意跟我讲话吗?”然后静静地等待答案。这个过程有些像表演戏剧,如果我们的声音也随之变成了孩子的声音,那就说明我们正在开始接纳内心的“孩子”。开始时可能会觉得不舒服,或者是迷茫,这说明我们还未真正接纳内心的“孩子”。
☆画出内心的感受
画画是我们幼年时期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拿出纸和笔,然后请内心的“孩子”画出自己成年的样子,在画的过程中要用自己平时不经常使用的那只手,例如,平时习惯使用右手,此时就选择用左手。每天都可以让内心的“孩子”画一幅,是什么让我们内心生气?是什么让我们悲伤?我们孤单时又是什么样的?还有,不要忘了画出那些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轻松、自豪的事情。
☆关爱内心的“孩子”
对话进行到这一阶段,我们对自己内心的“孩子”已经有了很清楚的认识,现在就是让内心的“孩子”明白我们可以像父母一般去关爱“他/她”,尊重“他/她”,重视“他/她”,同时也会教育“他/她”要守规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自己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跟随内心的感觉,不要忽视自己的内心。
你要觉得自己很珍贵,才能吸引人
做一只珍贵的花瓶